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流程在青海地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青海省内镜中心实施ESD治疗的早期胃癌89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前44例病人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后45例病人为观察组,实施科室提升专科护理后制定的围术期规范化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心理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病人对疾病认知能力、满意度、复诊率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海地区经ESD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人中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治疗的护理。方法对20例在我科行ESD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21处病灶,其中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90.5%(19/21);术后中上腹痛发生率为76.2%(16/21);急性少量出血率为4.8%(1/21);狭窄发生率为4.8%(1/21);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消化道穿孔或术后延迟出血。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对ESD的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监测及康复指导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雷娜  周少群  杨小莉 《华西医学》2012,(12):1886-1887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2月20例接受ESD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要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20例患者均术后康复出院,其中1例术中发生穿孔,予钛夹夹闭,后经保守疗法痊愈。1例术后病理示:上皮内瘤变及黏膜内癌,追加外科手术。本组患者2个月后随访,内镜复查无l例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护理行ESD早期胃癌患者,需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并采用周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效果。以72例ES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疗效。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24h疼痛评分及止痛剂使用次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医院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67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路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复发例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复发例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缩短手术和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情况,降低住院治疗费用,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45例早期胃癌患者在内镜下行黏膜剥离术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采取积极有效的术前心理疏导,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娴熟的配合及处理并发症,术后加强基础护理、指导正确的饮食结构等有效护理措施.本组发生术中出血5例、穿孔3例,及时发现,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未见迟发性出血及穿孔,4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李悦  孙燕  王玉玲 《天津护理》2011,19(3):130-131
总结25例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术后及时准确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潜在并发症,给予合理的运动及饮食指导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内镜组和开腹组患者进行护理对照,并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内镜组手术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止痛剂使用次数、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开腹组;内镜组术中失血量、长期生存率与开腹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降低了治疗成本,给患者带来很大利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早期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方法 经胃镜检查,病理确诊在病变部位局部黏膜下注射,用IT刀行黏膜下剥离治疗.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必要性,术中备好各种手术器械的重要性,术后应严密观察腹痛、出血、穿孔并发症及随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行胃转流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03例胃癌合并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行胃转流术患者,术前进行护理评估,给予心理护理,指导合理膳食;术后注意观察病情,监测和控制血糖,加强管道护理,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术后6个月,103例患者中有82例不需药物或饮食控制,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在正常水平以内,有效率为79.6%。余21例患者FPG仍高于正常水平,需药物或饮食控制血糖,但药物剂量较术前减少,且空腹血糖水平较术前有所下降。结论对胃癌合并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行胃转流术患者给予监测和控制血糖、严密观察病情等整体护理,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的胃重复畸形的病例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内镜切除治疗且病理证实为胃重复畸形的患者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内镜下病灶表现、术后病理、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等。结果 共纳入9例胃重复畸形患者,女性3例,男性 6例;2例患者病灶位于胃上1/3,2例位于胃中1/3,5例位于胃下1/3。8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瘤,仅1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住院天数为2(1.5, 4)d,无围手术期不良事件,随访时间46(26, 51)个月。术后随访病灶无残留、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切除对于符合指征的胃重复畸形的治疗安全可行,临床可尝试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观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 20例因胃癌行根治手术的患者,在术后24h内开始从空肠造口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比较术前和营养支持7d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体质指数和卡氏行为状态评分值。结果 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7d营养支持治疗,血清白蛋白、体重、体质指数等指标较术前增高,但无显著性(P>0.05);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和卡氏行为状态评分值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在加强护理监护下,胃癌患者实施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剥离术(ESD)下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接受ESD和EMR治疗的共75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切除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41例患者接受ESD治疗,34例接受EMR治疗。ESD和EMR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0.2%(37/41)和44.1%(15/34);治愈切除率分别为78.0%(32/41)和50.0%(17/34),整块切除率(P<0.001)和治愈切除率(P=0.011)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39.5±11.4)min,而EMR组手术平均时间(33.5±18.6)min,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此外,术后延长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在两组间的分布亦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接受ESD治疗可获得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应用于胃癌手术围术期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36例,围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和健康教育。对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显著降低(P<0.05),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围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