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Isaacs综合征又名肌颤动、肌纤维颤动-多汗综合征、神经性肌强直、连续性肌纤维活动等,是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临床少见的自发性连续性肌肉活动综合征犤1犦,国内鲜见报道。我院自199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6例Isaacs综合征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强临床医师对该  相似文献   

2.
<正>Isaacs综合征又名肌颤动、肌纤维颤动一多汗综合征、持续性肌纤维兴奋综合征(syndyome of continuous muscle fibreac- tivity)或神经性肌强直(neruomyotonia)、连续性肌纤维活动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因尚未明确的综合征,是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临床少见的自发性连续性肌肉活动综合征,国内鲜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saacs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报道2例Isaacs综合征患者并行文献复习分析.结果 2例均有自发性肌肉颤搐,睡眠时症状不消失.肌电图发现持续的自发运动电位发放的颤搐电位或(和)肌强直性放电.第二例患者尚见双侧正中神经、右胫神经F波未引出并有多条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降低.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治疗后症状控制良好.结论 Isaacs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肌肉颤搐及典型肌电图表现是诊断关键,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为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saacs综合征潜在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例Isaacs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主要表现为肌肉颤搐、痉挛、多汗,4例予以卡马西平和泼尼松口服治疗,效果良好。结论Isaacs综合征临床罕见,对症治疗和免疫治疗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Isaacs综合征又称持续性肌纤维兴奋综合征(syndyome of continuous muscle fibreactivity)或神经性肌强直(neruomyotoni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因尚未明确的综合征。现将本院遇到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持续性肌纤维活动综合征(Syndromeof continuous muscle fibre activity)很少见,1961年Isaacs首先报告,又称为Isaacs综合症,至今已报告了约50例。作者于1983年在一院神经科门诊遇到二例,并以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治疗,经随访完全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Isaacs综合征又称获得性神经肌强直、神经性肌强直、连续性肌纤维活动、运动单位持续活动综合征。国内报告较少。现报告我院诊治一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saacs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Isaac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71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肌肉颤搐,睡眠时症状不消失。肌电图可见颤搐电位和轻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卡马西平治疗后症状控制良好。结论:Isaacs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肌肉颤搐及典型肌电图表现是诊断关键,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为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神经性肌强直亦称Isaacs综合征,连续性肌纤维活动、运动单位持续活动综合征。现报告2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神经性肌强直(Isaacs 综合征、连续性肌纤维活动、运动单位持续活动综合征)是一种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强直.现报告1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支持神经性肌强直诊断,但又有别于典型的神经性肌强直患者如下.  相似文献   

11.
45例Isaacs综合征临床与肌电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少见的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厦肌电图表现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45例Isaacs综合征的发病谤因、临床表现、电生理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连续性肌肉颤搐。睡眠时不消失并伴有多汗,少数伴发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免疫治疗有效。肌电图表现为持续的自发运动电位发放。结论Isaacs综舍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部位可能为周围神经运动纤维、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厦运动纤维的末端。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  相似文献   

12.
Isaacs综合征即连续肌纤维活动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肌纤维颤搐(myokymia)、持续肌收缩及肌电图出现连续运动单位活动,可伴有或不伴肌强直、肌痉挛、盛汗、疼痛、肌无力、肌萎缩及肌肥大等。此综合征少见,家族性病例尤其少见。本文报告一家系7人发病,呈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Isaac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结果14例均表现为连续性自发性肌肉颤搐,睡眠时不消失。肌电图可见持续的自发的运动电位发放。肌肉呈神经源性病理改变。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控制症状较好。结论肌肉颤搐及典型肌电图表现和病理可诊断本病,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可以控制症状,也可进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肌肉颤搐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肌肉颤搐(myokymia)指肌肉呈波动性、虫蠕状运动。1894年Schultze首次使用myokymia一词来描述该症状。kymia来源于希腊语kyma,意义为波动:以肌肉颤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特发性肌肉颤搐、Isaacs综合征、Morvan综合征、发作性共济失调(EA)、家族性运动障碍和面肌颤搐(FDFM)、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肌肉颤搐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5.
艾萨克(Isaacs)综合征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罕见的艾萨克 (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3例艾萨克综合征临床表现、肌电图特点及治疗预后。结果 :3例均为青壮年女性 ,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连续性肌肉颤搐 ,睡眠不消失 ,均伴多汗。肌电图发现持续的自发运动电位发放。卡马西平控制症状较好 ,免疫治疗有效。结论 :本综合征可能在女性中多见 ,颤搐表现结合肌电图是诊断关键 ,控制症状时用卡马西平可能优于苯妥英钠 ,并需进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6.
Isaacs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罕见的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例lsaac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连续性肌肉颤搐,睡眠不消失。肌电图发现持续的自发运动电位发放。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控制症状较好。结论:颤搐表现结合肌电图是诊断本综合征关键,控制症状可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并可进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7.
Isaac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自发性连续性肌肉活动综合征,具有独特的临床和肌电图特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24岁。因发作性双下肢肌肉颤动,伴疼痛、强直3个月,加重2个月于2010年1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走路时突发双下肢肌肉不自主颤动,伴疼痛、活动困  相似文献   

18.
Isaac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疾病 ,有其独特的临床和肌电图特征。 196 1年IsaacsH首次报道 ,国内由汤氏首次报道该病[1] 。由于比较罕见 ,临床容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 1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临床表现 :患者 ,女性 ,2 9岁 ,农民 ,因四肢无力、肌肉跳动、疼痛 2个月 ,于 2 0 0 4年 2月 2 5日入我院 ,住院号 112 6 5 3。患者入院前 2个月开始出现四肢肌肉跳动、无力及酸痛 ,逐渐波及躯干和面部肌肉。肢体活动及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 ,夜间肌肉酸痛尤为明显 ,四肢有紧束感 ,伴情绪烦躁和过度出汗 ,睡眠差 ,大、小便次数增多。体…  相似文献   

19.
Isaacs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自发性连续性肌肉颤动.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5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8~47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2~24个月,平均10.4个月.3例以四肢肌肉抽动、疼痛为主诉,2例以双下肢肌肉抽动、疼痛为主诉.5例均有易出汗,休息后肌痛不适可缓解的特点,均无家族史,1例伴有肾病综合征.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无异常,受累肢体肌力3~5级,肌张力增高,呈板样强直者1例,余轻度增高或正常;腱反射消失者1例,减弱者3例,正常者1例,无病理征,四肢无感觉障碍.肌肉抽动波及全身者1例,波及四肢者4例.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半综合征(one-and-a-half syndrome)合并同侧第七对颅神经受损称为八个半综合征(eight-and-a-half syndrome),属临床上较为罕见的脑干综合征,国内外鲜有报道,现将我院诊治的临床表现为八个半综合征的脑桥梗死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头晕伴复视5 d"于2017年4月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