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水环境分离细菌及临床分离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中喹诺酮耐药基因qnr和aac(6')-Ⅰ b-cr的流行情况及qnr基因型分布.方法 从杭州10个不同的水域中分离细菌,从4个城市的多家医院收集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临床菌株.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萘啶酸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方法检测细菌中qnrA、qnrB、qnrS及aac(6')-Ⅰ b-cr基因.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确定各基因型别.结果 从水环境分离到78株革兰阴性杆菌(包括33株肠杆菌科细菌、21株气单胞菌属、10株不动杆菌属、10株假单胞菌属、2株产碱杆菌属和2株邻单胞菌属细菌).10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中有8株qnrB基因阳性;9株大肠埃希菌中qnrS1和aac(6')-Ⅰb-cr基因阳性各1株;1株斑点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qnrS2阳性.临床分离的103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中,qnr基因检出75株(72.8%),其中qnrA1有3株(2.9%),qnrB有65株(63.1%),qnrS2有1株(1.0%),qnrA1合并qnrB阳性5株(4.8%),qnrS1合并qnrB阳性1株;aa47(6')一Ⅰ b检出33株(32.0%),其中12株(11.6%)存在-cr变异体.qnrB的基因型以qnrB9、qnrB8和qnrB6为主.结论 首次在欧洲以外地区分离到携带qnrS2基因的气单胞菌属细菌.水环境及临床分离的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中qnrB基因的携带率非常高,后者同时有较高的aac(6')-Ⅰ b-cr携带率.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中qnrB基因的亚型以qnrB9、qnrB8和qnrB6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氨基糖苷乙酰胺转移酶基因的突变形式aac(6’) -Ib -cr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株中的分布状况;分析携带该基因菌株对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特征.方法 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aac(6’)-Ib基因携带情况,采用BtsC I酶切消化,经DNA测序确认aac(6 ’)-Ib-cr基因;统计分析aac(6’) -Ib-cr基因与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关系.结果 aac(6’)-Ib-cr基因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2.6% (30/238)和18.8% (13/69);aac(6 ’)-Ib-cr阳性株与阴性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2.1% (31/43)和48.1%(127/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2,P<0.05).肺炎克雷伯菌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于aac(6’) -Ib-cr基因阴性株(X2=4.25,P<0.05).aac(6’)- Ib-cr基因阳性株和阴性株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常用的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率均较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aac(6’) -Ib-cr基因均有检出;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肺炎克雷伯菌中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具有统计学意义.aac(6’) - Ib-cr基因阳性株和阴性株对常用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率均较高,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志贺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序列在NCBI成功登录,登录号分别为FJ616991和FJ616990,未检出qnrA和aac(6')-Ⅰ b基因;其中ZH13接合试验成功,ZH53不能接合,接合试验后的大肠埃希菌J53对多种抗菌药物的MIC明显提高;特异性PCR证实接合子和供体菌有相同的qnr基因.结论 在志贺菌中检出qnrS基因,且国内首次检出qnrB基因,qnr阳性菌株呈多重耐药,且其耐药性可以通过接合方式发生水平转移,需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氨基糖苷乙酰胺转移酶基因的突变形式aac(6′)-Ib-cr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株中的分布状况;分析携带该基因菌株对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特征。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aac(6′)-Ib-cr基因携带情况,采用BtsCI酶切消化,经DNA测序确认aac(6′)-Ib-cr基因;统计分析aac(6′)-Ib-cr基因与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关系。结果aac(6′)-Ib-cr基因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2.6%(30/238)和18.8%(13/69);aac(6′)-Ib-cr阳性株与阴性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2.1%(31/43)和48.1%(127/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2,P〈0.05)。肺炎克雷伯菌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于aac(6′)-Ib-cr基因阴性株(x2=4.25,P〈0.05)。aac(6′)-Ib-cr基因阳性株和阴性株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常用的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率均较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aac(6′)-Ib-cr基因均有检出;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肺炎克雷伯菌中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具有统计学意义。aac(6′)-Ib-cr基因阳性株和阴性株对常用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率均较高,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从养殖动物及周围人群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染色体和质粒介导氟喹诺酮耐药机制. 方法 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氟喹诺酮抗菌药物及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表型.PCR扩增DNA解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导致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质粒的部分基因(qnr)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乙酰转移酶Ib亚型cr变异体编码基因[aac(6')-I b-or],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接合试验确定aac(6')-I b-cr酶的可转移性以及在氟喹诺酮耐药中的作用. 结果 鸡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猪和周围人群来源菌株.在PCR检测的64株大肠埃希菌中,环丙沙星MIC值大于1μg/ml以上的53株均存在gyrA和/或/parC基因上出现两个位点突变和氨基酸替代,环丙沙星的MIC>16μg/ml的菌株parE基因也发生了点突变及相应氨基酸替代.未发现gyrB亚单位有氨基酸替代.鸡来源28株菌和猪来源9株菌中分别有7株(25.O%)和1株(11.1%)携带有aac(6')-I b-cr基因;aac(6')-I b-cr基因可使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乙酰化而降低药物抗菌活性. 结论 gyrA、parC和parE碱基突变导致氨基酸置换的数量与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水平呈正相关,携带aac(6')-I b-cr基因的质粒在细菌氟喹诺酮耐药上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儿科临床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和产生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特征.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分离出的46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2011年推荐标准判断结果.使用改良Hodge试验和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产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使用PCR方法进行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6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26株为肺炎克雷伯菌,占56.5%,13株为阴沟肠杆菌,占28.3%,7株为大肠埃希菌,占15.2%.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不敏感率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69.2%和80.8%,阴沟肠杆菌76.9%和100%,大肠埃希菌85.7%和100%.46株肠杆菌科细菌,改良Hodge试验阳性40株(87.0%),双纸片协同试验阳性41株(89.1%).IMP基因阳性38株(82.6%),其余8株均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目前儿科临床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占56.5%.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不敏感程度低于美罗培南,对碳青霉烯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产生B类金属酶,均为IMP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区域-174G/C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了36例AA患者(再障组)和40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中IL-6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变化。结果结果表明IL-6基因-174G/C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P〈0.05),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AA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3.74倍(OR=3.74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该等位基因频率增高与AA相关。结论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AA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我国北方汉族人AA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IL-6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AA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基因调控是分子生物学中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细胞生长、分化、衰老及个体的发育,肿瘤、心血管、代谢等方面疾病发生的分子基础。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是基因调控的关键,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即顺式调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基因表达的严格组织和细胞特异性与反式作用因子密切相关,因此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素6-核因子(NF-IL6)作为反式作用因子是在90年代初克隆成功的,它不仅能与各种急期蛋白以及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的基因调控区结合,在转录水平上对这些基因的表达起正调控作用,而且还能与某些病毒基因的增强子结合,表现出负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NF-IL6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基因调节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韦叶生  蓝艳  徐群清  李壮 《解剖学杂志》2005,28(4):381-382,442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MbiⅠ多态性在中国广西不同民族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壮族和汉族人的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MbiⅠ多态性。比较2组白细胞介素-6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壮族人中CC基因型占56.22%、CG基因型占41.08%、GG基因型占2.70%;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66.67%、CG基因型占32.32%、GG基因型占1.01%。两组白细胞介素-6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壮族与汉族白细胞介素-6基因MbiⅠ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酶联法和化学法对31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血清IGF-Ⅰ、VEGF和TSGF检测,并与35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食管癌患者在手术前血清IGF-...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对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收集早孕6~9周行人工流产妇女的绒毛及蜕膜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绒毛、蜕膜组织IL-6与IDO蛋白的表达情况;在绒毛、蜕膜组织中,加入(10、50、100) ng/mL IL-6分别培养4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6PC)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性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RNA干扰技术(RNAi)沉默宫颈癌HeLa细胞中G6PC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效果.敲低G6PC,噻唑蓝(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Transwel...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雌激素是否对大鼠心内神经节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有影响,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IL-6在成年雌性正常大鼠、卵巢切除大鼠、卵巢切除后雌二醇替代大鼠心内神经节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心内神经节均存在IL-6阳性神经元,但卵巢切除组大鼠心内神经节IL-6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表达明显增强。以上结果提示,大鼠心内神经节内存在IL-6的表达,其表达受雌激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例疑似缺指(趾)-外胚层发育不良-唇腭裂综合征男性引产胎儿进行基因变异检测。方法采集先证者皮肤标本和其父母的血液标本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可疑致病性变异位点,Sanger测序对可疑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检测到先证者中"63基因c.673OT杂合错义变异,其父母均为野生型,该变异曾被报道导致手裂/足裂畸形。结论Tp63基因的c.673OT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该先证者的发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该病的遗传咨询和分子诊断提供了依据,并扩大了该变异导致的临床表现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精神分裂症Ⅰ型和Ⅱ型的关联。方法:运用特异性甲基检测PCR和直接测序法对62例精神分裂症Ⅰ型患者、38例Ⅱ型患者和50例健康被试5-HT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三组5-HT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精神分裂症Ⅰ型患者5-HT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内位点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Ⅱ型患者和健康被试组。结论:5-HT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内位点高甲基化可能是精神分裂症Ⅰ型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化学合成2’-氧-甲基鸟嘌呤核苷(P6)在体外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观察其是否同天然提取的P6具有相同的抗肿瘤作用。首先采用形态学观察、MTT实验及流式细胞术的方法观察P6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然后采用DNA Ladder检测、流式细胞术、RT-PCR技术及化学发光检测技术观察P6对HeLa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结果表明,化学合成的P6可以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机制是由于细胞被阻滞于S期。化学合成的P6也可以促进HeLa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在于下调了抗凋亡基因Bcl-2的转录,并促进了Caspase-3的激活。因而化学合成的P6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IL-6、cTnI和TNF-α水平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生化法对62例怀疑NSTEMI患者进行了血清IL-6、cTnI和TNF-α检测,并根据临床诊断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STEMI患者血清IL-6、cTnI和TNF-α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且血清IL-6水平与cTnI和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782、0.6024,P<0.01)。结论:血清IL-6、cTnI和TNF-α水平升高与NSTEMI的预测、诊断和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介导转染FKBP12.6基因后,对小鼠H9c2(2-1)心肌细胞中Ca2 浓度的影响。方法:将pcDNA3.1-FKBP12.6质粒与白蛋白包裹微泡造影剂混合,经超声转染H9c2(2-1)细胞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生长状况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Ca2 浓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KBP12.6蛋白的表达。结果:超声触发微泡破裂转染的FKBP12.6基因可在心肌细胞高效表达,细胞生长良好。高表达FKBP12.6的心肌细胞中,总的钙离子浓度增加。结论:超声微泡介导FKBP12.6基因转染心肌细胞,可以明显增加心肌细胞中的Ca2 浓度,心肌细胞的收缩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棕榈酸(PA)诱导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功能受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Ang(1-7)对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与自噬的关系。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Min6细胞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PA组、PA+Ang(1-7)组、PA+Ang(1-7)+A779组、PA+Ang(1-7)+rapamycin组、Ang(1-7)组和A779组。干预结束后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Min6细胞的分泌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活性氧簇(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I和LC3-II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PA组Min6细胞分泌功能明显受损,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显著降低(P 0. 05),细胞凋亡率增加(P 0. 05),细胞内ROS水平和LC3-II/LC3-I比值明显增高(P 0. 05);与PA组相比,PA+Ang(1-7)组细胞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增加(P 0. 05),细胞凋亡减少(P 0. 05),细胞内ROS水平和LC3-II/LC3-I比值均明显下降(P 0. 05)。Ang(1-7)的这一保护作用可被A779和rapamycin部分阻断。结论:Ang(1-7)减轻PA诱导的Min6细胞损伤,其细胞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自噬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RNA结合的Ras-GAP酶激活蛋白SH3结合蛋白(G3BP)、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v6蛋白与喉鳞状细胞癌(喉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G3BP、CD44v6蛋白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6例喉鳞癌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喉鳞癌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G3BP、CD44v6蛋白水平,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G3BP、CD44v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并分析G3BP、CD44v6表达与喉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VEGF-A表达的相关性;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微血管密度(MVD),观察G3BP、CD44v6表达与MVD之间的关系。结果喉鳞癌患者癌组织中G3BP蛋白、CD44v6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的正常组织。喉鳞癌患者癌组织中的G3BP、CD44v6、VEGF-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9%、53.6%、46.4%,均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喉鳞癌患者癌组织中G3BP、CD44v6蛋白表达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复发或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但与年龄和肿瘤大小无关。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喉鳞癌患者癌组织中G3BP、CD44v6蛋白的表达与VEGF-A表达呈正相关(r=0.741,r=0.756);喉鳞癌患者癌组织中G3BP与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病例的MVD值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MVD值;癌组织中G3BP与CD44v6蛋白阴性表达病例MVD值与癌旁正常组织中MVD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喉鳞癌组织G3BP、CD44v6蛋白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VEGF-A的表达来诱发肿瘤微血管的新生,促进喉鳞癌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