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他巴唑是治疗甲亢(Graves病)的常用药物,其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粒缺)发生率为0.1%~0.3%,且他巴唑比丙基硫氧嘧啶更易引起粒缺,若不及时有效治疗,患者会出现感染、败血症、休克,甚至诱发甲亢危象而危及生命,是甲亢致死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收集他巴唑引起粒缺14例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甲硫米唑致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四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泉  邹萍 《临床内科杂志》2006,23(4):280-281
抗甲状腺药物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尤其是G raves病的基础治疗[1]。粒细胞缺乏症是抗甲状腺药物的罕见并发症,服用丙基硫氧嘧啶和甲硫咪唑的发生率分别为0.37%、0.35%,但却是最危险的并发症[2],可突然或爆发发生,并可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发生严重的感染,所以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以下对我院收治的甲硫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住院患者4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有所启迪。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1年8月至2005年8月我院收治的G raves病甲硫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住院患者4例。甲硫米唑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符合以下标准:中性粒细胞绝…  相似文献   

3.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药物,主要有甲巯咪唑(methimazole,MMI)及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皮疹、白细胞减少、血管炎、药物性肝病等.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易伴发各种感染,可出现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重视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01~2004-05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6例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粒缺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65岁,其中5例由他巴唑所致,1例丙基硫氧嘧啶所致,5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1例在半年后发生。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痛。5例治愈,粒细胞在停药后2周内恢复,1例死亡。结论粒缺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患者开始药物治疗的2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Graves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在应用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引起粒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导致粒细胞缺乏,甚至危及生命.我们采用咖啡酸片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1995年4月以来共收治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缺)合并严重感染患者32例,其中22例在抗生素等治疗的同时进行了粒细胞输注治疗,其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对象:22例中合并严重感染患者,在抗生素等治疗的同时进行了粒细胞输注治疗病例(粒细胞输注组)为我院血液科1997年1月~2000年2月住院患者,其中抗甲状腺药物他巴唑或甲基硫氧嘧啶所致5例,安乃近、去痛片或颅痛定各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恶性淋巴瘤(ML)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分别为9例和4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抗甲状腺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12例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采用抗甲状腺药物 (ATD)治疗 ,有的患者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甚至出现粒细胞缺乏的严重毒副反应 ,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分析了我院 1995~ 2 0 0 0年因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粒细胞缺乏症而收住的 12例病人 ,现就其临床表现、抢救措施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1)初诊时确诊甲亢 (Graves病 )且有明确的抗甲状腺药物服用史。 (2 )外周血粒细胞绝对值 <0 5×10 9/L。 (3)除外其它原因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 (4 )周围血无明显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 ,且短期随访血象足以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1 2 一般情况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及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全环境保护治疗时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为全环境保护治疗。结果观察组感染的发生率为8%,而对照组感染的发生率为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5%,而对照组死亡率为30%。结论全环境保护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及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较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长期服用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s)治疗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ATDs药物为甲硫咪唑和丙硫氧嘧啶(propythiouracil,PTU)。ATDs治疗最严重的副反应是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0.2%~0.3%~([1])。一旦发生感染,病死率可高达70%~90%~([2])。针对粒细胞缺乏,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本研究回顾分析了G-CSF  相似文献   

10.
丙基硫氧嘧啶致粒细胞减少症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丙基硫氧嘧啶(PTU)致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近两年门诊有完整记录的64例PTU致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粒细胞减少症多数发生在服药后2-8周,且与PTU的剂量有关。多数病例有头昏、乏力的临床症状。全部病例继续使用PTU,加用口服升白药或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均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结论 PTU起始剂量不宜超过300mg/d,使用头1-2个月内应密切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口服升白药或注射G-CSF对白细胞恢复是有效的,并可避免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人工合成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 ATD)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已有70多年的历史。抗甲状腺药物是一种被称为硫酰胺的分子, 通过干扰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介导的甲状腺球蛋白中酪氨酸残基的碘化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发挥作用。这类药物也被认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促进甲亢的缓解。甲巯咪唑(MMI)和丙基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 PTU)是治疗Graves病(GD)最常用的ATD, 其中ATD治疗能使大约60%的患者病情缓解[1]。ATD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 包括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肝功能损害、药物性皮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阳性血管炎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GD患者ATD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极为多样而且罕见, 因为小血管炎症可能影响任何器官。肾脏、肺和皮肤是最常受到疾病影响的器官[1]。此外, 关节痛、滑膜炎、移行性多关节炎、肌炎、巩膜炎、胸膜炎、鼻/口腔黏膜糜烂、心包炎、面瘫和肝炎均有报道[2]。据报道[3]1例GD患者经MMI治疗后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5-2018-05我院住院的594例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白血病类型、治疗阶段、粒细胞绝对值(ANC)、粒细胞缺乏时间、医院感染、感染部位、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感染天数、接受放化疗、是否获得完全缓解、病原学、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等,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医院感染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率为68.86%,常见的部位为上呼吸道(22.29%)、肺(16.07%)和血流(14.66%);急性白血病在初始诱导期及复发难治期感染率较高,分别为79.29%和84.48%。临床共分离出13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99株,占73.88%;革兰阳性菌15株,占11.19%;真菌20株,占14.93%。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白血病类型、ANC、粒细胞缺乏时间、是否获得完全缓解、住院时间均与医院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白血病类型、ANC、粒细胞缺乏时间、是否获得完全缓解及住院天数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ANC0.2×10~9/L,粒细胞缺乏时间大于7 d以及未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感染率更高,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通过药敏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3,4-二羟吡啶(3,4-DHP)为植物氨基酸含羞草碱的衍生物,对牛、羊和小鼠有致甲状腺肿作用。与他巴唑(MMI)和丙基硫氧嘧啶(PTU)类抗甲状腺药物不同,没有SH一基团,故不易引起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13例渐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胡慧仙,金华321000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为临床上较常见的重症,病死率颇高。2年来我院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本症13例均治愈。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男性...  相似文献   

15.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01-01-2007-08-3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ATD致粒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9~68岁,由甲巯咪唑所致;1例为男性患者,37岁,分别应用甲巯咪唑及丙基硫氧嘧啶,2次发生粒缺.7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1例在7个月后发生.均以突发高热、咽痛起病.6例痊愈,粒细胞在停用ATD后2周内恢复,1例合并中毒性脑病,遗留智力低、垂足,1例死亡.结论 粒缺为ATD应用中少见但却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开始ATD治疗的2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丙基硫氧嘧啶和ANCA阳性血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基硫氧嘧啶(PTU)是治疗Graves病最常用的药物,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提示在用PTU治疗的病人中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并可导致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临床多表现为全身系统受累,肾脏是最易受累的器官,肾外最常见的是肺脏、皮肤、粘膜,还可表现为狼疮样综合征。本病的预后与病程有关,及时停药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丙基硫氧嘧啶治疗Graves病时与Graves病患者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出现是否相关。方法我们分析了252名Graves病患者血清标本,其中应用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的患者168例,应用他巴唑治疗的患者50例,应用^131碘治疗的患者34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和蛋白酶3(PR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结果所有应用他巴唑治疗和^131碘治疗的患者MPO-ANCA均为阴性,而168例应用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的患者中93例可检测到MPO-ANCA。随丙基硫氧嘧啶治疗时间的延长,MPO-ANCA阳性患者的比例增加,但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丙基硫氧嘧啶本身与Graves病患者MPO-ANCA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骨髓细胞学特征,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抗甲亢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TD引起的粒细胞缺乏常发生于用药后1~4个月内,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咽痛、寒战、咳嗽。确诊后,均立即停用ATD,给予抗感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SF)、对症支持治疗,其中1例患者因脓毒血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自动出院;其余28例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11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根据患者骨髓细胞学增殖细胞与非增殖细胞比例,将患者分为成熟障碍型及再生障碍型,再生障碍型患者较成熟障碍型患者恢复时间更长,所需的rh-GSF使用量更大。结论:ATD所致的粒细胞缺乏患者绝大部分经抗感染及rh-GSF治疗后,病情可完全恢复;但再生障碍型患者可能对rh-GSF敏感性不如成熟障碍型。  相似文献   

19.
丙基硫氧嘧啶和ANCA阳性血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基硫氧嘧啶(PTU)是治疗Graves病最常用的药物,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提示在用PTU治疗的病人中出现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并可导致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临床多表现为全身系统受累,肾脏是最易受累的器 官,肾外最常见的是肺脏、皮肤、粘膜,还可表现为狼疮样综合征。本病的预后与病程有关,及时停药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丙基硫氧嘧啶(PTU)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用的药物。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提示在用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并可导致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临床多表现为全身系统受累,肾脏是最易受累的器官,肾外最常见的是肺脏、皮肤、黏膜。本病的预后与病程有关,及时停药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