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郑州地区人群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骨密度检测的患者进行右侧足跟部骨密度检查.分别使用T≤-2及T≤-2.5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计算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结果 男性跟骨骨量峰值出现在20岁~29岁组,女性在20~50岁之间的跟骨骨密度类似,各年龄组男性的骨密度均高于女性.50岁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增长情况显著高于男性.结论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2.
朱俊  晏莲英  刘翔 《安徽医药》2014,(8):1503-1505
目的了解马鞍山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情况,以探讨和分析该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OP)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820例自2012年起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并根据其体质量及年龄分别进行分组,根据体质量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年龄划分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年龄〉70岁者合并为一个年龄段。对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DPX Bravo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每位受试者腰椎1-4(L1-4)、股骨颈、髋部进行骨密度值(BMD)和T值测量。结果判断:T≤-2.5为骨质疏松,-2.5--1为低骨量,≥-1.0为正常。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体质量受试者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0-50岁年龄段,男性与女性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髋骨骨密度的BMD及骨丢失率均无明显差异,但〉50岁各年龄段,女性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髋骨骨密度的BMD值及骨丢失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男性,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骨密度明显高于低体质量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机体相对体质量的增加,骨密度也随之升高。结论马鞍山地区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50岁的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率显著,其与低体质量者均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盘锦地区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方法使用韩国EXA3000骨密度检测仪对盘锦地区30~79岁的居民进行尺桡骨BMD测定。然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30~39岁男女性骨密度值是其它各年龄段的均值,男女性的骨峰值均是40~49岁,同年龄组比较骨密度的累积丢失率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女性从50岁以后骨量丢失加速,而男性则缓慢。随着骨量的丢失,骨质疏松的症状也越显著。本文的测试结果为本地区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标准。结论骨质疏松研究的重点在中老年妇女,但对于男性也不能忽视;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青少年开始。  相似文献   

4.
张莉  张晋丽 《现代医药卫生》2014,(13):1947-1948
目的对健康体检人群骨量的分布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超声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足跟骨密度,将2013年1~12月收治的10 597例患者按不同年龄分为小于40岁年龄组(2 107例)、40~〈50岁年龄组(1 858例)、50~〈60岁年龄组(1 889例)、60~〈70岁年龄组(1 855例)、70~〈80岁年龄组(2 612例)、≥80岁年龄组(276例)6个组,统计分析各年龄组患者超声检查骨密度均值、T评分(T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随年龄增加,骨密度及T值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骨密度及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7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性更年期后骨密度下降显著,定期监测骨密度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炼化社区40岁及以上人群的骨密度,了解骨量异常人群分布情况,并进行骨质疏松筛查。方法采用Achilles Express GE骨密度测定仪,利用超声波穿透人的跟骨原理测定足跟骨骨量值,并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长,骨量异常率和骨质疏松率有逐渐升高趋势。除60-69岁组外,各年龄组中不同性别骨量异常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49岁组、50-59岁组、70-79岁组不同性别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59岁组、80-89岁组不同性别骨质疏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分别与70-79岁组、80-89岁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70-79岁组与80-8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均为骨量异常,其发病率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且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做好骨密度检查,建立、健全社区居民慢性病健康档案,针对检查结果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对提高居民体质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药物干预治疗老年性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症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组30例,给药方案分别是,A组唑来膦酸钠(密固达)5mg静脉滴注,每年1次;B组降钙素(密钙息)100IU隔日肌注,连用7d;C组降钙素100IU隔日肌注,连用7d+维生素D200IU,连用14d;D组运动锻炼,无药物干预。干预前后采用HK-1骨密度仪镅一吸收法(SPA)检测右侧跟骨密度及骨量。结果:3种药物干预均能有效维持骨密度,效果优于运动锻炼。结论:早期采用药物干预(唑来膦酸钠、降钙素)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老年性的骨量丢失,从而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地区健康女性骨密度随龄变化及骨丢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石家庄地区健康女性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809例20~79岁健康女性的2~4腰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及桡骨中1/3 骨密度值,以T值≤-2.5 S为诊断标准进行OP分析.结果 (1)骨密度峰值:Ward's三角出现最早,为25~29岁;其次为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均为30~34岁;桡骨中1/3最晚,为35~39岁.(2)骨丢失:Ward's三角出现最早,为40~44岁,较骨密度峰值低14.6%;大转子为45~49岁,较骨密度峰值低11.8%.腰椎、股骨颈和桡骨中1/3均为50~54岁,分别较骨密度峰值低12.1%、16.8%和14.8%.(3)骨质疏松症检出率:45岁以后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增加.在60~64岁组,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在Ward's三角区和腰椎最高,分别为52.7%和43.2%.结论 骨骼不同部位骨密度峰值出现的年龄不同,骨丢失及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因年龄和部位不同而不同,对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应在40岁开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的桡骨定量超声测定值变化趋势,探讨桡骨定量超声作为成年人骨密度变化及其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以色列Myriad公司生产的sunlight omnisense 7000TM型超声骨密度仪检测1246例受检者桡骨的超声速率(SOS),单位m/s,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共分6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年龄组SOS平均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女性从40~49年龄组开始迅速下降。结论定量骨超声是一种无放射性、廉价、便捷、易操作的骨质量变化及骨质疏松检查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正人到中年,骨钙会逐渐丢失。尤其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及绝经期后,骨钙丢失便进一步加速,女性65岁以后可能丢失骨钙达30%~50%(65岁以后男性丢失的骨钙也在30%左右)。缺钙使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疾病接踵而至。对于老年人来说,补钙是保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生活中有些老年人连续补充钙剂好多年,骨密度仍低下,甚至患有骨质疏松症。因此很多人认为,人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绝经后女性指骨、桡骨、胫骨超声速率(SOS)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其与骨代谢指标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BGP)和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关系.方法 入选绝经后女性84例(42~85岁),其骨代谢生化指标血清PINP和PTH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BGP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应用sunlight omnisense 7000TM型超声骨量测定系统测量研究对象的SOS.结果 绝经后女性桡骨、指骨和胫骨SOS指标值随年龄段递增而下降,但只有桡骨SOS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INP、BGP和PTH随年龄段递增有变化但(P>0.05),且与各部位超声骨量SOS的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经后女性桡骨SOS能够反映绝经后女性骨密度随年龄的衰减,可能是超声骨量测定反映绝经后女性骨量变化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11.
晏莲英  刘翔  丁林 《安徽医药》2011,15(11):1380-1382
目的探讨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在骨质疏松的发病过程中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010年5月~2010年11月期间的门诊和住院病人中选取102名患者,将其分为四组,分别是对照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和糖尿病并高血压病组,对每个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定其腰椎(L1~4)、左,右侧股骨骨密度,数据以T值方式来记录。结果受试者的年龄在45~68岁之间,其中男女年龄相近,女性比男性T值低(P<0.05),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和糖尿病并高血压病组T值比对照组低(P<0.05),糖尿病组与糖尿病并高血压病组比较除男性右股骨T值低(P<0.05)外,其他部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1)。结论糖尿病对骨量减少有明显的影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不增加骨量流失,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与定量CT(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对121例腰腿痛患者进行腰2~4椎体QCT检查,并根据骨密度分为骨密度正常组、骨密度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再对患者进行腰椎MR检查,先行常规矢状面T2WI、T1 WI和横轴面T2WI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序列( b值为0和600 s/mm2),行椎体矢状位DWI扫描,在ADC图上测量腰2~4椎体ADC值。最后分析ADC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男性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女性骨密度正常组ADC(0.45&#177;0.13)&#215;10-3 mm2/s,与骨量减少组(0.302&#177;0.0677)&#215;10-3 mm2s/及骨质疏松组(0.2869&#177;0.0475)&#215;10-3 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男性BMD与ADC值无相关性,女性BMD与ADC值呈正相关( r =0.545, P <0.01)。结论 DWI可从骨髓分子运动水平研究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变化,对骨质疏松进行无创性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干预的作用。方法 421例年龄>20岁的体检者为观察对象,为期1年的健康管理,干预内容包括:健康知识讲座,健康问题咨询,健康资料发放;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平衡饮食,日晒,有氧运动,每天补钙。进行1年自身对比研究,干预前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观察者的骨密度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前后腰椎骨量变化有显著性提高,干预前骨量(0.861±0.123)g/cm2,干预后骨量(0.880±0.130)g/cm2,P值<0.05。结论以教育和生活方式调整为主的健康管理干预1年,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骨密度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与部分免疫指标的相关关系,为防治RA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RA住院患者25例,记录患者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基本情况,用GE Lunar Prodigy型双能骨密度仪检查腰椎与髋部骨密度,抽血查IgA、IgG、IgM、C3、C4、CRP、RF、ESR等实验室指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用Pearson方法分析观察指标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结果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76,P=0.003;r=-0.632,P=0.001);腰椎BMD与RF呈显著负相关(r=-0.571,P=0.033);髋部BMD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547,P=0.006),与ESR呈负相关(r=-0.565,P=0.008)。结论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降低RF和ESR、增加BMI有利于增加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RA患者应尽早预防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肽联合葡萄糖酸钙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和钙剂口服,同时给予补充维生素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骨肽(50 mg)+250 ml 0.9%NaCl注射液以及葡萄糖酸钙(10%,20 ml)+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骨痛改善情况、腰椎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腰椎L2-4骨密度水平为(0.78±0.10) g/cm2,左侧股骨颈骨密度水平为(0.58±0.02) g/cm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肽联合葡萄糖酸钙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骨痛,提高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骨密度测量探讨椎体骨质疏松与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例50岁以上中老年病例,进行骨密度(BMD)测定,分析他们脊柱QCT检查资料,将有骨折的一组作为研究组,将没有骨折的一组作为对照组,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折组的椎骨BMD明显低于无骨折组,BMD与椎体骨折呈负相关性,BMD越低,骨质疏松的程度越严重,发生骨折的几率就越高。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骨密度测定(QCT)是一种非常准确的骨密度测量方法,利用这种检查方法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积极干预,从而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绝经后妇女身高的变化情况与骨密度关系,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246例自然绝经妇女测量身高、体重。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前后位L1~L4;右侧髋部骨密度。结果 随增龄,身高、骨密度(BMD)均下降。身高在50~60岁下降最为明显,60~65岁略缓慢,75~80岁再次明显下降。以绝经年限划分,在5~10年下降最为显著,以后渐趋缓,其中20~25年下降最慢。BMD在L2~4髋部各部位,在50~60岁下降显著,65~70岁缓慢下降期或趋平稳,70岁后均大幅度下降。在绝经后,前10年下降显著,10年后BMD处在相对慢速下降期,在15年后又处于快速下降期。BMD与身高相关性分析,R值0.395~0.265,P=0.000,具显著相关性。依诊断Ⅰ型OP标准,分为BMD达到诊断OP标准组与未达到组,用t检验比较两组的身高,P=0.002,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经后,妇女BMD与身高随增龄而下降,各部位骨丢失速率存在差异,下降的BMD与身高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与骨矿密度(BMD)的关系。方法测定177例老年人(60~93岁)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肌酐和tHcy。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4)、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区BMD。结果女性骨质疏松组年龄均大于低骨量组和正常骨量组(均P〈0.05);女性骨质疏松组tHcy水平均高于低骨量组和正常骨量组(均P%0.05),低骨量组tHcy水平高于正常骨量组(P〈0.05);女性tHcy分别与腰椎正位总体(r=-0.231,P〈0.05)和股骨总体BMD均呈负相关(r=-0.194,P%0.05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股骨总体BMD的影响因子是年龄(回归系数b1=-0.203,P=0.029)和tHcy(回归系数b7=-0.003,P-0.025)。男性骨质疏松组年龄均大于低骨量组和正常骨量组(均P〈0.05);男性血浆tHcy水平与腰椎正位总体(r=-0.052,P〉0.05)和股骨总体BMD均无相关性(r=-0.008,均P〉0.05)。结论老年女性高水平tHcy可能与低BMD有关,老年男性tHcy水平与BMD无相关性。tHcy可能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及其年龄、性别因素。方法对不同年龄、性别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腰L1-3椎体骨密度(BMD)进行测定及相关性分析,判断有无骨质疏松。结果 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年龄、性别构成比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60~69年龄以下组腰椎骨密度值、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70岁以上组的L1-3腰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骨质疏松。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OP)患病率均与正常对照人群基本相似。随着年龄增长,男、女性T2DM患者腰椎BMD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