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发病特征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以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安徽铜陵有色职工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与数目,采用非条件多元逻辑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85.9%(141/16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以斑块多见(134/164,81.7%),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26/164,15.8%);颈动脉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69/134,51.4%)。斑块发生率及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以斑块居多,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赫连胜  徐维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551-3551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TOAST病因分型,将病例分为四型,同时按年龄进行分层;并对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卒中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在小动脉卒中分型中显著增高,吸烟和血管病家族史在大动脉卒中分型中显著增高。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原因不明性卒中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所占比例较高;小动脉卒中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暴露率高,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以吸烟和血管病家族史暴露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42例意识清楚的脑梗死患者和7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行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4.8%,对照组检出率28.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我国每年死于脑血管意外的人数仅次于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1〕 。本文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二维及彩色血流变化 ,特别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以期达到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目的。1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 :1995年2月~1999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115例 ,女45例 ,男70例。年龄45~81岁 ,平均年龄59岁。所有病例都经临床、CT、MRI或脑血管造影而确诊。颈动脉超声 :应用美国ATL超9HD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探…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进展性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展性卒中(SIP)是指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呈渐进性加重,在48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由于临床常规处理难以逆转其病程,且致残率、死亡率均比一般卒中高,属难治性脑血管疾病。现对我院收治的SIP56例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谭虹  周颖玲  张莹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5):2366-236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拟诊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共90例[男56例,女34例。年龄(57.27±7.6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证实未患有糖尿病。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单纯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以及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导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各组患者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病例组的腰臂比(WHR)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单纯冠心病组Ln(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2个病例组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载脂蛋白A-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总胆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单纯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总胆固醇的OR值最大,为强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对冠心病高危患者,应加强宣教,鼓励患者戒烟。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1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二维及彩色血流变化,特别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析,以期达到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目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为2005—05/2007—11在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5例,男70例,女45例,年龄45-81岁,平均59岁。均经临床、CT或MRI而确诊。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1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斑块组、无斑块组的年龄、性别、TC、LDL、血糖、血压、FIB、Hcy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年龄、性别、胆固醇、血糖、血压、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分析动脉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 603例首诊患者,分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对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病与CAS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S>50% 者占17.3%(277/1 603例).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37.5%(103/277),明显高于A组21.6%(287/1 326),P<0.001.B组中CAS 51%~69%的患者中风发生率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中风发生率为42.8%(65/152例).斑块的发生率为64.3%(1 032/1 603),其中中风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率高于非中风患者,P<0.001.结论: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形成与卒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脑卒中危险性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为TIA的病人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和颈动脉血管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峰值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等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结果:26例TIA患者中,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轻度7例(37%),中度8例(42%),重度4例(21%);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其中混合性斑块9处,钙化性斑块22处,纤维性斑块7处,脂质性斑块6处。老年组钙化性斑块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在26例TIA患者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塞,其中多发2例。26例脑CTP检查,异常17例,正常9例,17例脑CTP异常患者患侧与对侧的平均TTP分别为(11.25±1.94)s和(8.64±0.96)s, 经配对t检验:t=9.418,P<0.01,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侧平均CBF、平均CBV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塞。结论: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CT脑灌注成像结合CTA,不仅可以发现颈动脉有无狭窄及斑块的性质,还可以了解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组织的损害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均高于非缺血侧(48.5%,其中软斑20.4%,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57.1%,P<0.05);且在软斑组长期烟酒史及男性比例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软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n=54)、心源性脑栓塞组(n=23)和腔隙性脑梗死组(n=29),同时选取同期该院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脂联素水平及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结果:(1)病例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7±1.8)mg/Lvs(8.8±2.4)mg/L,P<0.05]。(2)卒中亚型不同,脂联素水平不同,心源性脑栓塞组水平最高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水平最低[(8.0±2.2)mg/Lvs(5.5±1.6)mg/L,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居中[(6.7±1.4)mg/L]。(3)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浆脂联素水平较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低。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68例,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复发。结果随访12个月内,268例脑梗死患者有25例(9.33%)复发脑梗死,复发和未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脑梗死患者低回声、混合性回声斑块的出现率及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血管内中膜厚度值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及伴有低回声和混合密度回声斑块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6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CAS组322例和非CAS组154例。CAS组根据CAS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AS 161例、中度CAS 114例和重度CAS 47例;根据超声检查分为:硬斑块127例、软斑块65例和混合斑块130例。分析组间血清瘦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 CAS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瘦素水平升高是C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度和重度CA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轻度CAS患者(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AS严重程度与血清瘦素水平呈正相关(r=0.366,P<0.01)。结论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能预测CAS的发生,并能评估CAS的严重程度,但尚不能作为评估CAS斑块稳定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颅外颈动脉硬化性斑块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运用高频超声对142例患者行颅外颈动脉检测。将颈动脉斑块分为七型两大类,比较不同斑块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不稳定斑块、特别透声斑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危险因素无论在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还是在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频超声能够检测不稳定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对44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二维及Doppler超声观察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回声特征,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I)及腔隙性脑梗死(LI)进行比较.结果TIA和A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66.5%和71.5%,明显高于LI患者;前两者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的发生率也高于后者.结论TIA及A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其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新发大脑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51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干预的患者,分析不同临床特征对术后缺血性脑损伤发生率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相关临床指标在已发生与未发生术后缺血性脑损伤的患者间的差异。结果糖尿病患者术后缺血性脑损伤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术后发生大脑缺血性损伤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明显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应纠正糖尿病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症状,高血清游离脂肪酸是术后缺血性脑损伤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与踝肱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2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和260名健康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使用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踝肱指数,并分析踝肱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236例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3例(77.5%),对照组为60例(23.1%),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22例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为9.3%;对照组有 6例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为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患者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增厚组(P <0.05),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踝肱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OR 分别为1.118、0.054,P 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踝肱指数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联合应用高频和低频超声检查511例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对颈内动脉形态进行分型,并将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颈内动脉异常的发生率为50.1%,颈内动脉扭曲和环形扭结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与无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内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在斑块组、硬化组、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颈内动脉扭曲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