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暴露并观察四叠体池及松果体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四叠体池及松果体区。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能够进入四叠体池完成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将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暴露并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结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结构显示清楚,图像逼真。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能够完成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28只杂交猫和198只大白鼠进行动物实验。用超限的电惊厥[交流电,170伏(猫)及150伏(鼠),一秒钟],造成类似人类的癫痫持续状态。对15只阿托品化的雄猫,每30秒给与一次电惊厥直到其死亡,或电惊厥的总次数达200次为止。将那些在实验早期未死于心律紊乱的动物分为3组,第1组三只猫除用阿托品化外(所有动物都已给与此药)不进行其他处理,第2组三只猫给与等渗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注射,用量以足够纠正酸中毒为准。另外两只猫给与碳酸氢盐静注,但用量不足以阻止严重的酸中毒。第3组三只猫给与等渗盐水,使其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大鼠脑内HSP70 与NF κB的表达变化。方法  5 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10只 )、假手术组 (10只 )与模型组 (30只 )。用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复制急性脑出血动物模型 ,术后第1、3、7天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HSP70 和NF κB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病理学观察 ,模型组第 1天血肿明显 ,第 3天血肿有所缩小 ,第 7天血肿基本吸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HSP70 与NF κB在脑内广泛表达 ,术后第 1天HSP70 表达主要在非手术侧皮质 ,术后第 3天HSP70 表达主要在手术侧皮质 ,其次在海马 ;NF κB表达主要在胼胝体 ,其次在皮质。结论 急性脑出血大鼠脑内HSP70 与NF κB表达增强 ,术后第 3天达高峰 ,且以皮质和胼胝体为主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出血大鼠脑内HSP70与NF-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κ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3):131-134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大鼠脑内HSP70与NF-κB的表达变化。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与模型组(30只)。用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复制急性脑出血动物模型,术后第1、3、7天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HSP70和NF-κB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病理学观察,模型组第l天血肿明显,第3天血肿有所缩小,第7天血肿基本吸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HSP70与NF-κB在脑内广泛表达,术后第1天HSP70表达主要在非手术侧皮质,术后第3天HSP70表达主要在手术侧皮质,其次在海马;NF-kB表达主要在胼胝体,其次在皮质。结论急性脑出血大鼠脑内HSP70与NF-κB表达增强,术后第3天达高峰,且以皮质和胼胝体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大鼠脑内HSP70与NF-kB的表达变化。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与模型组(30只)。用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复制急性脑出血动物模型,术后第1、3、7天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HSP70和NF- kB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病理学观察,模型组第1天血肿明显,第3天血肿有所缩小,第7天血肿基本吸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HSP70与NF-kB在脑内广泛表达,术后第1天HSP70表达主要在非手术侧皮质,术后第3天HSP70表达主要在手术侧皮质,其次在海马;NF-kB表达主要在胼胝体,其次在皮质。结论 急性脑出血大鼠脑内HSP70与NF-kB表达增强,术后第3天达高峰,且以皮质和胼胝体为主。  相似文献   

7.
戊四氮点燃猫癫痫形成过程中行为和脑电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戊四氮点燃猫癫癎形成过程中行为和脑电特征。方法:用低于急性致惊厥剂量的戊四氮(PIZ,25 mg·kg~1)给成年雄性猫每日肌肉注射,观察脑电活动和行为特征。结果:1周后,猫出现发作性面部抽搐,脑电为不对称近额部的散发性棘波,基本节律存在;2周后出现节律性点头,脑电为双侧对称性广泛的散发性棘慢波;16 d后出现发作性四肢强直,脑电活动背景节律变慢,棘慢波呈现阵发性;20 d后出现持续半小时以上的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脑电活动为较多不规则的θ和δ波,棘慢波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结论:PTZ点燃猫癫癎形成过程中,其行为和脑电阶段性变化明显,与人类癫癎的局灶性继发全面性发作癫癎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吗啡成瘾后猫脑脑电图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家猫12只,分成急性吗啡成瘾组和对照组,建立吗啡成瘾猫模型,利用电生理监测仪进行皮层、深部脑电图监测。结果急性吗啡成瘾组猫脑脑电图表现为:正常背景逐渐消失,正常生理波减少:频率加快,波形不整,双侧对称变差,调幅调节变差;异常病理波逐渐增多:病理性尖波、棘波、棘慢波及慢波逐渐出现、增多。结论吗啡成瘾可使猫脑电图产生明显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用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125-147(Tα125-147)肽段制作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动物模型。方法给实验组Lewis鼠(12只)皮下注射人工合成电鳗乙酰胆碱受体Tα125-147肽段,观察接种后鼠的肌力变化,应用低频重复电刺激检测电衰减反应及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滴度;并与对照组鼠(8只)比较。结果在第2次接种后1周实验组6只鼠逐渐出现肌无力症状,11只鼠低频重复电刺激电衰减反应( )及血清AChR-Ab( );对照组鼠均无肌无力症状,低频重复电刺激电衰减反应(-),血清AChR-Ab7只鼠(-),1只(±),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用人工合成乙酰胆碱受体Tα125-147肽段免疫Lewis鼠可以成功制作EAMG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Von Monakow于1914年首先将神经系(NS)局灶损害后特有变化称神经机能联系不能(diaschisis).Kempinsky用猫模型去证实其发现,认为NS损害是局限的,其抑制作用有神经元基础,发生在损害远方,与主要纤维束是一致的,其过程具可逆性;可作用于同半球远方—同侧作用,作用在对侧半球(特别是镜面)一对侧作用和作用在对侧小脑—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其测定因素有电活动,脑血流(CBF)和脑代谢,这三者结果不完全一致,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下伽玛射线照射后视神经电生理学的变化特点。方法20只猫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1组作为对照,其余4组分别接受10Gy、11Gy、12Gy和13Gy伽玛刀的照射,分别于照射后3d、1周、半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及5个月进行电生理监测。结果10Gy组电生理学没有变化,11Gy组在照射后1周出现了电生理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潜伏期的延长,这种变化在半个月时有所恢复,随着时间的延长基本恢复正常。12Gy以上伽玛射线照射后出现了明显的电生理学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潜伏期的延长和振幅的缩短,这种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引起视神经电生理学的变化特点与伽玛射线剂量有关,小剂量的伽玛射线可引起可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潜伏期的延长。大剂量的伽玛射线可引起不可逆的视神经放射性损伤,这种损伤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潜伏期的延长和振幅的减小,随着时间的延长,振幅的减小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胼胝体发育不良(dysgenesis of corpus callosum)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先天性发育畸形,表现为胼胝体完全或部分节段缺如。在正常情况下,胼胝体纤维呈水平状排列。当胼胝体缺如时,来自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轴突形成致密的由前向后纵向走行的Probst束,构成侧脑室内壁,因此双侧侧脑室内缘光滑且相互平行。胼胝体枕钳和压部发育不良可引起侧脑室后角、三角区和下角扩大,而且脑室系统由于失去胼胝体的支撑作用而出现双侧侧脑室分离、室间孔增宽,以及第三脑室顶向背侧抬高的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家兔胼胝体切开(单靶点),胼胝体切开+Forel-H区置入银夹一枚(多靶点),手术前后用美解眠诱发EEG描记,检测手术对大脑癫样放电的作用与程度。手术前诱发24只,出现癫样放电23只:术后诱发24只,出现癫样放电22只,共计出现癫样放电45只(93.75%)。36只家兔的实验结果表明:胼胝体切开,胼胝体+Forel-H区可提高美解眠癫阈阻止癫痫全身性泛化,对大脑癫性放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胼胝体中段+Forel-H区,较明显的阻滞投射到手术对侧电压降低,且多靶点治癫作用强。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胼胝体切开术治疗顽固性全身性癫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5年11月开始对10例,全身性顽固性癫痫病人做选择性胼胝体切开及病灶切除术,手术前后都做了脑电图的检查,部份患者做了视觉、听觉,体感诱发电位及心理学检查。术中记录了皮层、皮层下,胼胝体电位及其诱发电位,在大脑皮层不同的部位记录诱发电位以探讨胼胝体与皮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作为选择胼胝体切开部位的依据,详细的皮层脑电作为指导病灶切除范围的依据。综合上述检查结果确定胼胝体切开部位。对切开胼胝体后,皮层脑电仍有癫痫源放电的病例则再做病灶源切除,只要不造成神经缺损有棘波的部位均可切除。术后随访4~8个月,无发作者5例,发作减少者1例,无变化3例,死亡1例(严重脑水肿)。  相似文献   

15.
在运动神经发育过程中,联合运动退化、利手运动出现,这一临床现象与两种运动皮质的功能及其通过胼胝体发生联系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主要发生在儿童早期,但这一过程并不能让儿童获得成人所有的运动技能。在局部经颅磁刺激(TNS)中,通过使用8字形线圈,有可能抑制对一侧半球的刺激作用,而这种刺激能抑制同侧末端肌肉正在描记的自主肌电活动。这种抑制被称为经胼胝体抑制(TI)。本研究用TMS比较右利手的正常学龄前儿童和正常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胼胝体切开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方法 82例难治性癫痫行胼胝体切开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纯胼胝体切开、33例行胼胝体切开 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31例行单侧致痫灶切除 胼胝体切开 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11例(13.4%)癫痫发作完全消失;41例(50%)癫痫发作次数显著减少;16例(19.5%)癫痫发作程度减轻;8例(9.8%)无明显改善;6例(7.3%)发作略有加重;无死亡病例.手术后疗效以Wilsion标准评判,优良率为83%.结论 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者,最可靠的治疗方法是致痫灶的切除,但对于全面性发作的病人,其致痫区往往比较广泛而无法切除,胼胝体切开可以阻断两侧半球间痫样放电的传播,联合皮层热灼术可以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和改变发作形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经胼胝体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31例第三脑室内肿瘤经胼胝体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与神经心理结果.方法 31例第三脑空前部肿瘤采用经胼胝体-穹隆问、胼胝体-窒问孔、胼胝体-脉络膜裂结合室问孔入路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用Rancho Los Amigos认识功能评定量表进行神经心理测试,术后行影像学复杏和GOS评估.结果 采用纵裂胼胝体-室间孔入路14例,纵裂胼胝体-穹降间入路12例,纵裂胼胝体一脉络膜裂(脉络膜上、下)结合室间孔入路5例;全切26例,次全切除5例.手术死亡1例.8例垂体柄因肿瘤侵犯被切除后尿崩7例,5例完全恢复,2例持续尿崩.Rancho LosAmigos认识功能评定术后有明显改善.84%(26/31)术后GOS评估优秀(V级).术后2例出现意识障碍超过24 h,约72 h恢复.术后2例出现失联系综合征,1例有明显记忆障碍,经康复治疗有好转.结论 主体位于第三脑室内、后界末达到松果体的肿瘤都可以经上述胼胝体入路进行手术切除.选择经室间孔、经穹隆间、经脉络膜上下进入第三脑室可因病变的具体方位和周围血管布局而定.但是胼胝体、穹降问、脉络膜上下可以切开的范围有限且值得进一步探讨,严格切开范围和控制牵拉幅度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脑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2例临床罕见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病例,初步总结其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例患者之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例1主要表现为头晕,例2则以精神障碍、发热、肌强直、震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为主。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且无胼胝体离断综合征之证据,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呈急性病程,经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14和21 d后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头部MRI共同特点为胼胝体压部孤立性病灶,呈类圆形,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原发病缓解后胼胝体压部病灶完全消失。结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具有多种病因、独特的临床影像综合征,除骤然停用抗癫药物和感染等因素外,恶性综合征亦可能是诱因之一。本组2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结果支持最近文献提出的其预后取决于导致该综合征的原发病而非胼胝体压部病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种手术方法联合使用治疗外伤性癫痫的效果。方法35例患者根据术前致灶的初步定位和术中皮层脑电及深部电极的监测结果,分别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术式:17例行瘢痕及周围皮层切除术(其中3例加胼胝体切开术,4例加MST);11例行前颞叶切除术(其中2例加胼胝体切开术,1例加MST);5例行单纯胼胝体切开术;2例行胼胝体切开+MST。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疗效满意15例(43%),显著改善11例(31%),良好5例(14%),效果较差3例(9%),无改善1例(3%)。3例出现轻偏瘫,经过短期脱水治疗后好转。结论多种手术方法联合治疗创伤后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多种手术方法联合使用治疗外伤性癫癇的效果.方法 35例患者根据术前致癇灶的初步定位和术中皮层脑电及深部电极的监测结果,分别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术式: 17例行瘢痕及周围皮层切除术(其中3例加胼胝体切开术,4例加MST);11例行前颞叶切除术(其中2例加胼胝体切开术,1例加MST);5例行单纯胼胝体切开术;2例行胼胝体切开+MST.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疗效满意15例(43%),显著改善11例(31%),良好5例(14%),效果较差3例(9%),无改善1例(3%).3例出现轻偏瘫,经过短期脱水治疗后好转.结论 多种手术方法联合治疗创伤后癫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