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王谦  罗蓉  张莉 《华西医学》2010,(9):1714-1716
目的为脑瘫合并智力低下患儿的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方法 2007年8月20日选择1例3岁的脑瘫合并智力低下患儿,采用以感觉统合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方法,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儿童悬吊运动训练、儿童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和家庭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依据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2,G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PDMS-2评分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既定康复目标。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瘫合并智力低下患儿的功能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规范、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使脑瘫患儿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目前引起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脑瘫虽为终身性疾病,但如果给予适当干预,其功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就目前国内外关于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干预手段及措施作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1-01/2004-2脑瘫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章,检索词“Cerebralpalsy,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手工检索《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0-01/2004-04期间的上述相关文章,检索词“脑瘫,康复。资料选择:选择有关小儿脑瘫的国内外研究原著性RCT类文献18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著性文献,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著的文献。数据提炼:27篇关于小儿脑瘫的文献,18篇符合标准。排除的9篇文献因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18篇关于小儿脑瘫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对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目前主要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措施,临床常用的康复干预手段及措施有神经生理学疗法、引导式教育、肌力训练、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电刺激疗法、矫形器应用、手术治疗等。通过康复训练,患儿异常的肌张力、姿势得以改善,运动功能得到提高。结论:早期积极恰当的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改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对脑瘫患儿,应综合应用现代康复医疗技术,改善脑瘫患儿的中枢性运动障  相似文献   

3.
小儿脑瘫的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脑瘫是由脑损伤所致的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和视听觉障碍等并发症,是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给患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瘫的康复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使患儿运动、语言和智力等功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提高脑瘫儿童生活质量和能力,使其走人社会。现将近年来国内外诊断治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马术治疗运用于脑瘫儿童运动康复已有半个多世纪, 作为一种新型运动康复, 在改善脑瘫儿童异常运动姿势、提高肌力、提升自信心与独立性等方面都具有良好效果, 并因仿真马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就传统马术治疗与新型马术治疗的原理、优劣及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与对比, 以期为我国脑瘫儿童运动康复新技术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一、多感官刺激证据多感官刺激可较好地诱发脑瘫儿童的主动运动,改善儿童的运动能力,同时改善脑瘫儿童的智力水平,使其集中注意力、放松心情、稳定情绪;感觉统合训练可改善脑瘫儿童综合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头和躯干的控制力、立位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小儿脑瘫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符合脑瘫诊断标准患儿74例,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38例为对照组,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3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脑瘫儿童评价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月,观察组(13.17±2.24)分,对照组(10.15±2.30)分,经比较,t=5.7176,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疗法能提高小儿脑瘫功能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104例小儿脑瘫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104例小儿脑瘫患儿均采用以运动功能训练、推拿、穴位注射为主,同时配合作业治疗、感觉统合训练、低频电刺激疗法等综合治疗,并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EM)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04例患儿经过(3.3&#177;0.8)个月治疗后,其智力障碍及肢体瘫痪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异常姿势减少,肌力增强,整体运动发育水平提高;98例患儿GMFM88项及GMFM66项分值均明显上升(P〈0.001)。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小儿脑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感觉统合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行为表现及智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5例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加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行为表现、智力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及智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行为表现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可以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以及行为表现,提高患儿智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综合康复训练[2]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物理疗法( physical thera-py,PT)是脑瘫治疗的基础,对于约占脑瘫60%~70%的痉挛型脑瘫,PT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1]。但患儿能保持直立体位后,对平衡及协调能力的需求增加,故如何提高这部分患儿的立位平衡能力是随后临床工作中的重点[3]。感觉统合理论(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创立于1972年,多应用于感觉统合失常、自闭症、注意力缺陷、精神发育迟滞等患儿的康复训练[4-10],但近几年也开始应用于脑瘫患儿的康复[11],并不断研究其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将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并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 GMFM )对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有无显著性差异,观察感觉统合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许晶莉  范艳萍  高晶 《中国康复》2014,29(2):115-116
目的:探讨学龄期脑瘫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方法:脑瘫患儿90例(脑瘫组),正常儿童30名(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脑瘫组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20.00%,P<0.05);脑瘫患儿本体感觉失调、学习能力发展不足2项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前庭失衡及触觉功能不良2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本体感觉失调及学习能力发展不足的测试评分显著低于其它类型脑瘫患儿(P<0.05)。结论: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低于正常儿童,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低于其它类型脑瘫患儿,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与粗大运动功能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音乐疗法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0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行音乐疗法联合感觉统合训练,2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88项(GMFM-88)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酯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与智力的作用.方法 6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康复治疗+神经节苷酯)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适应性项中发育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神经节苷酯能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与智力发育,对脑性瘫痪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压氧合并功能训练对儿童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高压氧并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只接受高压氧治疗,采用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并用康复功能训练利于提高小儿脑瘫患者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伴注意障碍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0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4例,分成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3)。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言语疗法、传统中医疗法),观察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另加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每周训练5 d,疗程为3个月。以盲评的方式对两组干预前、中、后进行中国比内智力测试和注意力变量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智力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注意力变量观察指标疏漏数明显减少(P<0.01),错误数减少(P<0.05),反应时明显缩短(P<0.01),变异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对照组智力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意力变量观察指标疏漏数明显减少(P<0.01),反应时明显缩短(P<0.01);错误数及变异率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功能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注意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比较2组患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和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s,Gesell)评分。结果 2组患儿干预前GMFCS及Gesel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GMF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8.126,P<0.001),Gesell量表中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言语能力、社会交往、适应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福利机构内小儿脑瘫综合康复模式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社会福利机构内小儿脑瘫综合康复模式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患儿的康复模式提供更多资料.方法:126例脑瘫患儿在社会福利机构内进行为期1年的感觉统合训练,运动、作业及物理因子疗法、引导式教育及回应式抚育等综合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6和12个月时运用<脑瘫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3次评定得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口部运动治疗对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5 例伴有构音障碍的脑瘫患儿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口部运动治疗,6 个月后观察其言语清晰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8%)显著高于对照组(15.6%) (P<0.001)。结论口部运动治疗对脑瘫患儿构音障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我院临床实践的总结,探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原则。方法 根据年龄、脑瘫类型、障碍程度和智力水平,为67例住院脑瘫患儿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结果 训练3个月后,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结论 脑瘫患儿训练计划的制定需以其年龄、脑瘫类型、障碍程度和智力等情况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37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除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外,观察组对患儿双下肢进行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的D项和E项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