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瓣钙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利用体表超声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瓣钙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对19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受检者行颈总动脉(CCA)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同时检查主动脉瓣,观察其有无钙化,并将上述结果 与CAG结果 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的t、χ2检验.结果 CAG阳性组CCA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且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CCA的IMT和斑块积分均增加;同时,CAG阳性组的主动脉瓣钙化(AVC)发生率高于阴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AVC及颈动脉粥样硬化+AVC 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00%、84.62%及86.67%,三者对冠心病的特异度分别为72.58%、90.32%及93.5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瓣钙化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对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卒中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 1 0 3例发病 2 4h内连续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在住院 1周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斑块情况及管腔狭窄与脑梗死早期进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Lo 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IMT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颈动脉斑块为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危险因素 ,最大斑块的长度与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与卒中进展无明显关系。结论粥样斑块的结构与理化特性可能是引起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进展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5例复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83例初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和86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形态,并测量斑块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累加双侧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结果:3组斑块数目、IMT、斑块积分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且左侧多于右侧,以复发组尤为明显;复发组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复发风险,应定期监测斑块并积极治疗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4.
周蕾  王晓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79-4580
目的 讨论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0例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120例人群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结果 (1)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两组颈动脉斑块以硬斑最多见,高血压组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高血压组硬斑占42.7%,扁平斑占6.1%,混合斑占17.1%,软斑占34.1对照组硬斑占53.3%,扁平斑占20.0%,混合斑占6.7%,较斑占20.0%.(3)两组颈动脉斑块主要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发生率最低的是颈外动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高频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简便、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初发性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在颈动脉超声下的不同表现,为复发性脑梗死预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107例脑梗死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根据初发与复发分为初发组55例,复发组62例,均于入院后3d行超声颈动脉探查,比较两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发生率及斑块性质。结果初发组左右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起始段(ICA)3个部位IMT均小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斑块发生率为54.55%,复发组为91.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左侧和右侧BIF斑块发生率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颈动脉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的构成比例分别为46.67%和53.33%,复发组为21.21%和78.79%,复发组不稳定斑块构成比例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初发组颈动脉狭窄率为50.91%;复发组颈动脉狭窄率为82.26%。结论颈动脉超声可准确全面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复发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初发脑梗死患者定期行超声检查,当IMT增加,不稳定斑块形成和存在时提示存在复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技术分别检测106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径(CCA)、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29例健康组对照。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IMT增加(P〈0.05);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关系.方法对连续住院的112例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颈动脉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88.4%,同时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密切相关(P<0.05),而发现颈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无关(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并且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颈动脉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有无及性质、管腔狭窄程度。结果:(1)老年人群颈总动脉IMT异常者占50.53%;颈动脉斑块阳性者占78.7%;颈动脉狭窄者占20%,以轻度狭窄为主。(2)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依次是左颈总分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颈总分叉、颈动脉窦、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右颈外动脉、左颈外动脉。(3)颈动脉斑块阳性人群合并高血压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和心脑血管事件率增加。(4)颈动脉IMT异常组较IMT正常组年龄、收缩压、甘油三酯,合并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增加,同时颈总动脉IMT增厚伴颈动脉斑块阳性率、管腔狭窄率及斑块累及部位增加。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并以左侧常见。颈总动脉IMT异常组合并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事件率明显增加,颈总动脉IMT增厚增加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将2013年7月—12月收治的18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T2DM组(n=72)及非T2DM组(n=113),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其中22例患者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检查;分析糖、脂代谢相关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大小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性质、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非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颈动脉斑块大小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患T2DM、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P0.05。超声和CTA对22例患者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与是否患T2DM、2 h PBG、HOMA-IR、FBG和LDL-C相关,合并T2DM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易损斑块比例升高。超声检查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筛查的首选方法,CTA更易于显示斑块的性质及管腔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查163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9mm及IMT〈0.9mm两组,测定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相关生化指标如:血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定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结果(1)与IMT〈0.9mm 组相比,IMT≥0.9mm组的血清胱抑素C值明显增高(2.26±1.11)mg/L比(1.02±0.19)mg/L(P〈0.001)。(2)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 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IMT呈显著正相关,与维生素B12呈显著负相关(P〈0.05)。(3)颈动脉IMT与各生化指标间的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成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均检测血清hs-CRP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结果脑卒中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与NIHSS、IMT显著相关。结论 hs-CRP水平与急性脑卒中病情严重、IMT密切相关,hs-CRP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早期检测对判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宽块之间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参考方向。方法选取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缺血性脑卒中伴血尿酸升高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的14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颈部动脉斑块与狭窄的情况。结果研究组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Ⅲ级、Ⅳ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血尿酸水平也不断升高(P〈0.05)。内中膜厚度大于或等于1.0mm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内中膜厚度小于110mm的患者(t=11.414,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斑块、狭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尿酸血症直接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血尿酸的水平能够反映出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冠心病患者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僵硬系数(β),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86.2%和25.0%,前者显著多于后者(P〈0.005);冠心病组软斑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扁平斑和硬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颈动脉IMT、β显著高于后者(P〈0.05)。颈动脉IMT与β呈正相关(r=0.78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及评价冠心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老年T2DM 患者161例,并发脑卒中58例(脑卒中组),非脑卒中103例(非脑卒中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眼底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脑卒中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检出率、颈动脉 IMT值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且脑卒中组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及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 IMT值、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IMT与眼底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0.5509,P <0.05)。【结论】颈动脉 IMT和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老年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超声检查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超声检测100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斑块,根据冠脉造影(CAG)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CAG阳性组和CAG阴性组,并调查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①CAG阳性组颈总动脉的IMT较CAG阴性组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颈总动脉的IMT≥0.8mm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76.6%,特异性92.4%,阳性预测值90%,阴性预测值81.7%;颈总动脉的IMT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P〈0.01)预测临界点为0.775mm。颈动脉斑块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90%,特异性70.3%,阳性预测值72.4%,阴性预测值88.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颈总动脉的IMT的显著增厚,以IMT≥8mm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颈总动脉的IMT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秦勇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2):223-225
【目的】研究探讨中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方法】以本院门诊收治的78例首诊抑郁症患者及85例健康对照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记录吸烟史、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测量体重指数(BMD、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IMT平均值的差异及抑郁对IMT的影响。【结果】抑郁组IMT平均值为0.852mm,高于对照组0.753mm(P=0.027);抑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IMT≥0.9mm)37例,占47.74%,高于对照组26例(30.59%),OR值=2.048,95%CI为1.079~3.886(P=0.0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提示吸烟、糖尿病、LDL-C及抑郁可能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年抑郁症患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升高,积极防治抑郁并筛查颈动脉超声可能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甚至中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彩超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目的 探讨脑梗塞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脂的关系,方法 84例急性颈内动脉离梗塞患者(A组),81例同期非脑血管病人(B组),均经头颈CT或MRI检测,年龄均在45~64岁;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形态、数量、回声特征。血脂检测。结果 A组患者颈动脉不均质、不规则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且血脂中LDL增高和HDL低下的检出率高于B组。结论 颈动脉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