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自身免疫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 (CAR)是指非眼部原发肿瘤的占位压迫或肿瘤转移所致的一种视网膜变性疾病,为机体癌症的远部效应。自身免疫在CAR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抗恢复蛋白抗体、抗a-烯醇化酶抗体、抗热休克蛋白抗体与CAR的相互关系引起 了较多关注。糖皮质激素疗法、血浆过滤疗法、针对恶性肿瘤的放射或化学药物治疗、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剂等均已试用于CAR的治疗。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67-269)  相似文献   

2.
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cancer-associated retinopathy CAR)是患视器以外肿瘤的患者发生的一种视网膜变性疾病,与肿瘤的压迫和转移无关。患者多为老年人,视觉症状往往在肿瘤诊断之前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双眼视力突然下降,在数月内失明,伴有一过性闪光幻觉。眼底正常,或仅有视网膜动脉变细等轻度异常。视野检查有环形暗点,视网膜电图波幅低平或熄灭。病理学改变主要是光感受器严重变性或丧失。皮质类固醇治疗有一定效果。目前认为自身免疫机制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肿瘤释放的激素样物质和EB病毒可能参与致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60-62)  相似文献   

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眼部并发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随着对视网膜病变的深入研究,逐渐发现脉络膜病变在其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妊高征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疾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RP)和营养不良、视网膜和脉络膜肿瘤等,是一组与视网膜及其神经和血管相关的疾病.尽管基因变异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等遗传学因素所造成的基因表达的改变已被证明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但在基因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长期内在及外在环境变化造成的可遗传性基因表达的改变正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至少部分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表观遗传,特别是组蛋白及组蛋白修饰有关.相关研究的进展使我们加深了对视网膜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可增加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的过程,进而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炎症反应,是DR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就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等在DR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Purtscher视网膜病变是由眼以外的疾病或其它因素诱发并且以视网膜病理性改变为主的一种罕见眼病.目前,对于其分类、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国内外眼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也有明显差异.本文通过回顾各个时期Purtscher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情况,对其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临床、研究工作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7.
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PR)是一种少见的副肿瘤综合征,因肿瘤表达异常抗原,产生自身抗体与视网膜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导致病变.PR包括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CAR)、黑色素瘤相关性视网膜病变(MAR)及双侧弥漫性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BDUMP).目前发现多种导致CAR的自身抗体,如抗恢复蛋白(recoverin)抗体、抗α烯醇化酶抗体及抗转导蛋白-α(transducin-α)抗体等,可以与视网膜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导致MAR的自身抗体最主要为抗TRPM1抗体,可以与视网膜双极细胞离子通道的TRPM1结合;导致BDUMP的抗体目前只发现抗recoverin抗体和抗热休克蛋白70(HSP70)抗体.P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短期内双眼视力下降及夜盲等,眼底表现可正常或轻度异常,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异常,其中BDUMP有双眼多发橘红色斑块等特殊表现.临床表现往往因自身抗体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在于针对自身抗原的不同生理作用,表现为发病时间、进展速度、严重程度及ERG表现等.目前对于PR的治疗主要为治疗原发肿瘤,及针对自身抗体进行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及免疫球蛋白等单独及联合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尤其是伴有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化的双侧性眼病,表现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重症者可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永久性失明。ROP已经成为我国儿童致盲的原因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尤其是伴有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化的双侧性眼病,表现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重者可以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永久性失明。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早产儿成活率逐渐增加,相应ROP发生率也呈增加趋势。由于其后果严重,对患儿及其家庭造成巨大伤害,ROP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ROP的确切病因仍未明确,真正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亦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从ROP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三方面对其新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杜军辉 《眼科研究》2012,30(3):283-287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是指人体接触放射线或放射治疗后发生的一类视网膜病变.在中国,多见于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后.虽然随着放射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的靶向性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减少,但疗效的提高使患者的生存时间逐渐延长,而最终表现出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增高.因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改变与一些常见视网膜血管病变有相似之处,故临床易被忽视或误诊;而没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往往最终导致无法挽救的视力丧失.因此,应引起眼科和肿瘤科医师的重视.就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尤其是近年来最新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