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牵张成骨整复腭裂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应用研制的腭裂整复牵张装置行腭裂牵张成骨整复术,探索腭裂功能性整复治疗的新途径。方法:以家猫14只为实验对象,用12只猫建立人工腭裂的实验动物模型,其中2只为实验对照组,另10只作为实验组,在建立腭裂的同时每只动物均在上颌腭侧安置自行研制的腭裂牵张装置,4周后,于裂侧腭部形成单骨运送盘,术后第6日起,以每次0.4mm的速度,每日2次向恒定的方向行牵张成骨术,直到腭部软硬组织裂隙完全封闭,于原位固定2,4,6,8及12周后各时间分别处死实验动物各2只,按计划项目对标本测量,X线摄片,从大体到超微结构系列检测。结果:利用该腭裂口内牵张装置,成功地进行了腭裂牵张整复术。腭部裂隙软硬组织缺损在获得相同组织修复的基础上,裂隙封闭;骨牵张间隙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腭裂整复后对牙颌颅面框架及其相互关系无明显影响。结论:自行研制的口内腭裂牵张装置设计合理,性能良好,牵张成骨腭裂整复术开拓了腭裂整复治疗的新途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2.
牵张成骨术在腭裂畸形矫治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牵张成骨是矫治骨骼畸形及缺损的一种新型外科技术,它对先天性腭裂的各种畸形进行整复和矫治已取得明显效果。本文阐述了腭裂术后继发性面中份发育畸形利用该技术矫治的优点、术期的选择、术中注意事项及如何提高矫治精度和质量,并对腭咽闭合不全、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牙槽突裂及原发性腭裂等颌骨畸形及缺损的矫治方法、效果及相关机理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牵张成骨术在腭裂畸形矫治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牵张成骨是矫治骨骼畸形及缺损的一种新型外科技术,它对先天性腭裂的各种畸形进行整复和矫治已取得明显效果。本文阐述了腭裂术后继发性面中份发育畸形利用该技术矫治的优点、术期的选择、术中注意事项及如何提高矫治精度和质量,并对腭咽闭合不全、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牙槽突裂及原发性腭裂等颌骨畸形及缺损的矫治方法、效果及相关机理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腭裂牵张成骨整复术的新设计--动物实验结果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在建立腭裂实验动物(猫)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研制的口内腭裂牵张装置,用于新设计的腭裂牵张成骨整复术,并观察评价其效果。方法设立空白对照组(动物2只)及实验对照组(动物3只)。设计制备个体化的纯钛口内腭裂牵张整复装置;以20只家猫为实验对象,建立腭裂实验动物模型。在实验动物的上颌腭侧,通过磨牙带环及纯钛自攻螺钉固位,安置腭裂牵张装置。4周后,实施单骨运送盘形成术,术后第6天起,以0.4mm×2次/d的速度与频率,向裂隙健侧行牵张成骨术,至健侧骨运送盘与裂缘紧接,裂隙封闭。于原位固定的不同时期分别处死实验动物各3只,取标本行大体及组织学、荧光标记、免疫组化、超微结构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生长因子的表达等系列检测,并对矫治前后的咬合模型进行对比测量。结果在建立腭裂实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首次采用新设计的腭裂牵张装置及术式,通过骨牵张间隙的新骨形成及覆盖黏骨膜的伸展,直至骨运送盘与健侧裂缘衔接。各项检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新术式,在修复腭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基础上,牵张间隙以膜内成骨方式形成新骨,成功地整复了腭裂。结论新设计的腭裂牵张成骨整复术,是一种以局部新生软硬组织的增殖为基础,在保持功能与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关闭裂隙的功能性腭裂整复术。  相似文献   

5.
腭裂是颌面部较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其原发或继发畸形均会影响患者的口颌系统功能和身心健康。牵张成骨(DO)是矫治颌面部骨骼畸形和组织缺损的新型外科技术之一,利用其矫治先天性腭裂的原发或继发畸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对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的术期选择、手术方式、牵张装置的设计、牵张时机、可能的并发症及其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以诠释DO技术在关闭原发性腭裂裂隙、延长硬腭长度、矫治牙槽突裂、矫治继发性上颌骨发育不全中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实验动物(猫)模型硬腭部骨质缺损的基础上,观察研究不同时间间期牵张区新生骨质的Ca、P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新骨生成与改建的发展变化规律。方法家猫20只为实验对象。其中18只动物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动物15只):应用牵张成骨术,以每;P-0.4mm的速度,每日两次的频率和恒定的方向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裂隙完全封闭。于牵张术后第2、4、6、8及12周分别对3只动物施以安乐死,取标本测定Ca、P元素能量谱曲线并计算Ca、P元素质量比及原子计数比。结果与实验对照组(动物3只)及空白对照组(动物2只)对比。结果通过对新骨的Ca、P元素能量谱、Ca/P质量比及原子计数比的分析可将DO后的固定期分为三个阶段,即2周左右为新骨形成早期,4-6周为中期,8-12周时为后期,显示了新骨不断钙化成熟的趋势。结论牵张推移骨运送盘至健侧裂隙缘后,牵张间隙有规律地为新骨组织完全修复,最终恢复骨连续性且结构正常。DO新生骨组织显示了不断钙化成熟的趋势,证明D0的成骨活动未经过软骨中介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镍钛记忆合金牵张成骨修复犬腭裂的愈合过程。方法:健康杂种幼犬8只,建立人工腭裂模型。1周后,在6只实验组犬硬腭上制作骨转移盘,植入镍钛记忆合金牵张装置,用300g的力持续向内侧和后侧牵引,关闭硬腭裂隙后保持3周。再分别于2、4、8周处死动物模型,采用直接观察、X线和组织学方法评价记忆合金与组织的相容性及中线骨组织愈合情况。结果:牵张8~10d后裂隙关闭,骨组织后移,硬腭平均延长4.5mm,两侧骨板在中间融合。结论:记忆合金牵张成骨可使腭部两侧骨板在中线区形成骨融合。  相似文献   

8.
腭裂缘骨膜牵张成骨不同阶段的组织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腭裂裂隙缘的骨膜进行牵张,研究新骨形成的过程及规律,初步探讨骨膜牵张成骨方法修复腭裂的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杂种幼犬8只制作腭裂动物模型,采用安置骨膜牵张器的方法对裂隙缘的一侧骨膜进行牵张,牵张力为(2.45±0.20)N.在牵张器放置后20、30、40、60 d各处死动物2只,未放置一侧为对照侧.结果 裂隙缘骨膜受牵张后,新生成骨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增多,大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组织在增生的成骨细胞作用下,钙化沉积成新骨,并逐渐改建成熟.结论 新骨形成是沿牵张方向的膜内成骨方式完成的,在骨膜牵张器放置20d后牵张区已有新骨形成,随着牵张时间的延长,成骨量逐渐增加,40d时的成骨活动最活跃,至60d时新骨钙化程度较成熟,以骨改建和塑形为主.  相似文献   

9.
牵张成骨术是通过牵引离断骨段或骨缝而促进新骨生成的一项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牙颌面畸形的矫治,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就牵张成骨术在正畸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牵张成骨修复犬腭裂愈合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截骨牵张联合缝牵张修复犬腭裂中两侧骨岛在中线区愈合的机理。方法: 健康杂种幼犬6只,建立人工Ⅱ°腭裂模型3~4周后沿腭外侧缝内侧1mm纵行切开腭骨水平板,腭横缝区不截骨,立即以250~280g力持续向内侧和后方牵张至硬腭裂隙关闭,裂隙关闭1周后进入保持期。分别于牵张结束即刻、1、2、4、8、12周处死,采用直接观察、X线片和组织学方法评价中线区愈合情况。结果: 牵张5~7d后人工裂隙逐渐关闭,两侧骨岛后移,硬腭平均延长4.78mm。两侧骨岛后份在5~8mm长腭中线上呈叠瓦状重叠,表面粘膜受压凹陷,逐渐融合,4周时出现新生骨桥连结;其前方15~18mm的裂缘粘膜变薄,于正中相互接触,但并未发生组织融合。结论:截骨牵张联合缝牵张可使两侧腭裂裂缘在中线区后分发生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1.
应用牵张成骨术后退腭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自制的腭部牵张装置后退腭裂犬的腭部 ,探讨治疗腭咽闭合不全的新方法。方法 用 7只健康青春期杂种雄性犬为实验对象。手术形成腭裂模型 ,在实验侧行牵张成骨术。手术当天 ,术后 7、1 8、6 0d分别取印模 ,灌注石膏模型。制作术后 6 0d头颅骨标本。在模型和颅骨标本上测量各标志点间的距离。结果 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错牙合畸形 :实验结束时 ,动物实验侧硬腭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退 ,牵张间隙内为新生骨组织 ,上颌骨的两侧结构保持对称。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可后退腭裂模型犬的硬腭后缘 ,且对咬合关系及上颌骨短期内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牵张技术修复犬硬腭骨缺损的过程中不同时期新骨形成的结构特点 ,研究新骨形成的连续过程及规律。方法 实验组动物 5只建立人工腭裂模型后使用牵张成骨技术 ,以每次 0 .3mm ,每日 2次的速率牵张关闭裂隙 ,裂隙关闭后每隔 14d以 2 5mg/kg体重为动物肌肉注射四环素 ,分别在裂隙关闭后 2周处死动物 1只 ,6周、10周各处死动物 2只 ,取牵张区新骨组织 ,进行组织学及四环素荧光标记观察。结果 牵张保持期第 2周 ,牵张区为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其间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 ,在骨切开边缘区域可见散在荧光带。 6周时 ,牵张区成骨活跃 ,出现沿牵张方向排列的新生骨小梁 ,其间仍可见钙化度低的类骨基质 ,并出现沿骨小梁排列的强荧光带。 10周 ,逐渐成熟的新骨呈现较粗壮的骨小梁 ,钙盐沉积 ,钙化程度高 ,可见较成熟的哈佛氏系统 ,此时因骨改建活跃 ,荧光沉积呈现不连续的线段状。结论 新骨形成是沿牵张方向的膜内成骨方式完成的 ,不同时期新骨的钙化程度及骨改建活跃程度不同 ,新骨组织最终改建成熟而完成硬腭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3.
腭裂患者舌位置及运动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舌位置及运动形态对腭裂患者音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头颅侧位X线片及计算机图形扫描系统对术前21例,术后19例及20例正常人静止及发|α|音时的舌位置及运动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静止时术后患者舌背位置明显偏低。发|α|音术前患者舌体明显向后下方移动,术后患者舌位置及运动形态接近正常,但仍存在部分异常。结论:为适应存在的解剖结构异常,腭裂术前患者舌位置及运动形态存在明显异常,术后患者虽有显著改善,仍存在部分异常,需经语音训练,去除舌的不良发音习惯,才能达到清晰准确的发音。  相似文献   

14.
唇腭裂的基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 ,有家族性发病倾向 ,文献报道单纯腭裂患者 (cleft palate only,CPO)有家族史的约 1 0 %~ 2 0 %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palate,NSCL /P)有家族史的约 2 5%~ 35% [1] ,是为大家公认的一种多基因易感性疾病。由于唇腭裂的遗传模式并不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 ,目前其遗传模式仍是个争论的话题 ,主要有两种 ,既多因素阈点模式以及近来提出的主要致病基因遗传模式 [2~ 4 ] ,而且唇腭裂因不同人种、地区、性别以及有无阳性家族史其发病率是不同的 ,因此唇腭裂的可能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颅外支架式牵引成骨术 (RigidExternalDistraction ,RED)前后上下颌骨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及牙颌关系变化 ,评价RED治疗上颌发育不足效果。方法 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 2 2名 ,其中男性 1 4名 ,女性 8名 ,平均年龄为 1 5 3岁。所有患者在改良高位LeFortⅠ型截骨术基础上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测量RED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上下颌骨位置及牙颌关系各项指标 ,用配对t检验比较RED术前术后变化。 结果 RED前后SNA角、NA与FH夹角、Ptm至S距离、Ptm至A距离、上中切牙至腭平面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至腭平面距离、SNB角、面角、颌凸角、下颌平面角、ANB角、Y轴角、NA与AMe比、覆牙合和覆盖变化具高度显著性差异。 结论 RED用于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 ,可有效地延长上颌骨长度和高度并使之前移 ;下颌骨则顺时针旋转 ,上下颌骨间位置和比例更为协调 ,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方向更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颅外支架式牵引成骨术 (RigidExternalDistraction ,RED)前后软组织面型及鼻唇部变化 ,评价RED治疗上颌发育不足效果。方法 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 2 2名 ,其中男性 14名 ,女性 8名 ,平均年龄为 15 3岁。所有患者在改良高位LeFortⅠ型截骨术基础上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测量RED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软组织面型、鼻唇部结构各项指标 ,用配对t检验比较RED术前术后变化。结果 RED前后面凸角、软组织鼻根点至零子午线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零子午线距离、上唇长度、唇间隙、唇颏比和颏唇沟深度变化具高度显著性差异。鼻唇角RED后增加了 7°。上中切牙露出程度无变化。结论 RED治疗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 ,在有效地延长前移上颌骨同时 ,面中下部软组织得到适应性改变 ,使面型更为协调 ,上唇长度得到延长 ,鼻唇角趋向增大。  相似文献   

17.
18.
多种维生素预防唇腭裂发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 ,在新生儿的发生率因人种、民族和地区而异 ,约为 1 /50 0~ 1 /1 0 0 0 ,占所有先天性畸形的 65%左右 ,在我国发生率约为 1 .82‰ [1]。由于唇腭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故一直是全球范围健康保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其临床治疗已经从单一采用外科手段封闭裂隙发展到由外科、儿科、正畸科、耳鼻喉科、语音病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 (teamapproach)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尽管如此 ,根本的问题应着眼于如何预防或减轻唇腭裂畸形的发生。唇腭…  相似文献   

19.
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牵引成骨后腭咽部功能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 (RigidExternalDistraction ,RED)前后唇腭裂患者静止位和[i]发音位头颅定位侧位片腭咽部结构变化 ,拟评价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对唇腭裂患者腭咽部结构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1999~ 2 0 0 1年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 2 1名 ,平均年龄15 .0 5岁。所有患者RED术前后拍摄静止位及 [i]位头颅定位片 ,然后对腭咽部结构功能指标测量分析。结果 (1)RED术后PNS A、PNS PPW、NR、ASPHP、RVCR、EASP和MSP具有显著性变化 ;(2 )RVCR的变化与上颌骨前移幅度、PNS PPW增加幅度和NR增大程度呈正相关。上颌前移幅度还与软硬腭夹角增加呈正相关。结论  (1)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后腭咽腔深度增加 ,对唇腭裂患者腭咽闭合功能仍有一定负面影响 ,但同时腭咽部软组织有代偿性改变 ;(2 )上颌骨前移幅度与RED术后腭咽闭合功能变化有关 ;(3)咽后壁瓣的存在对防止和减少RED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产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唇腭裂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正>自上世纪80年代末通过国际学术交流而引入序列治疗的理论以来,我国先天性唇腭裂的治疗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首先改变了以往单一性外科手术治疗的模式,认识并逐步开展术前的正畸治疗、前移手术年龄、开展术后规范的语言治疗、提高麻醉技术及安全性、引入先进医疗器械(如腭裂开口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