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孔艳玲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8):1048-1048
目的:提高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的准确性。方法:用EDTA—K2抗凝全血1ml,充分混匀后,2h内KX-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取血小板检测结果异常的血标本用显微镜手工计数,血小板少于100×100/L的血标本92例(A组);血小板大于300×10^9/L的血标本82例(B组);血小板在(100~300)×10^9/L的血标本100例(c组),另取血小板检测结果正常的血标本100例用显微镜手工计数,比较两法结果。结果:A组仪器法与显微镜法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P〈0.01)。B组仪器法与显微镜法结果有明显差异(P〈0.01)。c组仪器法与显微镜法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试剂质量、地线、电源和药物等因素均能对血小板的计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检测过程中应尽可能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使血小板计数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标准桃金娘油对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②COPD组:吸烟14支/次×2次/d×6d/周×12周;③标准桃金娘油组:吸烟情况同COPD组,每日吸烟前给予标准桃金娘油灌胃治疗至第12周末。12周后测定肺功能;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计数白细胞;用ELISA法测定肺部TNF—α、IL-6的含量;用HE染色评估肺部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气道上皮ICAM-1的表达。[结果]①COPD组和标准桃金娘油组大鼠出现明显肺气肿病理改变和气流阻塞。②BALF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结果: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0±0.10)×10^7/L与(0.09±0.04)×10^7/L,COPD模型组分别为(1.99±0.94)×10^7/L与(0.27±0.13)×10^7/L,P均〈0.05;标准桃金娘油组为(1.71±0.97)×10^7/L与(0.15±0.05)×10^7/L,较COPD模型组减少(P均〈0.05)。③支气管上皮ICAM—1表达及肺组织内TNF—α、IL-6表达:COPD模型组分别为6.99±0.81,(860.82±53.62)pg/mL,(689.01±49.05)pg/mL,较对照组[分别为4.22±0.74,(159.08±46.65)pg/mL,(411.5±26.60)pg/mL]增高(P均〈0.05);标准桃金娘油组表达分别为5.04±0.88,(668.36±31.07)pg/mL,(589.64-4-19.03)ps/mL,较COPD组降低(P均〈0.05)。④COPD组BALF中性粒细胞数与支气管上皮ICAM-1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71,P〈0.05),也与肺组织中TNF-α、IL-6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23、0.691,P均〈0.05)。[结论]吸烟可增加大鼠气道炎症反应,标准桃金娘油能改善由吸烟导致的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说明白细胞参与阻塞血管及产生自由基的病理机制,以利于更好地有重点地观察高危患者,降低心梗的死亡率。方法对60例AMI患者入院后48h近期内的外周血WBC计数进行检测。结果WBC计数〉10.0×10^9/L患者的死亡率(23.08%)与WBC计数〈10.0×10^9/I.患者的近期死亡率(3.8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4)。结论大量白细胞导致Ca^2+超负荷,加速心肌死亡,因此在急性心梗早期应设法降低白细胞数量及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离心洗涤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浆,然后加入其中1人份的新鲜血浆200ml悬浮即为LDPPCs。用血小板的MPV、P—LCR、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血小板活化试验、黏附试验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32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患者24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洗涤混合前、后及保存72h的MPV、P—LCR、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pH值分别为(8.10±0.12)、(7.20±0.18)、(7.30±0.21)fl,(0.158±0.011)%、(0.146±0.031)%、(0.148±0.024)%,(598.76±803.24)×10^6、(46.69±60.17)×10^6、(46.69±60.17)×10^6,(69.64±49.34)×10^9、(1.25±1.16)×10^9、(1.25±1.16)×10^9,(7.08±0.23)、(6.93±0.39)、(6.93±0.17)。PCs和LDPPCs的PAC-1、黏附牢分别为(2.85±0.42)%、(7.65±0.73)%,(4.65±0.34)%、(4.68±0.51)%。LDPPCs、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24h后CCI分别为(10.56±5.09)、(12.13±8.82)。洗涤的后P—LCR、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是安全的,疗效是确切的,未观察不良反应,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易感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某医院2001年至2004年血液内科18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率高达47.57%,多发生于化疗后2周内,医院感染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白细胞计数〈0.5×10^9/L和〈1.0×10^9/L两组的感染率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1.0×10^9/L的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因素,加强消毒隔离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张良  王小芹  孙承龙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25-125,135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8例输注机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应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对输注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输注1hCCI最高为20.5×109,最低为6.8×10^9,x=14.8×10^9;24hCCI最高为16.5×10^9,最低为2.0×10^9,x=11.2×10^9。其中有效36例(占75%),无效12例(占25%),改善临床症状40例,48例输注均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人中的治疗是有效的,它可以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有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细胞数作为外周血造血于细胞移植时计算输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的指标时简便、快捷,不失为一良好的临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脑肿瘤^31PMRS的变化特征,探讨^31PMRS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36例,Ⅱ~Ⅲ级胶质瘤16例,成胶质细胞瘤12例,脑膜瘤16例。在1.5TMRI上完成波谱采集,jMRUI(1.3版)软件分析数据,计算体素内的pH值和各代谢物与β-ATP的相对浓度。结果对照组pH(7.04±0.02),PCr/β-ATP(1.51±0.03),PCr/Pi(2.85±0.20),PDE/β-ATP(2.70±0.40),PME/β-ATP(1.01±0.03)。Ⅱ~Ⅲ级胶质瘤组织碱性化,pH(7.09±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Cr/β-ATP(1.50±0.04),PCr/Pi(2.49±0.21),PME/β-ATP(1.04±0.07),无显著性差异;PDE/β-ATP(1.73±0.20)减少,P〈0.05。成胶质细胞瘤组织碱性化,pH7.12±0.02,P〈0.05;PCr/β-ATP(1.48±0.05),PCr/Pi(2.39±0.23)无显著性差异;PDE/β-ATP(1.61±0.25)显著减少,P〈0.05;PME/β-ATP(1.64±0.05)显著升高,P〈0.05。脑膜瘤组织学特征是碱性化pH(7.16±0.03,P〈0.005);PCr和PDE显著降低。PCr/β-ATP(0.46±0.04,P〈0.001),PCr/Pi(1.08±0.16,P〈0.001),PDE/β-ATP显著减少(0.82±0.10,P〈0.001),PME/β-ATP显著升高(2.05±0.03,P〈O.005)。结论不同脑肿瘤在活体^31PMRS上的变化有特征性;^31PMRS能无创性提供活体脑肿瘤pH值、能量状况及其磷脂代谢等方面的生化信息,有利于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和发生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型(SR)和激素依赖治疗型(SD)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129例成功完成LS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SR组(82例)与SD组(47例),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统计方法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结果】129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1例SR型患者因术后腹腔感染、败血症而死亡。血液学疗效:79.1%患者完全显效(CR),10.1%部分显效(PR),10.8%无效(NR)。SR组与SD组患者术前1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90±66)×10^9/L和(124±69)×10^9/L(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20±46)min和(121±45)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3±145)mL和(95±288)mL(P〉0.05),术后48h总引流量分别为(106±148)mL和(65±67)mL(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和8.5%(P〉0.05),术后7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40±215)×10^9/L和(426±264)×10^9/L(P〈0.05)。血液学疗效:SR组CR70.7%,PR12.2%,NR17.1%,而SD组CR93.6%,PR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治疗ITP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术前准备妥当的情况下,SR型患者手术安全性与SD型相近,但其总体血液学疗效明显差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口服环丙沙星在小鼠三硝基苯磺酸(TNBS)肠炎模型中的作用,探讨Toll样受体4 (TLR4)在肠炎发生中的作用。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TNBS肠炎组(2t)只);环丙沙星干预组(10只)。评价下列指标:小鼠一般情况,肠黏膜病理学改变,远段结肠内容物细菌培养,结肠黏膜TLR4表达(免疫组化和RT-PCR法)和血清TNF-α(ELISA法)水平。结果环丙沙星干预组小鼠死亡率、肠道炎症(Ameho criteria结肠组织学评分)明显减轻,低于了NBS肠炎组(70%vs 20%,4.21±0.61 vs 1.54±0.71,P〈0.01)。菌落计数(×10^9 CFU/mL)环丙沙星组低于正常组及TNBS肠炎组(1.36±0.23 vs 1.83±0.28 vs 2.54±0.42,P〈0.01)。结肠TLR4表达情况(tlr4/β-actin光密度比值):TNBS肠炎组〉环丙沙星干预组〉正常对照组(0.76±0.05 vs 0.40±0.03 vs 0.24±0.02,P〈0.01)。小鼠血清TNF-α水平(pg/mL):TNBS组〉对照组(40.50±12.48 vs 20.41±2.11,P〈0.01),环丙沙星干预组0.05)。结论环丙沙星可以减轻小鼠TNBS肠炎,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肠道细菌、下调结肠TLR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应激性溃疡对大鼠外周血中WBC、BPC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鼠应激性胃溃疡中,外周血液中白细胞量增高、血小板数下降。在应激前腹腔注射复方丹参5mg/kg,应激后胃溃疡出血程度明显减轻,白细胞教下降(P<0.01),血小板数增加(P<0.01),说明复方丹参具有保护大鼠胃粘膜免受应激刺激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张兴国  谷燕  刘尊齐  王海石  周志俊 《河北医学》2010,16(11):1319-1321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01例,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住院期间死亡为观察终点,两组患者分别于中毒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两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死亡组于中毒后第1天外周血WBC计数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死亡组于中毒后第1天、第7天血清CRP浓度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和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是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且C反应蛋白浓度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和P-选择素(P—selection,Ps)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测定并比较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淋巴细胞绝对值(LY)和血浆Ps水平。结果WBC、GR和Ps水平依次为AMI组〉UAP组〉S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WBC、GR和Ps水平高于健康者,这可以作为判断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刘丽 《医学综述》2012,18(2):319-32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联合检测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6例小儿肺炎根据诊断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62例)和病毒感染组(54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儿童(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CRP、WBC,并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CRP、WBC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感染组CRP、WBC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CRP、WBC、CRP+WBC三项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P<0.01)。结论血清CRP、WBC联合检测对肺炎病原体的鉴别和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提高了细菌性肺炎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雅培CD37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21份血液病患者样本检测中激光散射法(woc)和电阻法(wic)白细胞计数进行观察。方法:通过测定100例正常人样本和21例血液病患者样本,获得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法白细胞计数值及15个和9个时间点的白细胞数,白细胞检测率,将所获数据分为正常对照,患者和阻抗红细胞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和血液病样本woc和wic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液病样本两种方法测得值差异大;白血病样本中激光散射法检测率与电阻法检测率的相关性差。而患者组和阻抗红细胞组wic无统计学差异;其中19例样本随预处理时间延长,激光散射法白细胞计数及检测率降低,结论:激光散射法结合电阻法可有效提高白细胞计数的准确性。并提示对可疑样本进行手工方法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47例,以住院期间死亡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患者分别于中毒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两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中毒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中毒后第3天及第7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且C-反应蛋白浓度的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患者白细胞(WBC)计数与预后负相关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20 a间收治的42例AT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存档ATC蜡块中CSF1、EPO、IL-6和IL-11表达水平,探索其表达水平与ATC患者预后及WBC计数的关系.结果42例ATC组织中CSF1、EPO、IL-6和IL-11阳性率分别为69.0%、69.0%、83.3%和71.4%;CSF1和IL-11表达水平与ATC患者预后负相关、与WBC计数正相关(P<0.05),而EPO和IL-6与患者预后及WBC计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WBC计数是ATC患者负相关因素,可能与ATC细胞分泌CSF1和IL-11有关,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孙国仙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0):115-11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Ig)检测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急性期患儿80例分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选同期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球蛋白(Ig)含量。结果治疗前细菌组和病毒组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RP有明显下降。结论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更准确判断组织炎症及机体受损的程度,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2~10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已确诊的50例细菌感染病患者作为细菌感染组,34例体格检查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CRP值和WBC计数,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感染患者的CRP值、WBC计数具有相同的升高趋势,且细菌感染组的CRP值和WBC计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CRP值阳性率与WBC计数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C计数操作简便,成本低廉,CRP的测定结果敏感性较高,两种指标在细菌感染快速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80例脑梗塞急性期(7天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进行动态观察,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发现患者发病后48小时内及第3天白细胞计数均显著升高(P<0.01)。第7天,脑梗塞面积大、病情重者仍显著升高(P<0.01),病情较轻者已基本回复正常(P>0.05)。再次证实白细胞计数与脑梗塞面积呈正相关(r=0.43,P<0.01)。提示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外用血白细胞数动态观察有利于了解病情程度及其变化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