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改良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采用改良方法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2例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常规换管组(A组)和改良早期换管组(B组),B组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作为支架在发现气管切开套管漏气时即予更换,观察一次性换管成功率、换管时间、漏气期间与换管后3d内平均每天发生气促次数、发现气囊漏气时及发现漏气后5d取痰行细菌培养并行床边胸部X线拍片以了解肺部感染情况、漏气期间及换管后均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气囊漏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及发现气囊漏气后ICU停留时间等指标。结果:改良早期更换组一次性换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换管时间亦短于常规组、换管期间SpO2下降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局部出血少于常规组(均P<0.05)。换管后肺部细菌感染发生率、漏气后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停留时间,B组均明显少于A组(均P<0.05)。结论: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为支架更换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安全、可靠、有效,有利于改善氧合,可减少人机对抗,可更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韦焕克 《广西医学》2004,26(3):347-349
目的 探讨在正压机械通气时 ,利用少量闭合容积 (minimalocclusivevolume ,MOV)、少量漏气技术 (minimalleaktechnique,MLT)和按个人经验给气管导管气囊进行充气三种方法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气管导管插置成功后分为三组 :经验组 2 5例 ;MOV组 2 2例 ;MLT组 2 0例。观察各组发生导管移位、气囊漏气、气囊破裂、气管损伤的情况。结果 MOV组和MLT组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经验组 (P <0 0 5 ) ,MOV组并发症的发生与MLT组无显著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采用MOV和MLT可减少正压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气囊充气不当所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组高龄患者15例,气管切开上呼吸机最长时间8年3个月、最短时间1年2个月,通过长期精心的护理体会如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处于消耗状态,高龄COPD呼衰患者病情进展快,在气管切开上呼吸机期间,要及时发现问题,施与良好的护理,可以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挽救其生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对高龄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精神与意识状态、皮肤、黏膜、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异常,积极的处理和治疗。其中1例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反复发作致命性哮喘,通过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抢救措施,使病人转危为安,因此,掌握机械通气病人哮喘发作时的特征,对积极的抢救治疗非常重要;(2)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湿化、气管套管的管理是人工气道护理中重要的3个方面。根据病人长期机械通气的特点,在更换气管套管前,新气管套管预充气囊,防止换管后气道封密不严漏气产生的潮气量变化,保证了有效的机械通气。定时吸痰、气囊放气,保持声门下和气囊上区域的清洁及机械通气病人的卧位正确,对防止肺部感染和气道阻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加强营养状况的护理指导,根据病人的情况,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合理安排鼻饲时间、量及食物内容。采取正确的卧位给予鼻饲,防止吸人性肺炎;(4)给予病人多的关注,了解躯体和心理的反应,消除患者恐惧感和抑郁感。针对语言沟通障碍的病人,建立有效沟通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导管气囊不同的护理方式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比较.方法 将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72例在笔者所在医院ICU使用呼吸机时限大于48 h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气囊定时充气、放气的方法;试验组采用气管导管气囊持续充气的方法.结果 试验组患者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不同的护理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病人无论采用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都需要通过对导管气囊注气实现密闭气道,防止误吸和漏气.但套囊内注气过多又对气囊产生压力过高而产生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对套囊注气多采用定量注气法,套囊无漏气法和最小漏气充气法三种方法.我们将这三种方法对气管粘膜的压力进行了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气管导管气囊的4种充气方法(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最小漏气技术、气囊压力表测量和触摸判断法),获得较理想的套囊充气方法.方法 观察入选的126例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导管气囊分别随机按4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重新充气,检测并比较4种不同充气方法的气囊充气时间、气囊内压力、漏气率和吸气呼气的潮气量差.结果 气囊测压表组套囊压力控制最理想,为(27.95±4.4)cmH2O,与另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囊压力表测量法简便、有效、安全,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敬 《中外医疗》2008,27(36):174-175
介绍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气囊护理.重点阐述人工气道气囊的压力测定、气囊的充气、放气、漏气的补救、气囊上积存物的清除等护理方法,为临床专科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背景 撤机困难作为临床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虽临床已采取相应措施,但针对撤机失败呼吸机依赖(DVWR)患者的撤机策略仍在探索。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策略在DVWR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无创正压呼吸机经分体式湿化器与单呼吸管道、P-V平台漏气阀、延长管和人工气道导管直接连接,形成漏气的单呼吸环路,进行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其中2例患者因个人原因退出。记录改用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前1 h和降级治疗后2 h、24 h时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指脉氧饱和度(SpO2)、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碳酸氢根离子(HCO3-)、剩余碱(BE)、痰液黏稠度等情况以及患者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后RICU住院时间及转归情况,并比较降级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降级治疗后2 h心率、呼吸频率大于降级治疗前1 h,降级治疗后2 h心率大于降级治疗后24 h(P<0.05)。降级治疗前1 h PaCO2水平低于降级治疗后2 h,PaO2水平高于降级治疗后2 h,降级治疗后2 h PaO2水平低于降级治疗后24 h(P<0.05)。患者痰液黏稠度分级不随降级治疗前后时间变化而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36,P=0.670)。降级治疗后患者RICU平均住院时间为(15.6±4.3)d,观察随访58例患者24周后,28例(48.2%)患者撤机并拔出气管导管,封闭气管切口;15例(25.9%)患者撤机改为经气管切开处加温湿化吸氧;12例(20.7%)患者自配无创正压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康复医院及家庭继续实施降级治疗;3例(5.2%)患者在RICU因感染死亡。其中28例拔管患者中有4例(14.3%)因痰液问题再次行气管切开,15例撤机保留气管切开氧疗患者中2例(13.3%)中途再次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随访截止时,采用降级治疗患者均无明显不适和不耐受现象。结论 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策略可有效提高气管切开DVWR患者的撤机成功率及生活质量,可作为有创机械通气的一种安全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引分泌物总量、每日刺激性呛咳频次、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的VAP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刺激性呛咳频次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每日吸引分泌物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和VAP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减少呛咳,降低VAP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法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声门下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观察两组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结果:B组2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B组VAP发生时间明显延缓于A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实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目的,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急诊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6月-2014年6月急诊及急诊ICU患者132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64例和干预组68例,制定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干预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急危重症护理。对比两组急诊或急诊ICU患者住院期间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气管切开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等。结果干预组呼吸道感染总发生率、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率、VAP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误吸、肺不张、痰痂阻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集合多种有效预防各类急诊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式,有序实施可减少自主呼吸及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气管切口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有创机械通气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采用计数方法归纳分析295例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情况。结果578例次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主要原因依次为:病人435次(75.26%)、连接回路88次(15.22%)、呼吸机参数或模式设置不当53次(9.17%)、导管原因2次(0.35%)。结论呼吸机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是呼吸机报警的常见原因,而病人原因在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中最为常见。因此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呼吸机的应用及对呼吸机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常见原因的正确分析和及时处理,对提高机械通气病人的呼吸治疗和抢救成功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56例患者根据是否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分为感染组66例和非感染组90例,比较两组的烧伤总面积、是否进行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时间、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并进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烧伤总面积、机械通风、抗生素使用时间、深静脉置管、有创性治疗操作过多以及免疫力低下,均可造成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为导致烧伤患者严重感染的重要菌株之一,医护人员应增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隔离措施、规范性使用抗生素以及尽可能避免气管切开及深静脉置管等侵人性操作或缩短其时间等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和预防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3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后,随机分为序贯通气治疗组20例和常规通气组16例,序贯通气组治疗方法: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d)治疗;常规通气组治疗方法: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随后以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等.结果: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2例(10%)和6例(37.5%)(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3±2.3)d和(11.8±5.3)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2 +9)d和(25±14)d.结论:在PIC窗指导下的有创与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1993至2003年对17例住院血液病患者行常规气管切开术,根据患者病情,配合常规气管切开术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术前成分输血,手术创面凝血酶纱条填塞止血,创面出血较多的患者采取进气管前气管插管或术前气管插管等。结果:17例患者全部成功实施气管切开术,除1例于术后4h因其他血液病并发症死亡外,余者均存活3个月以上。结论:感染与出血是血液病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时把握手术时机,严格规范操作,并根据病情配合相应的综合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COPD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1~2天给予BAL。观察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肺部湿啰音、痰量、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降钙素原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4小时后两组患者pH、PaO2、PaC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48小时后pH、PaO2、PaCO2较治疗4小时后进一步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第3天所检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降钙素原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肺部湿啰音及痰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组症状及体征改变较对照组明显。结论:BAL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有创机械通气,有利于纠正呼吸衰竭、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肺部感染、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8.
RICU医院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unit,RICU)医院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Acinetobacterbaumannii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ABHAP)的发病情况、耐药性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和治疗ABHAP的措施.方法:收集我院RICU在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回顾性分析ABHAP的发病情况、耐药性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发生HAP159例,其中ABHAP49例,占全部HAP的30.8%,鲍曼不动杆菌是HAP的第二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三代头孢菌素和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9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2.7%,全耐药率为23.5%.单因素分析发现:APACHEII评分≥20、RICU内住院时间t≥2周、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7 d、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7d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7 d与发生ABHAP有关.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确立了4项独立危险因素:RICU内住院时间≥2周(OR=5.334)、有创机械通气时间≥7d(OR=7.561)、APACHEII评分≥20分(OR=2.962),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7d(OR=3.509).结论:RICU内ABHAP发生率高,耐药性强,治疗困难;缩短ICU住院时间,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利于预防和治疗ABHAP.  相似文献   

19.
结缔组织病并发重症肺炎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并发重症肺炎患者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结缔组织病并发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9例患者,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7例(36.8%)、类风湿关节炎5例(26.3%)、多发性肌炎/皮肌炎3例(15.8%)。本次起病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15例(78.9%)。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6例)、呼吸困难(17例)、咳嗽(12例)。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巨细胞病毒,部分病例为混合感染。经治疗,好转9例(均未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恶化或死亡10例(无创机械通气失败或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结论结缔组织病并发重症肺炎患者病原体包括细菌和机会感染,无创机械通气失败或需要接受有创机械通气者预后差,早期进行全面综合诊治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