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臂丛肌间沟两点法阻滞麻醉和臂丛腋路两点法阻滞麻醉在急诊小儿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诊就诊拟行手外伤手术的儿童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肌间沟组和腋路组,每组44例。肌间沟组采用臂丛肌间沟两点法进行阻滞麻醉,腋路组采用臂丛腋路两点法进行阻滞麻醉。对两组患儿麻醉参数、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腋路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和完全阻滞时间明显优于肌间沟组(P〈0.05);腋路组麻醉有效率95.45%较之肌间沟组患儿93.18%(P〉0.05);腋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肌间沟组的18.18%(P〈0.05)。结论臂丛腋路两点法阻滞麻醉在急诊小儿手外伤手术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达到急诊小儿麻醉快速、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分析臂丛肌间沟两点法与臂丛腋路两点法阻滞麻醉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外伤手术治疗的110例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阻滞麻醉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n=55)采用臂丛肌间沟两点法进行麻醉,研究组(n=55)采用臂丛腋路两点法进行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评比两组麻醉效果及总有效率。统计分析两组麻醉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维持时间与对照组基本保持一致,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及总有效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腋路两点法阻滞麻醉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高效,应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上肢骨折,手外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法,B组常规臂丛神经阻滞法,两组均为肌间沟臂丛阻滞,局麻药均使用0.397%甲磺酸罗派卡因+1.0%盐酸鲁普鲁卡因合剂,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麻醉成功率,辅助用药情况,麻醉并发症。结果 A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成功率,辅助用药情况,麻醉并发症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效果A组优于B组,麻醉成功率A组优于B组,辅助用药情况A组明显少于B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A显著少于B组。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加快起效速度,安全有效,减少麻醉辅助用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肘部及以下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肘部及以下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2组均选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各20ml局部麻醉。A组用1根7号输液针头在腋动脉的一侧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用2根7号输液针头在腋动脉上缘穿刺破腋鞘后再向腋动脉的后下方缓慢进针少许,松开持针手,然后再在腋动脉搏动最明显下缘穿刺腋鞘后局部麻醉,用拇指在局部作近心按摩1min后将上肢紧贴胸侧壁,以使药液均匀扩散。评价分布在肘以下神经的阻滞情况,同时观察中毒反应、血管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优良率95.0%优于A组的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部及以下的手术,具有成功率高、阻滞更完善、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曲马多加入利多卡因注射液中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36例病人,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2例.A、B两组采用常规腋路臂丛阻滞法给药.A组给予1.3%利多卡因30ml+曲马多100mg,B组给予1.3%利多卡因30ml+0.9%氯化钠2ml.C组给予1.3%利多卡因30ml+0.9%氯化钠2ml常规腋路臂丛阻滞法给药,曲马多100mg静脉推注.麻醉前,给药后5、10、30、60、120、180和360分钟时记录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和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结果A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极显著长于B组、C组(P<0.01).结论曲马多100mg加利多卡因进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可显著增强阻滞效果和延长镇痛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泵输注异丙酚镇静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上肢、肩、锁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A、B组各20例.A组先行术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后,再微量泵输注异丙酚,主要手术操作完成停止给药.B组先行术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后,给予氟哌啶+芬太尼.根据Ramsay镇静分级标准,观察2组镇静效果.结果 A组镇静满意率为95.0%高于B组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镇静效果确切,是一种方便、安全、疗效高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严俨  温佐强 《安徽医药》2012,16(1):86-88
目的观察高位肌间沟一点三向阻滞法在锁骨及肩关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ASA I~Ⅱ级需行一侧锁骨或肩关节处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经高位肌间沟一点三向阻滞组(A组)和传统高位肌间沟臂丛阻滞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切皮(T1)、骨性操作(T2)和缝皮(T3)4个时间点的无创血压(BP)、心率(HR)和VA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A组T1、T2、T3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B组T2时间点血压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位肌间沟一点三向阻滞法,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王锐  韩凤 《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14-115,118
目的:观察锁骨上神经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80例锁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各40例。 A组采用单纯高位肌间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B组采用锁骨上神经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锁骨上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来某院就诊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主要研究目标,选出54例。以密封信封不透光法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麻醉,对照组接受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观察组采取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麻醉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和临床各项指标。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治疗中选择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可靠、安全,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52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A组颈丛深浅支联合神经阻滞,B组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切皮及骨折复位时的心电图(ECG)、非侵入性血压(NI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3个时间点的NIBP、HR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 A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B组.结论 颈丛深浅支联合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较好、可行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上肢复杂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其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联合组(30例),其中两组患者用药量相同,对照组患者在较高浓度下行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患者在较低浓度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患者麻醉阻滞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麻醉后10、40 min,术毕10 min阻滞效果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在不增加药量的基础上,麻醉阻滞率大大提高,麻醉效果好,且并不增加麻醉并发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蒙丽宇  招国宝 《中国当代医药》2013,(17):107-108,112
目的研究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6—60岁,无明显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斜角肌间沟法组(A组)、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法组(C组)。3组均使用0.5%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局麻药液25~40mL。比较3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麻醉满意度。结果臂丛各支神经阻滞完善时间C组短于A、B组,且阻滞时间显著延长,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C组高于A、B组,C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阻滞满意度提高。结论肌问沟一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阻滞效果完善,可以满足各种上肢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自制一根用于将直型静脉留置针金属针芯尾部与神经刺激器负极连接的导线。选择60例臂丛神经阻麻醉下行上肢或锁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留置针组和神经刺激器专用针组,每组30例,均采用肌间沟人路穿刺。记录定位时间、麻醉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定位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用于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麻醉药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地佐辛组(D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仪的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患者给予局麻药30 ml,D组混合局麻药中加入地佐辛10 mg.观察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恢复后2h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情况.结果 术后D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7.1±1.1)h,长于C组的(4.5±0.8)h(t=10.47,P<0.01);D组患者感觉神经恢复后2h的疼痛VAS评分为(1.7±0.7)分,低于C组的(3.9±1.0)分(=9.87,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现象.结论 麻醉药复合地佐辛行臂丛神经阻滞,能延长阻滞持续时间,改善术后镇痛效果,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康琳 《黑龙江医药》2011,24(4):603-605
目的:观察局麻药中加用小剂量吗啡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对于术后镇痛时间、程度的影响.方法:90例ASA Ⅰ-Ⅱ级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注入2%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22.5ml;B组注入A组用药后,肌肉注射吗啡2mg;C组注入A组用药内加用吗啡2mg.观察三组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SAⅠ级或Ⅱ级择期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解剖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分别在常规定位法和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和腋路臂丛阻滞,术中根据情况吸人不同浓度的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观察两组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七氟醚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完成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定位组,七氟醚用量明显少于解剖定位组,麻醉后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很好地满足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需要,极具优势,安全性高,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Ⅰ级18Ⅱ级1865岁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两组A组为15μg舒芬太尼+0.33%罗哌卡因;对照组30例:0.33%罗哌卡因30mL。常规检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并对阵痛与麻醉的效果进行详细观察。结果麻醉后的10min、20min、30min、60min、120min,两组患者的B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镇静评分在麻醉后20mL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值>0.05)麻醉效果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好,安全可靠,优于单用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水针麻醉和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82例普外科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A组水针麻醉,B组颈丛麻醉。对患者一般情况如切皮,分肌肉,摘除病灶,缝肌肉,缝皮肤的表现和疼痛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患者上述时间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组穴位针刺起效时间与B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O.05),A组感觉恢复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两组麻醉前血压、脉搏于麻醉后血压、脉搏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不良反应如局麻药中毒反应,喉返神经阻滞,Homer综合症,膈神经麻痹,椎动脉损伤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O.05)。水针麻醉重复用药容易而颈丛麻醉术中无法追加、重复用药困难。结论水针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优于颈丛麻醉,且不良反应颈丛麻醉明显高于水针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