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患者血常规检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统计学的方法调查研究289例慢性乙肝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资料主要涵盖中医证型的相关内容以及患者在检验科血常规检验的相关结果等。整个过程包括调查并研读相关的病历资料、咨询当时的医务工作者以及患者及其家属,最后把所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规范的统计学研究并得出相关性的结论。结果将289例慢性乙肝的患者中医证型以及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可得到,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RBC、HGB值在所有分型中最高,而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WBC、PLT值则最高,对对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因此,可以说以上4项血常规的检验指标可以达到正常值。结论临床上,中医领域的医生可以联合中医证型以及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性来分析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证型的分类,从而为临床上治疗慢性乙肝提供可靠的中医证型的判断依据,从而更好的治疗乙肝以及做好预防和康复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共100例的临床资料,内容为血常规化验结果、中医证型。结果肝肾湿热型为24例;瘀血阻塞型为22例;肾阴虚型19例;肝郁脾虚型为20例;脾肾阳虚型为15例。肝肾湿热型慢性乙肝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水平最高;肝郁脾虚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水平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治疗人员可根据中医证型联合血常规检验指标对慢性乙肝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方法:选择肝郁脾虚、肝肾阴虚两组中医证型慢性乙肝患者各30例,同时选择健康人30例标记为对照组。检测所有人的血常规,比较三组之间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结果:肝郁脾虚证与对照组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对照组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CV、PLT、MPV与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成正相关。结论:慢性乙肝可造成血常规中MCV、PLT、MPV发生异常,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在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中选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称研究组,其中肝肾阴虚型、肝肾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患者各有20例,分别为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研究4组,研究5组;并在同一时间段内挑选在本院实施健康体检的正常人20例作为本次研究参照对象,为对照组。120例受试者均实施血常规检查,比较分析6组受试者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水平。结果研究组的WBC、RBC、PLT、HGB水平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0. 05)。5组研究组患者的WBC、RBC、PLT、HGB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会发生异常,根据其不同情况可以分析慢性乙肝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搜集狼疮性肾炎患者120例,搜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分型,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20例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型最多,肾脏病理分型以Ⅳ型最多,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热毒炽盛型和脾肾阳虚型狼疮活动评分(SLE-DAI积分)高于气阴两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各型;脾肾阳虚型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肝肾阴虚、脾肾气虚、风湿内扰型,脾肾阳虚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A)和胱抑素C(Cys-C)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型。结论: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分型、临床分型、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与狼疮活动评分(SLE-DAI积分)和实验室指标(FIB、ALB、BUN、CREA和Cys-C)可能有关,说明西医相关指标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AFP的相关性,指导中医药临床诊治原发性肝癌.方法:观察98例原发性肝癌临床资料,根据肝癌的中医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证型分类,统计各中医证型的AFP水平,分析各中医证型与AFP的相关性.结果:发现98例原发性肝癌中以血瘀证和肝气郁结证比率高于其他各组患者.AFP的阳性率在血瘀证和肝气郁结证的患者中较高,在湿热证和肝阴虚证中却较低.不同中医证候AFP分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原发性肝癌进行中医证型分析及探讨与AFP相关性,有助于指导中医药临床诊治原发性肝癌,提高中医药临床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基因型与患者一般情况、肝功能指标、HCV RNA载量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69例抗HCV阳性及HCV RNA>1000IU/mlCHC患者的一般情况、肝功能、HCV RNA载量、HCV基因型及中医症状等临床资料,并通过高级职称中医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的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HCV基因型与上述各项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69例患者中HCV1b型52例(75.4%),2a型17例(24.6%)。69例HCV单基因型患者的基因型与年龄、肝功能指标、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血清HCV-R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多见1b型,女性多见2a型;1b型HCV RNA载量高于2a型。结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1b型为主,HCV基因型与性别、HCV-RNA载量关系密切,与年龄、肝功能、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42例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型22例,肝郁脾虚证型20例,对两种证型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肝胆湿热证型患者体内AST、ALT、GGT、DBIL、TBIL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两种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存在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514例慢性胃炎患者,回顾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相关情况。结果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虚气滞型,在不同体质中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了解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基础上,对患者体质进行干预可更好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50例,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支持下将患者分为五组,每组30例,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血检验血小板、红细胞分布宽度等常规易测检验指标,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湿热中阻组患者、血瘀阻络组患者检测RDW水平、PLT水平均与对照组受检者、肝肾阴亏组患者、肝郁脾虚组患者、脾肾阳虚组患者之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湿热中阻组患者、血瘀阻络组患者检测MPV水平均与对照组受检者、肝肾阴亏组患者、脾肾阳虚组患者之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湿热中阻组患者、血瘀阻络组患者检测MCV结果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作为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邪实正虚是中医临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基本病机特点,在传统中医四诊辨证的基础上,将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与慢乙肝中医虚实辨证相结合,通过比较慢乙肝中医常见虚证与实证之间在乙肝病毒基因型及变异、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多态性、以及转录组、蛋白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差异性,揭示慢乙肝虚实证型之间分子生物学意义,为慢乙肝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医慢乙肝辨证客观化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曾洁  浦莉俊  郑敏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12-24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本证(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湿证、瘀证、痰瘀互结证)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糖、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9例,以阴虚燥热证(62.7%)及气阴两虚证(30.5%)为主,多兼有湿证(78.0%),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以脾肾气虚证(72.0%)为主,多兼有瘀证(62.0%),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1例,以阴阳两虚证(81.8%)为主,多为痰瘀互结证(72.7%)。本证中脾肾气虚证及阴阳两虚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而C肽水平低于其他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瘀血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湿证组,C肽水平低于湿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本证的演变规律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为湿证-瘀证-痰瘀证。C肽、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可反映中医证型的动态变化,与中医主证标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UA)水平,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力衰竭不同分期的内在关系。方法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进行心力衰竭分期及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对血清尿酸和氨基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心力衰竭A期以心肺气虚症为主;B期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而C期则以气虚血瘀证为多见。②120例患者血清UA和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不同分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即C期较B期和A期显著升高,B期又显著高于A期。③血清UA水平在中医各证型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清UA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和心力衰竭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UA水平随着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分型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肝功能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选235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其临床征象辩证为肝郁脾虚(74例)、湿热中阻(80例)、脾肾阳虚(20例)、肝肾阴虚(25例)以及瘀血阻络(36例)5组,比较5种证型肝功能(ALT、AST、ALT/AST、TBIL、DBIL)等指标的检测差异。结果: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两型中ALT(235.77±113.31、197.34±83.39)μ/L、AST(184.53±73.85、135.61±62.17)μ/L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三型(P<0.05);湿热中阻型患者TBIL(45.77±43.31)μmol/L、DBIL(34.53±33.85)μmol/L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其他证型TBIL、DBIL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其患者部分肝功能指标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的180例住院患者,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每组各90例,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测数据。结果:两组MCHC检查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LT、HGB、HCT、RBC、WBC检查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稳定性更好,临床更适用于血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尿酸水平(UA)以及心力衰竭分期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四型,同时检测患者UA水平,并对心力衰竭予以A、B、C三期分期。结果:不同分期慢性心衰患者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呈C期>B期>A期的升高趋势;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清UA比较差异显著(P<0.05),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慢性心衰A期以心肺气虚证型较为多见,B期以气阴两虚证型为主,C期以气虚血瘀证型为主。结论:慢性心力衰竭血清UA水平与中医分型以及心衰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索上海及周边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3例,充分收集中医四诊信息,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高血压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阳气虚衰证,气阴两虚证,痰湿壅盛证.(2)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①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年龄从高到低依次为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气阴两虚证,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间在病程、性别中未见明显差异;②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均值均高于指南界定范围(≥10 mmol/mL),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空腹血糖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各证型组餐后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三酰甘油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壅盛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阳气虚衰证,气阴两虚证,各证型组其余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肾阴虚证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重最高;阳气虚衰证组患者年龄最大;各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较高;气阴两虚证组患者血糖水平最高;痰湿壅盛证患者甘油三酯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43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eAg、HBVDNA、HBV基因型检测及肝组织活检。结果:①肝组织学检查对于轻度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否具有重要意义。②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