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非编码区ABC程序酶切分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是否存在HCV 3b基因及1a、2b和6a基因型感染,建立HCV 5′端非编码区(5′ NCR)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库。方法分型方法按ABC程序进行,A应用BHH′(BsrBⅠ、HaeⅡ、HinfⅠ)复介内切酶消化5′NCR cDNA,可将不同基因型划分为5组:1a、1b,6a,2a、2b,3a,3b、4a。B应用BstU Ⅰ内切酶鉴别1a、1b。C应用Hae Ⅲ内切酶鉴别2a、2b、3b、4a及6a。电泳检测片段大小。结果(1)la、1b、2a、2b、3a、3b、4a、6a 8种基因型参比品的ABC分型结果表明,该8种基因型获得良好的分型效果。(2)93份HCV RNA阳性患者ABC分型结果表明,1b型感染率占66.67%,2a型18.28%,1b/2b型、3b型及2b型均为3.23%,2a/2b型和1b/2a型各为2.15%,1a型1.08%。结论结果表明应用HCV 5′-NCR ABC分型技术既保证了HCV RNA检测的灵敏度,又能完成1a-6a型中的8种基因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正>环状RNA(circ RNAs)是1976年发现的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呈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环状RNA不具有5′端多聚A尾和3′端帽子结构,也不被核糖核酸外切酶降解[1]。由于环状RNA的特殊结构,核酸外切酶无法将其降解,因此它们比多数线性RNA更加稳定。环状RNA序列高度保守,具有组织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的特征[2]。随着环状RNA芯片和二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关环状RNA在心血  相似文献   

3.
<正>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冠心病(CHD)死亡的人数将增加至2 330万,将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病因~(〔1〕)。因此寻找到冠心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研究发现,miRNA不仅参与CHD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而且不同miRNA可以检测出CHD的不同疾病阶段。1 miRNA简介miRNA含有5'端磷酸基和3'羟基,是22个核苷酸大小的成熟双链miRNA~(〔2〕)。当miRNA与靶基因3'端非翻译区高度同  相似文献   

4.
秦兆习  丛旭  蒋栋  哈明昊  魏来 《肝脏》2005,10(4):265-267
目的获得全长中国大陆1b型丙型肝炎病毒(HCV)3'非编码区(3'UTR)cDNA,并分析一级结构的变异,为进一步研究其在HCV复制、翻译中的调控机制和开发新的抗HCV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初步筛选出1例1b型HCV感染者,采用半套式RT-PCR法扩增出约400bp的cDNA片段,克隆测序.结果获得的全长1b型HCV 3'端序列,由高变区、Poly(u)区、Poly(u/c)区及98碱基区4部分组成;首次发现终止密码子突变由TGA突变为TGG,可导致NS5B的翻译不能及时终止.结论半套式RT-PCR法可有效获得病毒基因组的全长末端序列;首次报道终止密码子突变导致NS5B区延长,3'UTR缩短.该发现对了解HCV的复制和翻译机制可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特殊的内源性非编码RNA,1976年在类病毒中被首次发现,随后在病毒和真核生物中也相继发现了circRNA。circRNA与线性RNA的不同之处在于其3'端与5'端相连,形成闭合的共价环状结构,该结构使circRNA较线性RNA更加保守和稳定~(〔1〕)。最初cireRNA被认为是由选择性剪接错误产生,最新研究表明circRNA的形成受ALU双反  相似文献   

6.
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可降低骨密度(BMD),导致骨质疏松(OP)〔1〕,但2型糖尿病对BMD的影响仍有争议〔2〕。本文拟探讨骨特异性碱性磷酶酶(BAP)、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和其特殊序列(β-CTx)水平与2型糖尿病OP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择自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患者60例(糖尿病组),年龄48~  相似文献   

7.
1.老年人幽门螺杆蔺感染的特异性及对NSAID作用的研究〔英」/D晰dovioM.二// R.J 9.切阅nterDI一2以乃,14(3).一253 .258 2.中年人及老年人班v一危险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英〕/Neundo击r MM.二// Gemntofogist一2005,45(5)一617·625 3.老年人肿瘤的临床研究〔英」/G的neyMA//L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 (MM)在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治疗难度大。近年来 ,国内外应用α- 2 b干扰素单用或与化疗联合治疗 MM取得良好的疗效。我们对 2 5例老年 MM患者采用 VAD方案 IFN- α2 b治疗 ,与同期住院的 2 0例 MM单纯化疗患者 ,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与分组  MM病例均符合美国西南肿瘤组诊断MM的标准〔1〕:A组 2 5例 ,男 15例 ,女 10例 ,平均 6 5 .5岁。按免疫球蛋白分型 :Ig G型 12例 ,Ig A型 8例 ,Ig D型 5例。临床分期按 Durie〔1〕分期标准 :本组病例 a9例 , b1例 , a期 10例 , b期 5例。 B组 2 0…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的低纤溶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 (房颤 )的纤溶系统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30例房颤患者(其中冠心病 14例 ,风湿性心脏病 16例 )和 2 5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 ( t- PA∶ 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 ( PAI∶ a) ;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 ( Fg)浓度、凝血酶原时间 ( 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 :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血浆 t- PA∶ a降低〔( 340 .0± 70 .0 )对 ( 480 .0± 5 0 .0 ) IU /L ,P <0 .0 1)〕;PAI∶ a升高〔( 90 0 .0± 80 .0 )对 ( 6 90 .0± 5 0 .0 ) AU/L,P <0 .0 1〕;PAI∶ a/t- PA∶ a比值增高〔( 2 .87±0 .89)对 ( 1.49± 0 .2 9) ,P <0 .0 1〕,而 Fg、PT、APTT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与冠心病房颤之间血浆 t- PA∶ a,PAI∶ a,PAI∶ a/t- PA∶ a比值及 PT、APTT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但前组血浆 Fg浓度较后组低〔( 2 .5 9± 0 .6 9)对 ( 3.35± 1.0 4) g/L,P <0 .0 5〕。结论 :房颤患者血浆存在低纤溶状态 ,表现为 PAI活性增加 ,t- PA活性降低。房颤的低纤溶状态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精氨酸加压素(AVP)主要生理作用为抗利尿、缩血管、加强记忆、调节免疫、调节体温及调节子宫肌层收缩等〔1~4〕。人体内能与AVP结合的受体分别有V1a、V1b和V2,AVP通过与其对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1AVP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V1a受体引外周血管收缩;2通过作用于脑垂体前叶的V1b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3通过作用于肾集合管的V2受体起到抗利尿作用〔5~7〕。AVP水平反映机体急  相似文献   

11.
Visfatin(内脂素)是2005年日本学者Fukuhara等〔1〕从人和大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出的一种高表达mRNA,具有模拟胰岛素功能,并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Visfatin与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re-B cell colony-enhancing factor,PBEF)5’端基因结构一致。PBEF是早期阶段B淋巴细胞的生长因子,主要在骨髓、肝脏、肌肉中表达。  相似文献   

12.
对HBV X基因进行改造,通过插入合成DNA片段,造成X基因的缺陷,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研究X基因缺陷的HBV在肝癌细胞株的表达复制效果。 1.材料与方法:pBR322HBV_2质粒获赠于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教研室;Dmen、脂质体Lipfect 2000Mine及胎牛血清均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仪器为德国Roche公司的Lightcycler荧光PCR检测仪。由上海Sangon公司合成55bp双链DNA片段(L55),两端有ApaL I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中间含有Pst I内切酶识别序列,两条单链分别为:a.5′TGCAC TTTGC GAGCC CGTTACACGT GGCCT GG CGC CCGCC ATCTG CAGGCATGCG C3′,b.3′-GAAAC GCTCG GGCAA TGTGCACCGG ACCGC GCGCG GTAGA CGTCC GTACGCACGT 5′。对HBV adrⅠ型基因组酶切位点分析及获赠质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九位〔1〕。浅表性膀胱癌约占初发膀胱癌的75%85%,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为其首选治疗方法〔2〕。浅表性膀胱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易复发,TUR-Bt术后1年内复发率为10%85%,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为其首选治疗方法〔2〕。浅表性膀胱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易复发,TUR-Bt术后1年内复发率为10%67%〔3〕,术后定期行膀胱内灌注化疗及复查膀胱镜可以有效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及早期发现复发的肿瘤。而手术方式、术后长期的膀胱内灌注化疗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带来影响。本文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膀胱灌注化疗患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日热和波摩那各型标准株及一些野生菌株用EcoRI等六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型菌株具有完全不同的酶切图谱;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宿主的同型野生株酶谱一致,与它们相应的标准菌株没有差别或仅细小的差别。说明钩端螺旋体具有血清型特征性限制性内切酶图谱,而且是相当稳定的。我们认为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是一种比较灵敏、特异、快速、简便的钩端螺旋体分类鉴定方法,还可用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治疗高危心脏手术后严重出血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13例高危心脏手术后严重出血的患者应用rFⅦa治疗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5~60岁,平均38岁。手术包括主动脉手术6例,瓣膜置换术5例,心脏移植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1例,监测应用rFⅦa前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rFⅦa后,心包及纵隔引流量明显减少〔(1136±348)mL对比(318±114)mL,P0.005〕;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缩短〔(16.8±5.9)s对比(11.3±3.3)s,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减小〔(1.3±0.4)对比(0.9±0.3),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则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2±8.8)s对比(45.6±8.2)s,P=0.355〕。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远期发生脑梗死1例。未发现心肌梗死及其他血栓性并发症。结论:对于高危心脏手术后的严重大出血的患者,及时应用rFⅦa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可减少引流量,降低血液制品的输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来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的LEN-5型β-内酰胺酶进行基因克隆和重组表达。方法从相应临床菌株提取质粒DNA;以质粒为模板,PCR扩增LEN-5基因,扩增产物经NdeI、XhoI酶切后连接至pET-26b(+)表达载体,重组质粒经DNA测序确证后,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超声破碎法提取蛋白表达产物,头孢硝噻吩检测其活性,并检测蛋白的等电点(pI)。结果PCR扩增获得879bp的产物,DNA序列显示该片断序列与目的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表达载体经NdeI、XhoI酶切及DNA测序后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接入表达载体,表达产物经头孢硝噻吩检测显示具有β-内酰胺酶活性,显示载体〔pET-26b(+)/LEN-5〕构建成功。表达蛋白的等电点为7.6。结论β-内酰胺酶LEN-5基因在原核细胞中完成了重组和表达,为进一步做酶动力学及酶的其他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太原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HCV基因型分布,探讨HCV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RT-nested-PCR方法扩增62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5’ UTR区,限制性内切酶HaeⅢ、Bsh1236Ⅰ进行双酶切得到不同长度基因片段,分析结果,确定基因型。结果62例丙型肝炎患者中,其中1b型43例,2a型9例,1b/2a混合型5例,1a型1例,3a型1例,未分型3例。基因1b型患者肝功能、肝脏脂肪变性均较非1b型严重。结论本地区丙型肝炎以基因1b型为主,且该型患者临床病情较其它型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含Sonic hedgehog(SHH)蛋白N端基因片段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方法 通过BamH 1、Xho 1双酶切、T4连接酶连接,将SHH-N基因片段插入pET22b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ET22b-SHH-N质粒;经PCR扩增,产物再与pTA2载体连接,构建pTA2-SHH-N重组质粒;经EcoR 1及Not 1双酶切、T4连接酶连接,将SHH-N端基因片段插入pPIC9K质粒,构建pPIC9K-SHH-N重组质粒;通过线性化、脱磷酸化,将线性化pPIC9 K-SHH-N DNA转染毕赤酵母菌株GS115,最后经PCR扩增和测序鉴定.结果 转染的毕赤酵母经PCR扩增和测序证实含有SHH-N基因片段,与原始的基因片段序列完全一致.结论 成功地构建含SHH-N蛋白基因片段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9.
人胸苷激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胸苷激酶 (hTK)。方法 用内切酶将hTKTA克隆中的hTK基因切下 ,并与同样内切酶切的载体PET2 8a 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 ,筛选阳性克隆 ,酶切和DNA序列分析鉴定 ,用IPTG诱导培养阳性克隆 ;SDS -PAGE鉴定hTK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结论 hTK基因重组入PET2 8a 的EcoRI和XhoI位点 ,IPTG可以明显诱导hTK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快速高效克隆PCR产物的克隆载体(T载体),并对日本血吸虫肌动蛋白全长编码基因PCR产物进行快速克隆.方法日本血吸虫肌蛋白全长编码基因的扩增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质粒pGEM5Zf ( )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 V 酶切,在仅含有脱氧胸苷三磷酸(dTTP)的PCR缓冲液中于70 ℃作用2 h,在每个片段的3'端加上一个脱氧胸苷(dT)碱基,构建成T载体.根据PCR扩增产物3'端存在一个非模板依赖的脱氧腺苷(dA)原理,将扩增产物直接克隆入T载体并测序.结果阳性克隆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限制性酶切分析、PCR及DNA序列测定等均证实克隆获得成功,且效率很高.与曼氏血吸虫肌动蛋白比较,核苷酸和推断的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是92.5%和99.7%.结论构建的pGEM5Zf-T载体对日本血吸虫肌动蛋白编码基因的PCR产物直接克隆既经济、简便,又快速、高效,所构建的T载体由于在插入位点两侧具有pUC/M13测序引物序列,可直接测定重组质粒中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所获得的日本血吸虫(大陆株)肌动蛋白编码基因与曼氏血吸虫有极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