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real-time 3D ultrasound,RT-3DU)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VPQ)技术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及斑块特征的应用。 方法 对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接受RT-3DU检查的颈动脉斑块患者40例(颈动脉斑块共57处)进行分析,应用RT-3DU VPQ技术检测颈动脉相关参数,同时应用动脉CT血管造影术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分析两种方式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 结果 在4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中,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1.33 ± 0.14)mm,斑块回声强度为(36.29 ± 7.51)dB,标化壁指数(NWI)为(0.64 ± 0.18),57处颈动脉斑块厚度为(3.6 ± 0.5)mm。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患者的NWI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重度狭窄组患者的NWI高于轻度及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患者的NWI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RT-3DU VPQ检查诊断颈动脉局部管腔存在9处轻度狭窄,43处中度狭窄,5处重度狭窄;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颈动脉局部管腔存在6处轻度狭窄,38处中度狭窄,13处重度狭窄。RT-3DU VPQ和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颈动脉局部管腔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19)。 结论 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应用RT-3DU VPQ技术可测定其血管狭窄程度,还可量化分析斑块回声强度、累及部位血管负荷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评价脑心通对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斑块性质的疗效。方法患者通过造影及冠状动脉超声诊断为轻中度狭窄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冠心病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干预,3个月后通过IVUS-VH观察患者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23.1%,对照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2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12.3%,对照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2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VH评价显示,步长脑心通胶囊能改善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斑块成分,降低易损斑块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岁以上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简称稳定斑块组,10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组(简称易损斑块组,163例)。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血脂水平;对影响易损斑块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易损斑块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TC、LDL-C、脂蛋白LP(a)、Hc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患者,HDL-C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Hcy水平、高LP(a)水平是易损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高HDL-C水平是易损斑块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高Hcy水平、高LP(a)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Hcy水平对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动脉易损斑块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认知障碍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CI伴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80例经健康体检诊断为不稳定斑块的研究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均是造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的认知障碍(χ2=11.432,P=0.001)和预后不良(χ2=14.362,P=0.00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ACI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认知障碍以及预后不良呈现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ACI患者认知障碍和预后不良呈现显著的相关性,高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均是造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建议对此类患者及时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小板活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5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展组)、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非进展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斑块的性质;同时测定两组血小板CD62P、CD63水平。结果进展组患者不稳定斑块、溃疡斑块检出率,血小板CD62P、CD63水平均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溃疡斑块及血小板活化与脑梗死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生斑块稳定性的超声造影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6-01~2019-08收治的40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生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二维超声检查出65个再生斑块。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二维超声特征分为软斑组(n=29)、硬斑组(n=21)和混合斑组(n=15),观察斑块(超声造影)显影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软斑组新生血管分级高于硬斑组和混合斑组(P<0.05),硬斑组和混合斑组新生血管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组增强率均高于硬斑组和混合斑组,混合斑组增强率高于硬斑组(P均<0.05);软斑组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及平均渡越时间均显著低于硬斑组和混合斑组(P均<0.05),硬斑组和混合斑组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及平均渡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显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判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生斑块稳定性,对防止脑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白三烯-B4(LT-B4)、MMP-9的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根据超声将352例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稳定斑块组(127例)和不稳定斑块组(225例),无颈动脉斑块患者125例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浆LT-B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LT-B4、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LT-B4、MMP-9浓度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T-B4水平升高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2.104,95%CI:1.526~3.015)。结论血清白三烯B4、MMP-9与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至11月行肝脏、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诊断为NAFLD的患者154例,评估患者NAFLD严重程度、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患者cIMT值,计算肝纤维化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AFLD轻度组患者cIMT值、血管狭窄发生率低于中-重度组患者(W=6 905.500,P<0.001);有颈动脉斑块组患者cIMT值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患者(W=3361.500,P<0.001);BMI是NAFLD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和NAFLD严重程度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肝纤维化评分是颈动脉斑块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患者cIMT的增加、颈动脉狭窄与NAFLD严重程度有关,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cIMT呈正相关。另外,其肝纤维化评分增加,对颈动脉斑块出现也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超声造影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超声造影特征(斑块厚度、斑块长度及回声特征)的差异性,以及IPN、溃疡性斑块、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等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22例患者中,无症状组47例,症状组75例。症状组MRI缺血性病灶患者比例、血管重度狭窄比例、IPN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80.0%(60/75)比46.8%(22/47),χ2=14.44,P<0.01;84.0%(63/75)比51.1%(24/47),χ2=15.32,P<0.01;78.7%(59/75)比34.0%(16/47),χ2=8.74,P<0.01],症状组斑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成像(CEUS)联合灰阶中位数(GSM)技术,感兴趣区(ROI)定位跟踪,分析斑块的超声造影视觉评分、造影参数、GSM值,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为无创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常规超声上获得64个斑块的GSM值并将斑块分成均质低回声、不均质低回声、不均质高回声、均质高回声四组。超声造影获得斑块的造影增强强度视觉评分、造影参数,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造影参数与GSM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组斑块的GSM值之间(F=29.365,P0.001)、超声造影视觉评分增强分级中的增强强度值之间(χ~2=17.95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的回声越低超声造影视觉评分增强越明显。四组斑块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χ~2=29.025,P0.001)、增强密度值(χ~2=30.871,P0.001)、不同分值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χ~2=23.709,P0.001)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的增强强度(r=-0.376,P=0.000)、增强密度(r=-0.252,P=0.000)均与斑块的GSM值呈负相关,相关性显著。斑块的回声越低,GSM值越低,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及增强密度值则越高,间接提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越多,斑块稳定性就越差,可能越容易发生脑血管事件。结论 CEUS联合GSM技术能更加客观地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为无创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影像学依据,进而有助于临床的诊治和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颈动脉斑块与复发性脑梗死病人梗死灶面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复发性脑梗死病人作为复发组,将病人按复发梗死灶面积大小分为3组:大面积组55例、小面积组48例以及腔隙性梗死组17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初发性脑梗死病人60例作为初发组。比较各组血浆FIB水平、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颈动脉超声检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情况,记录颈动脉斑块性质、数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发组与初发组年龄、高血脂、高血压、血浆FIB水平及C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组、小面积组、腔隙性梗死组血浆FIB水平均大于初发组(P<0.05)。大面积组、小面积组、腔隙性梗死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以混合斑块多见。3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以多发斑块最多见,大面积组多发斑块发生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组CSS评分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血浆FIB水平和复发性脑梗死的梗死灶面积有一定关系,存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多发斑块者可能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应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应洁  向波  李霞  杨全  刘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14):3342-3346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血管成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特点,并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过脑梗死事件分为脑梗死组(35例)和非梗死组(43例),对比两组斑块检出情况、斑块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分析责任斑块和非责任斑块的差异性。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率高于非脑梗死组,易损斑块数目多于非梗死组,斑块偏心指数与强化程度均高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斑块数目、动脉重塑类型和斑块分布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率、斑块偏心指数与强化程度三项指标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脑钠肽(BNP)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613~0.721,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率、斑块偏心指数与强化程度对预测脑梗死发生均有较高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813、0.772、0.854,P<0.05]。两组共鉴定出88个斑块,责任斑块中易损斑块数目多,斑块偏心指数与动脉正向重塑率高,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硬斑和软斑的构成比及颈动脉的狭窄率。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病灶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越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9月该院收治的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CIS患者224例,根据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5例、稳定斑块组62例及易损斑块组117例,调查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血压、身高、体重等,测定血清ox-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水平;并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总斑块面积(TPA)及斑块性质,分析血清ox-LDL水平与CIS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高血压发生率、血清ox-LDL水平、颈动脉IMT平均厚度以及增厚率整体和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易损斑块组的总斑块面积(T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组血清ox-LDL水平与血清TC、LDL-C水平以及颈动脉IMT值呈正相关(r=0.376,0.397,0.203,P0.05),与TG、HDL-C、FPG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的形成仅与血清ox-LDL水平独立相关(OR=1.021,95%CI 0.996~1.072,P0.01)。结论急性CIS患者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独立相关,提示ox-LDL水平可作为临床初筛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105例拟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分为正常组(n=15)和病变组(n=90),病变组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病变组(n=18),中度病变组(n=40)及重度病变组(n=32)。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面积、数目、血管内中膜厚度(IMT)情况。结果 105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测80例有颈动脉斑块:正常组有颈动脉斑块者6例(40.0%),病变组72例(80.0%)。颈动脉狭窄者49例,其中轻度狭窄者18例,中度狭窄者22例,重度狭窄者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与各病变组之间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数目、IMT相比较,病变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数目、IMT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者病变程度的增加,斑块面积、斑块数目、IMT也呈增加趋势(P均0.05)。颈动脉狭窄率随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形成斑块随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增加趋势,临床中可以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6例,稳定斑块组36例,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比较2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时间、分布及狭窄的关系,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209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122例,占58.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年龄更高,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比例更多(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与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和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老年患者1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71例、冠脉多支病变组31例。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不同斑块性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1年内不良预后情况。结果 冠脉多支病变组中不稳定型斑块率(64.52%)显著高于冠脉单支病变组(32.39%,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大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单支病变组轻度狭窄占52.11%,中度狭窄占28.17%,重度狭窄占19.72%;冠脉多支病变组轻度狭窄占19.35%,中度狭窄占51.61%,重度狭窄占29.03%;两组差异显著(Z=9.683,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阻力指数(RI)均显著大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多支病变、不稳定型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1年内心肌梗死再发、短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瞻性研究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44例(46例次),术前常规行颈部血管超声(CDU)、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和(或) DSA检查,术后观察斑块大体形态并行组织病理苏木素-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设定斑块易损分数评分标准:依据CDU评估斑块形态、回声、纤维帽完整与否、有无溃疡、血管狭窄程度分别赋值以0~3分,计算责任斑块的易损分数,并以易损分数 4分为易损斑块,易损分数≤4分为稳定斑块;依据术后组织病理HE结果,将其分为易损组(36例次)和稳定组(10例次);根据术前6个月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将所有患者分为卒中患者33例(35例次)与非卒中患者11例(11例次);依据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评估斑块内微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易损分数及易损斑块比率的差异;采用Kappa值评价CDU与组织病理HE评估斑块易损性的一致性。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易损组与稳定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神经系统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易损分数:易损组明显高于稳定组[6. 00(5. 00,7. 00)]分比4. 00 (4. 00,4. 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 031,P 0. 01);卒中患者易损分数明显高于非卒中患者[6. 00(5. 00,7. 00)分比4. 00(4. 00,5. 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116,P=0. 002)。(3)诊断效能:CDU易损分数判断易损斑块的敏感度为88. 9%,特异度为8/10,阳性预测值为94. 1%,阴性预测值为8/12,约登指数为68. 9%,CDU与组织病理HE评估斑块易损性的一致性较强(Kappa=0. 642,P 0. 01)。(4)新生血管形成: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见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易损组中微血管密度高于稳定组[(2. 84±1. 56) mm~2比(1. 38±0. 61)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507,P 0. 01)。(5)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卒中患者中易损斑块比率高于非卒中患者[88. 6%(31/35)比3/11;χ~2=13. 286,P 0. 01]。结论运用血管超声判断斑块易损分数可准确、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且易损斑块中可见新生血管形成,为临床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57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34例)、60~69岁组(140例)和≥70岁组(483例),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存在,记录斑块性质及血管管腔是否狭窄,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612例患者有斑块存在,总斑块数量729个,软斑和混合斑的数量明显高于钙化斑,轻度狭窄和无狭窄患者明显高于重度狭窄患者,≥70岁组患者不同狭窄程度、再发脑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60~69岁组和<60岁组(P<0.05)。血管狭窄<50%者再发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者(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较血管狭窄程度更重要,是发生脑梗死更危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