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动脉留置针不同频率采血致局部血管机械刺激性损伤的病理改变。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4只,随机分为:(1)正常组(n=6,不予任何处理);(2)阴性组(n=12,通过兔耳背动脉留置动脉留置针,用浓度为125 U/ml肝素液2 ml封管2次/d);(3)实验组(通过给兔耳背动脉留置动脉留置针,并经留置针处不同频率采集动脉血):A组(n=12,30 min/次采血);B组(n=12,60 min/次采血);C组(n=12,120 min/次采血)。96 h后取材检测。结果 (1)肉眼观察各组局部动脉炎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光镜下血管病理损伤的比较:实验组A>实验组B>实验组C>阴性组>正常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采血频率越高,电镜下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越严重,在实验A组甚至出现内皮细胞坏死,凋亡。结论动脉留置针保留96 h并经留置针处采血频率越高导致病理损伤越重,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功能性改变也越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林丽云  沈丽祯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1166-1166
股静脉穿刺是静脉采血的常用方法。为提高一次穿刺采血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并用一次性采血针行股静脉穿刺采血,并与注射器穿刺采血做对照,现总结如下。一、垂直穿刺法取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负压采血10ml注射器。穿刺点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股动脉搏动内侧小于0.5cm,右  相似文献   

3.
一、资料与方法1.标本采集:①脑脊液气体:常规腰穿成功后,用2ml注射器抽取脑脊液0.5~1ml,即刻送检。②动脉血液气体分析:选择动脉穿刺,用微量肝素防凝,用2ml注射器抽取动脉血1ml即刻送  相似文献   

4.
陈伟贤  吕艳梅 《内科》2013,(5):547-548
目的观察新生儿三种血气标本采集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新生儿病房并使用呼吸机或进行输氧治疗需要做血气分析的高危儿共402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桡动脉采血法、股动脉采血法和头皮动脉采血法进行动脉采血,比较这三种血气标本采集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局部出血。结果头皮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股动脉组最低;头皮动脉组采血所需时间最多,桡动脉组最少;股动脉组局部出血率最高,头皮动脉组最少。结论桡动脉采血所需时间少,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局部出血较少,可以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次性采血针在新生儿血样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需采集血样标本的新生患儿214例,将患儿按照采集血样的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125例和对照组8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注射器行股静脉穿刺取血标本,试验组患儿采用一次性7号采血针连接真空管行股静脉穿刺取血标本,记录两组患儿一次穿刺结果和穿刺方法对局部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4%(118/125),高于对照组的82.0%(73/89)(P0.05);试验组患儿局部组织完好率为97.6%(122/125),高于对照组的83.1%(74/89)(P0.05)。结论一次性采血针应用于新生儿股静脉血样采集优于传统的注射器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小。  相似文献   

6.
一次性真空定量采血器在传染科病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危害性大、传染性强,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在给患者采血时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一次性真空定量采血器在我院临床中应用以来,以安全、简捷等特点在传染病患者的采血中广泛应用。现将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 与传统采血法的不同处 1.1 采血安全经血液/体液传播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危害性大,如己型肝炎、艾滋病等,即使是少量的带有病毒的血液都可能经传播途径造成感染。传统的注射器采血法,在采血后须注入试管送验,容易使血液污染试管外造成对人体或外环境及化验单的污染。而一次性真空定量采血器应用负压原理,无雳人力拉引可迅速采血,整个采取血标本是在全封闭系统下完成,避免了标本被污染和传统采血后用手分离针头,操作者手常有被血液污染的可能和运送血标本到检  相似文献   

7.
改良直刺法行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静脉穿刺是儿科采集血液标本的常用方法之一。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对减轻患儿痛苦至关重要。 2 0 0 2年 1月~2 0 0 3年 12月 ,我们对 15 0例患儿采取改良直刺法股静脉穿刺采血 ,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 15 0例患儿 ,男 86例 ,女 6 4例 ;年龄 1~ 2岁。将 15 0例患儿随机分为 A、B、C三组各 5 0例 ,其性别、年龄、病种、身高和体重等无显著差异 (P>0 .0 5 )。采血时采用同一厂家生产且针头型号相同的注射器。由专人完成。方法 :A组采用传统直刺法 :2人操作 ,助手位于对侧帮助固定体位 ,患儿取仰卧位 ,穿刺时大腿外展 ,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贮存式自身输血在血液病化疗患者中应用。方法:对2013-01-2014-05接受贮存式自身输血的77例血液病化疗患者,在行化疗术前3d采集自身血液200~400ml,分别观察采血后、化疗时及回输后2d的主要血液指标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采血与回输过程是否有不良反应。结果:2例患者在采血过程中有轻度献血不良反应,3例患者因其他原因未能回输而报废,其他血液均顺利回输,回输过程无不良反应发生;与采血前相比化疗后患者主要血液指标下降明显(P<0.05)、与化疗后相比自身血液回输后Hb值有明显变化(P<0.05),而WBC、PLT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病患者化疗前采集适量血液进行贮存并在化疗结束时回输是相对安全的。对缓解血源紧张,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提高输血安全性,缓解患者化疗后引起的贫血等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贮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孕妇分娩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方法:产前1~3周采集并贮存孕妇自身血液,分娩时或分娩后回输给产妇。结果:产前45例贮存自体血的Rh(D)阴性孕妇中,有10例在分娩中或分娩后回输了自体血(未输异体血),未见不良输血反应发生,母婴状况良好,Apgar评分多为10分。另外有7例产妇除了回输自体血外,又输注了一定量的异体血。比较采血前后、回输前后、回输与未回输组以及回输自体血与回输自异体血四组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孕妇分娩中是行之有效的输血方式,既解决了血源紧张的问题,尤其是对稀有血型患者,减少异体血的输注,又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对母婴不会造成危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联合缩唇-腹式呼吸法和六字诀训练为改良的运动处方,探讨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缩唇-腹式呼吸组、六字诀组、运动处方组,每组25例,各组分别于锻炼前和坚持锻炼半年后测定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运动处方组较对照组、缩唇-腹式呼吸组、六字诀组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和6MWD及血气分析等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运动处方能有效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且在改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及降低PaCO2等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的缩唇-腹式呼吸操和六字诀训练.  相似文献   

11.
1984年,FMchuk和Griffin发表了针对肠道多发憩室的患者,应用传统的注气式结肠镜检查失败时,改用注水的方式帮助寻找肠腔走行,顺利通过憩室段的报道,由此,开启了注水式结肠镜检查法的发展之路。注水式结肠镜检查方法是指进镜过程中应用注水法代替传统注气法,注水提供视野,到达回盲部后,改为注气,退镜过程中注气提供视野进行肠道病变检查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注水式结肠镜检查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注水式结肠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赵明旭  王谦  房平  胡海颖  邓霞 《山东医药》2006,46(14):70-70
近期笔者运用激光衍射法对100名献血者血液中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变形指数进行了动态测定,旨在探讨血库血液贮存过程中红细胞变形性变化。资料与方法:100例无偿献血者,查体和血液检查均为合格,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18~45岁。随献血过程采集标本,ACD保养液抗凝,4~6℃冰箱保存。仪器与试剂采用LBX-BX全自动激光衍射式红细胞变形仪。血液稀释用自配PBS缓冲液,pH7.4,渗透压294mm H2O,黏度0.9mPa·s。预试验选择对红细胞变形指数测定影响较大的血红蛋白浓度和切变率最适条件。选择男、女各5例,PBS缓冲液1ml分别加全血5μl、10μl、20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密闭式低压快速吸痰法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行高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行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患者入院单双日,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硅胶吸痰管进行开放式吸痰(open endotrachseal suctionging,OS),干预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ging,CS),主要采取密闭式吸痰、低负压吸痰和减少吸痰时间三种措施联合应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1min和吸痰后3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脉搏氧饱和度(Sp O2)等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并统计记录两组患者吸痰操作时间、费用以及吸痰后的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院内感染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1 min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吸痰后的气道损伤、VAP、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吸痰后3min干预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吸痰操作时间(21. 10±5. 37) min、费用(57. 44±8. 38)元,显著少于对照组(52. 50±8. 43) min和(94. 65±11. 56)元,且P 0. 05。结论在ARDS患者行高PEEP时,使用密闭式低压快速吸痰法能保障患者的气道通畅,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不会增加VAP等并发症发生率,且能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和成本,是一种安全有效、综合效果显著的吸痰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胆红素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与传统血浆分离灌流治疗进行对比。方法:1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共接受55例次胆红素吸附治疗,所有患者首次治疗均采用常规血浆分离后灌流(常规法),血流量100~120ml/min,血浆分离速度30~40ml/min;其后采用组合式CVVH-胆红素吸附治疗(组合法),血流量200~250ml/min,血浆分离速度90ml/min;分离血浆成分经CVVH血滤器(AV600)滤过,超滤率66ml/min,浓缩血浆成分再经BRS-350吸附柱吸附后回输体内。同时应用前稀释方式在EC40W血浆成分分离器前输入碳酸氢盐置换液(4000ml/h)。治疗时间均为8h。治疗中检测治疗前、后血生化和凝血四项,及治疗开始后0.5h,2h,4h,6h及8h血浆分离器前、吸附柱BRS-350前后血及血浆生化。记录患者临床生命体征。同时进行单次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Glasgow昏迷评分及肝功能MELD评分。结果:常规法单次治疗后总胆红素(TBL),直接胆红素(DBL),间接胆红素(IDBL),总胆汁酸(TBA)下降率分别为(46.1±8.3)%,(47.3±8.0)%,(40.7±24.8)%,(36.5±5.2)%,组合式CVVH-胆红素吸附单次治疗后TBL,DBL,IDBL,TBA下降率分别为(54.4±5.2)%,(54.2±5.3)%,(63.8±7.2)%,(47.6±14.7)%。常规法治疗开始后0.5h,2h,4h对TBL清除率分别为(22.3±2.2)ml/min,(12.2±4.4)ml/min,(9.0±2.8)ml/min;组合法对应的时间对TBL的清除率分别为(28.7±13.1)ml/min,(21.9±9.1)ml/min,(16.1±4.3)ml/min,至治疗结束时,两种方法对TBL清除率分别为(8.3±3.0)ml/min,(9.3±4.1)ml/min。两种方法对TBL,DBL,IDBL的清除率(ml/min)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常规法单次治疗后总蛋白(TP),白蛋白(ALB)较治疗前降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治疗前延长。组合法单次治疗后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有下降,对TP,ALB,凝血功能无影响。组合法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心率,临床APACHEII有所改善,MELD评分改善显著。患者ICU30d存活率达69%,出院存活率56%。两种方法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组合式CVVH-胆红素吸附疗法是一种新型有效的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胆红素水平,改善生化检查指标及部分临床症状,且患者耐受性好。相较血浆分离灌流方法(常规法),其对患者的白蛋白及凝血功能无影响,且可改善患者APACHEII及肝功能MELD评分,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的人工肝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