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对3种类型尿失禁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相关治疗机制。方法本研究对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间共19例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的尿失禁患者疗效进行分析,其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52.0岁。采用深圳产AM800B型尿失禁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该治疗仪可检测患者盆底肌电水平,并将相关数据实时反馈给患者,同时还能根据患者盆底肌电水平变化给予相应电刺激干预。上述患者每日治疗2次,连续治疗6周为1个疗程。整个治疗期间严格记录患者每日排尿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其平均渗、漏尿事件发生次数减少41%,尿频次数减少38%,每日平均排尿次数减少至9-13次;患者总体主观改善率、客观改善率分别为53%及58%。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是治疗各类尿失禁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功能性电刺激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每项技术治疗30min,每日1次,每周5d,共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患者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10s踝足屈伸运动(AFEM)、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过程中,4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治疗前,4组患者AROM、10s AFEM、10m MWS、FMA下肢部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4组患者AROM、10s AFEM、10m MWS、FMA下肢部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肌电生物反馈组AROM[(11.6±4.3)°]、10s AFEM[(12.6±4.0)次]、10m MWS[(0.8±0.4)m/s]、FMA下肢部分[(22.6±4.0)分]恢复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功能性电刺激组治疗后AROM[(12.9±4.1)°]、10s AFEM[(13.7±4.2)次]、10m MWS[(0.9±0.4)m/s]、FMA下肢部分[(26.2±4.0)分]恢复显著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与功能性电刺激组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AROM[(14.2±5.5)°]、10s AFEM[(14.1±3.7)次]、10m MWS[(1.0±0.5)m/s]、FMA下肢部分[(29.0±5.1)分]恢复较为优异(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4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FES组加用FE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共3周(15次)。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接受任何电刺激。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FES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上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下肢FM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下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BB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BB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ES组患者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ES治疗能提高老年脑卒中早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产后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床位单双号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盆底肌训练,研究组30例予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盆底疲劳度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盆底肌疲劳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力、盆底肌疲劳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产后尿失禁患者可改善患者盆底肌力和盆底肌疲劳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子宫脱垂效果。方法选择我院32例子宫脱垂患者,予盆底肌肉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结果32例子宫脱垂患者宫颈距处女膜缘的距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次后,腰骶酸痛、下腹坠胀、剧烈咳嗽喷嚏有漏尿、外阴异物感总有效率分别92.86%,84.62%,87.50%,100%。治疗10次后,子宫脱垂伴随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子宫脱垂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比较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疗法在脑卒中后早期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观察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下肢肌力(M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步行能力(FAC)的差异,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和治疗前下肢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受试者下肢MI、FMA和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随治疗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治疗2周后试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下肢MI(88.15±4.72)和FAC(3.77±0.73)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MI=72.23±14.11,FAC=2.92±0.86),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9)。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疗法针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踏车训练。  相似文献   

8.
贺小英 《系统医学》2021,(10):110-112
目的 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盆底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该院治疗的盆底康复患者11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均完成1个月治疗,比较两组腹围尺寸、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盆底...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 (FES)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 将 3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FES组和肩托组。FES组应用FES刺激患侧肩袖和三角肌 ,每日 1次 ,每次 2 0min ;肩托组只采用肩托保护。治疗前、治疗 2 0d后、治疗 6 0d后 ,分别摄取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进行指诊。对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 2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 2 0d后 ,FES组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 ( 5 2 .6 % )显著高于肩托组 ( 17.6 % ) (P <0 .0 0 1) ;而治疗 6 0d后 ,FES组复位率 ( 84.2 % )和肩托组 ( 76 .5 % )接近 (P >0 .0 5 )。结论 FES能够在短期内明显提高肩关节半脱位的复位率 ,但长期疗效和肩托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A组给予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C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肌力测定仪评定踝关节背伸肌力;表面肌电分析仪处理表面肌电信号,记录最大踝关节背屈时,胫骨前肌等长收缩状态下相关肌群的肌电积分值;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记录行走时的步态参数,主要评定指标:步速、患侧支撑相百分比、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结果:通过8周的康复训练,3组患者的肌力、步态及胫骨前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C组(P0.05),A、C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卒中后足下垂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进行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2008—11—2011-10产后42d的产妇500例,治疗组愿意接受了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器治疗,每次治疗30min,每周2次,2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是不愿接受仪器治疗愿意进行盆底肌训的产妇500例,患者自行缩肛运动,每日30min。通过医师进行盆底肌肉肌力测试评分,评估盆底肌训练和盆底肌康复仪器行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康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进行产后盆底肌康复是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是临床未来需普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对57例2002年7月-2006年7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同程度吞咽障碍(综合康复组)实施吞咽障碍康复训练,评价吞咽功能.并与58例未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综合康复组的总有效率为87.7%;对照组为65.5%.两组相比有效率有显著件差异(X2=7.888,P<0.01).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反馈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NMES组加用NMES治疗,反馈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NMES组、反馈组更优于对照组(均P〈0.05),反馈组更优于NMES组(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反馈组总有效率更高于NMES组及对照组(均P〈0.05),NMES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532-1533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确诊的68例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Kegal法锻炼盆底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吞咽功能训练组、普通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每组20例患者。吞咽功能训练组给予常规口腔、咽喉部肌肉感觉及力量训练,普通电刺激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3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及视频吞咽造影功能障碍量表(VDS)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sEMG平均波幅、VDS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肌电生物反馈组、普通电刺激组sEMG平均波幅[分别为(46.4±8.4)μV和(38.2±9.7)μV]、SSA评分[分别为(21.7±3.0)分和(25.9±4.7)分]、VDS评分[分别为(40.2±9.6)分和(59.2±8.3)分]均显著优于吞咽功能训练组(P<0.05),同时肌电生物反馈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普通电刺激组(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较普通电刺激具有较大优势,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350例产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5例。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盆底康复训练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传统盆底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Ⅳ、Ⅴ度盆底肌力比例58.96%(398/675)、20.00%(135/675)均明显比对照组27.11%(183/675)、12.00%(81/675)高(P0.05);治疗后19w观察组患者的阴道肌电电压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夜尿次数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尿失禁发病率13.04%(88/675)明显比对照组28.00%(189/675)低(P0.05)。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活动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另外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进行功能电刺激下步行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患者患侧踝背屈肌肌力、10m步行速度,并行“站起-走”计时测试(TUG)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侧踝背屈肌肌力、10m步行速度、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电刺激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TUG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电刺激组更少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肌的力量,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高玲  钱开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80-2380
对早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观察这类患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情况,并对结果加以分析,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运动及ADL能力的恢复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