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居住方式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辽市社区老年人按居住方式分为夫妻同居组156名,与子女同居组245名,独居组79名,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居住方式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在总体健康、生命活力、情感职能3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居住方式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状况在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2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慢性病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年龄、每日累计锻炼时间、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夫妻同居组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睡眠质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娱乐爱好、合并慢性病情况是子女同居组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睡眠质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医保)、合并慢性病情况、娱乐爱好是独居组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生活质量存在差异,应通过分析其差异原因及影响因素,针对不同居住方式提出相应措施来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子女赡养的角度分析影响中国城市高龄独居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方法采用自己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上海G街道294名高龄独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女性生活满意度高于老年男性。经济收入因素、子女数量都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两次多元分层回归发现,男孩婚姻状况、子女收入、女孩居住距离、子女联系频次等因素对高龄独居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结论未来社会化养老过程中不能"重社区、轻家庭",社会养老和家庭赡养并重,子女依然应承担对高龄父母的赡养责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对患者临床资料、在院治疗期间和出院后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情况、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出院随访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率均明显低于住院时(P<0.05),其中他汀类药物和β受体阻断剂使用率偏低;影响患者出院后服用二级预防药物的主要原因为病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否独居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显著因素;服药依次性良好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依从性差者(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药物使用与指南存在差距,原因以自行停用和医师未按指南开处方为主;主要影响因素为病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否独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研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相关干预措施,为促进合理用药和实施优质药学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法,对国内多地区共15家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开展问卷调查,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用药认知情况及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估,分析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007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率为4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用药认知水平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OR=0.653,95%CI 0.454~0.941,P=0.022;OR=0.740,95%CI 0.550~0.994,P=0.046;OR=0.591,95%CI 0.438~0.797,P=0.001)。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整体水平较差,导致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复杂多样,可通过开展用药宣教、加强随访等提高老年患者用药认知水平和治疗重视程度,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慢性病状况下老年人述情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济宁市古槐、阜桥和济阳3个街道,每个街道随机抽取1个社区,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一般资料、老年抑郁、家庭关怀和述情障碍等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所调查结果为:未患慢性病、罹患一种慢性病和罹患多种慢性病3类老年人的述情障碍得分分别为(57.81±7.84)分、(59.11±0.45)分和(61.47±1.05)分。此外,一般资料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月收入、躯体疼痛及抑郁、家庭关怀是影响3类老年人述情障碍的共同因素。其中,睡眠质量和老年人自评身体状况对未患和罹患一种慢病老年人述情障碍有影响(P<0.05)。而年龄仅对罹患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有影响(P<0.05)。结论 罹患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述情障碍程度最为严重,应当给予重点关注,其次是罹患一种慢性病和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月收入、躯体疼痛及抑郁、家庭关怀对3类老年人述情障碍的发生均有重要影响,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关注。因此,及时治疗疾病缓解躯体疼痛,调节情绪减少抑郁发生,良好的家庭关怀可以降低老年人述情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6.
杜娜娜  夏勇 《山东医药》2022,(22):54-57
目的 建立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风险Nomogram模型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LASSO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危险因素,采用R(R3.5. 3)建立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 2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45例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用药依从性差的发生率为21.63%(45/208)。LASSO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农村、家庭收入<5 000元/月、发病次数1次、文化程度高中以下、自费、独居、二级预防认知不足及有药物不良反应等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34(95%CI:0.798~0.870),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一致,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2%~98%,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 居住地、家庭收入、发病次数、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独居、二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社区家庭医生签约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北京市东城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签约社区家庭医生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常规组实施常规社区干预措施,试验组实施社区家庭医生签约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多重用药患者用药情况与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五维健康(EQ-5D)量表和自制问卷对石家庄市416例社区多重用药的老年非住院患者用药情况和生存质量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该社区老年患者平均用药4.9种,其中处方药3.1种,非处方药及保健品1.8种,潜在性不适当药物发生率为14.7%,EQ-5D的均值为0.74,EQ-VAS均值71.34,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用药数量、服用潜在性不适当药物及用药依从性显著相关(P<0.05).结论 随着用药数量的增加,老年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风险增加,生命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山东省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和农村572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乡老年人对养老意愿的选择差异明显(P0.05),影响二者养老意愿选择的因素不同。城镇老年人对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接受程度较高,家庭养老则是农村老年人更倾向的养老方式。城镇老年人养老意愿的选择主要影响因素有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否有商业医疗保险、是否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否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是否有商业养老保险、医药费能否承担、每月开销、对"养儿防老"观点的态度、每月收入、身体状况、现有子女数、男孩子数、对目前的养老方式是否满意,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是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养儿防老"观点的态度、每月收入、身体状况、现有子女数、男孩数、对目前的养老方式是否满意。结论城镇老年人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认可程度和接受度有所提高,应该加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建设。农村老年人倾向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应该加强养老模式的宣传,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人养老意愿调查表、抑郁评价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724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的调查。结果 11.7%的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31.5%倾向于居家养老。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是月收入、患慢性病数量、子女是否在身边、抑郁情绪(P0.05)。结论居家养老是目前社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社区工作者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征,为其提供切合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的不确定性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该人群的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杭州城区及周边农村地区539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不确定性压力量表对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老年人的不确定性压力总分为(25.24±13.91)分,其中,201名(37.3%)老年人属于高压力组。居住地是否有老年活动中心、医疗保险种类、与子女关系、智能操作、家庭人均收入、是否有身体障碍、近1年是否有跌倒等意外、是否帮子女做事、身体自评均可影响社区老年人的不确定性压力(P<0.05)。结论 社区老年人的不确定性压力总体水平不容乐观,尤其需关注身体活动障碍、近1年有意外伤害史、健康状况较差、代际关系弱等重点老年人群。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医疗保险政策,开展针对性心理指导,有助于促进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深入分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 2013年3~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某社区对1 17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好;不同性别、居住状况、慢性病情况、家庭关系和社会活动是影响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P<0.05)。男性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性,独居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消极影响因素,而家庭关系和睦、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无慢性病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积极影响因素。结论社会应该多关注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老年人身心全面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唐山地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唐山地区常住187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占72.19%,其次是机构养老,占27.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在年龄、性别、户籍、婚姻状况、月收入、子女数量、文化程度及患慢性病种类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月收入、子女数量、文化程度及患慢性病种类数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结论唐山地区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上重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年龄、月收入、子女数量、文化程度及患慢性病种类数是主要影响因素,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及相关因素,为发展老年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老年健康状况MDS和相关因素调查量表,采取方便抽样、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500名≥60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生率较高的负性生活事件依次为健康恶化、经济困难、难过事情、意外事件、亲友冲突、财务丢失。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是否与子女同住、生活态度是否乐观、与社区朋友联系频率是老年人近2年健康恶化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配偶是否同住、生活态度是否乐观影响老年人近2年经济困难的发生(P0.05);是否担心子女、经济收入满意度、与社区朋友联系频率是老年人近2年难过事情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乐观的生活态度、配偶同住、每天与社区朋友联系是近2年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担心子女、每月与社区朋友交流一次、与子女同住、经济收入满意度差是近2年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社区应针对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完善社区医疗保健,加大社会对老年人的支持,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SF-12量表调查威海市文登区农村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威海市文登区300位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认知功能(SPMSQ量表)、自理能力(ADLIADL)、抑郁状况(GDS-15)、生存质量(SF-12)。结果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生理总评分(PCS)与心理总评分(MCS)分别为(50.00±10.18)分、(50.00±9.89)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威海市文登区农村老年人生理各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子女数量、月收入、婚姻状况、患慢性病、IADL、抑郁、自评健康状况8个因素;心理各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子女数量、居住方式、ADL、IADL、患慢性病、抑郁7个因素。结论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总体状况较好,但低文化水平与低收入的独居老年人生存质量较差,身心健康状况差是主要影响因素。为全面提升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在加强老年人躯体功能康复的同时也应营造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缓解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居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唐山市6个区中的6所养老院913例老年人,采用一般资料、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及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老年人的失能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测。结果 913例老年人中有398例失能老人,占43. 59%,失能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8. 23±7. 89)岁;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平均总分为(3. 21±1. 094)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年龄、慢性病及慢性病数量、对所居住养老院是否习惯对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各维度有一定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失能老人的文化程度、年龄、性别、慢性病、居住地是否习惯与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呈线性相关(P<0.05,P<0.01),且年龄和性别呈现负相关;失能老人的文化程度、性别、居住地是否习惯与生理职能、精力呈线性相关(P<0.05,P<0.01),且性别呈现负相关;失能老人的文化程度、性别、经济来源与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呈线性相关(P<0.05,P<0.01),且性别和经济来源呈现负相关;失能老人的文化程度、性别与情感职能呈线性相关(P<0.01),且性别呈现负相关;失能老人的文化程度、性别、年龄与一般健康情况呈线性相关(P<0.05,P<0.01),且性别和年龄呈现负相关。结论唐山市居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处于中低水平,影响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居住地是否习惯、经济来源、慢性病及慢性病数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日常口服用药及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厦门市不同养老方式、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机构养老老年人多重用药发生率显著高于居家养老老年人(P<0.001)。养老方式、居住方式、学历情况、慢性病种数、婚姻情况是老年人日常口服多重用药的影响险因素。结论居家养老老年人日常口服用药发生率偏高,影响因素较多,家庭、社区、自身面要形成合力,使老年人多重用药的问题得到改善,保护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市3个行政区老年人875人为调查对象。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老年人进行焦虑、抑郁状况调查。结果老年人SAS平均得分为(29.19±7.14)分,50分772人(88.23%),≥50分103人(11.77%);SDS平均得分为(31.75±8.53)分,50分715人(81.71%),≥50分160人(18.29%);女性SAS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0.01);男女SD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老年人SA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婚姻状况、月收入、与子女同住和疾病数量的老年人S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医保情况、疾病数量的老年人SD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焦虑与性别、婚姻、月收入和慢性疾病数量呈正相关,老年人抑郁与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和疾病数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状况,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医疗保险和慢性疾病数量等是老年人焦虑、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并明确其相关因素,从而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增强其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采用中文版8条目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对济南市820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评测,基于Andersen行为理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需求因素,构建服药依从性预测模型。结果老年慢性病患者中,242人(29.5%)表现为高服药依从性,314人(38.3%)服药依从性中等,264人(32.2%)服药从性低。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服药依从性的社区老年人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服药顾虑信念、家庭功能、住院史、自评健康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顾虑信念较高(OR=1.215,P<0.001)、家庭功能严重障碍(OR=2.342,P=0.029)且有住院史者(OR=1.385,P=0.042),服药依从性较低;受教育程度(OR=0.962,P=0.048)和服药必要性信念(OR=0.883,P<0.001)高者,依从性较高。结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总体服药依从性较低,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倾向因素(受教育程度与服药信念)、促成因素(家庭功能)及需求因素(住院史)。因此,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心血管门诊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提高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方法采用患者自行填表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发放问卷调查300份,回收282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老年人用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接受调查的老年心血管门诊患者用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为75.2%。性别、用药频率、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家属关心程度对老年心血管门诊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存在影响。结论接受调查的老年心血管门诊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总体较好,但是还可以采取加强用药依从性的教育,帮助患者制定用药计划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