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霞 《大家健康》2016,(2):189-18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首次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根据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糖尿病认知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组,监测末梢血糖,比较各组低血糖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低血糖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并发症的发生个数呈正相关关系,与糖尿病认知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血糖,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合理指导饮食与用药,以有效控制低血糖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及低血糖发作时的血糖,分析低血糖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病例进入本次研究。以21天为观察期限,监测各时点指尖末梢血糖,并在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及时监测及处理。结果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发生低血糖频率显著低于有并发症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年龄及是否有并发症是低血糖发生概率的重要影响因素。(2)对年龄较大、并发症较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加强卫生宣教,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血糖,在胰岛素治疗中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及低血糖发作时的血糖,分析低血糖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104例40~70岁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病例进入本次研究。以21天为观察期限,监测各时点指尖末梢血糖,并在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及时监测和处理。结果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发生低血糖频率显著低于有并发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01)。40~49岁组在应用胰岛素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年龄及是否有并发症是低血糖发生概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年龄偏大、并发症较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加强卫生宣教,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血糖,在胰岛素治疗中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及低血糖症发作时的血糖,分析低血糖发生原因,提出相应护理措施.方法 30例40~80岁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病例进入本次研究.以10d为观察期限,监测各时点手指血糖,交互式在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及时监测.结果糖尿病无交互式发症组发生低血糖频率显著低于有交互式发症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40~59岁年龄段组在运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显著低于其他2个年龄段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①2型糖尿病病例经胰岛素强化治疗之后,年龄和是否有交互式发症是决定低血糖发生概率的重要影响因素.②对年龄较大、并发症较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加强卫生宣教,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血糖,选用诺和锐30R优于其它剂型,并在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和低血糖发生频率,分析出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将其随机按照年龄和并发症数量分为数组,进行10 d的患者低血糖尿病情况监测.结果:糖尿病无并发症一组的低血糖发生频率明显低于有并发症三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39岁年龄组在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低血糖发生的频率显著低于另外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个年龄组发生低血糖概率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是否存在并发症是影响低血糖发生概率的重要因素,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需要在治疗中根据患者情况严格控制胰岛素用量,注意安全宣导和饮食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06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法。结果:37-46岁年龄段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糖尿病并发症数量与低血糖发生频率呈正相关,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认知程度高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认知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年龄、并发症以及糖尿病认识度是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加以控制,有效预防和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药物性低血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其临床药物的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选择120例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低血糖事件分为低血糖组(n=20)与平稳组(n=100),采用回顾性方法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2型糖尿病药物性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发生率为16.7%,以午餐前、早餐前及凌晨低血糖发生率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磺脲类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肌酐清除率(Ccr)与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存在相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糖尿病病程大于或等于10年、行磺脲类药物治疗或中短效胰岛素治疗、Ccr 水平较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性低血糖的发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需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更好地稳定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8.
胡爱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36-1738
目的:对比3餐前短效胰岛素加甘精胰岛素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3餐前短效胰岛素加甘精胰岛素组,B组为胰岛素泵组。连续给药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治疗成本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两种治疗方式均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糖发生次数较B组明显增多(P<0.05),胰岛素用量及治疗成本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3餐前短效胰岛素加甘精胰岛素和胰岛素泵均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前者大大降低了胰岛素用量及治疗成本,但低血糖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刘建芝 《当代医学》2013,(18):120-121
目的观察影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严密监测血糖,观察影响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因素,探讨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在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次数随并发症数量的增长而增加(P<0.05),更多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使患者得到更好、更安全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评价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0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在37-81,按照患者的年龄和并发症数目进行分组,动态监测血糖检测系统对患者实时检测,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与低血糖之间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患者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有并发症的患者血糖要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数据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无并发症患者中其发生低血糖的的情况无明显差异,数据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年龄方面看,37-50岁之间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最低,70岁以上的患者概率最高,数据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是与患者的并发症和年龄有关系的,并发症越多,低血糖发生概率越高,年龄越大,低血糖发生的概率也越大,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从而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胰岛素泵与连续动态血糖监测联合应用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胰岛功能的恢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3组。双C组:CSII与CGMS联合治疗组36例;CSII组:单纯应用CSII组35例;MDI组: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组35例,后两组均采用指尖血糖监测,7次/d。分别检测3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同时记录3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强化治疗两周后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HOMA-β细胞功能指数只有在双C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双C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最短,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最少。结论通过双C治疗,能在动态血糖监测下精细调整胰岛素用量,最大限度地与生理需要量相吻合,使患者高糖状态迅速解除,胰岛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模式下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50例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对各因素与夜间低血糖的相关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93,95%CI 1.102~114.634)、病程(OR=1.672,95%CI 0.916~2.869)、空腹C肽(OR=0.761,95%CI 0.331~1.703)、尿白蛋白(OR=5.476,95%CI1.352~23.821)是2型糖尿病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及空腹C肽和尿白蛋白水平为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监控,有利于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情况,探讨胰岛素减量降低夜间低血糖风险的可行性。方法 :12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列入调查,比较调整剂量并加用阿卡波糖组(观察组)与单用胰岛素不加用阿卡波糖组(对照组)的血糖水平;观察组患者应用调整方案治疗10d,对比调整方案前、后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夜间血糖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之后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调整前。结论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夜间血糖水平有助于预测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适当减量联合阿卡波糖口服有助于降低夜间低血糖的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短期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短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CSII),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多次胰岛素治疗方法(MSII),分别对治疗前、治疗中、疗程完成后和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在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血糖控制理想度、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的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2型糖尿病及早开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迅速纠正糖脂毒性,使部分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较长时间不用药物治疗情况下达到良好糖代谢水平,对于基础血糖较高,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在理想水平,并在改善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胰岛素方法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观察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及出现并发症而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血糖波动的影响。②方法30例新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9.0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按1:1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诺和锐治疗,及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诺和灵R治疗,以空腹指间毛细血管血糖<6.1mmol/L为目标,观察血糖达标情况及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情况。③结果甘精胰岛素+诺和锐组血糖能平稳达标(P<0.05),同时低血糖发生率与中效胰岛素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④结论对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出现并发症而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诺和锐治疗有利于血糖平稳而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和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治疗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9例拟手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甘精胰岛素组(29例)和胰岛素泵CSII组(30例),观察其血糖控制水平、达标时间、低血糖次数、切口感染和延迟愈合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甘精胰岛素组血糖达标时间、术中和术后血糖、低血糖次数、延迟愈合例数均与CSII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甘精胰岛素治疗可以达到和CSII治疗同样的效果,有效、迅速、平稳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高血糖,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减少低血糖、伤口感染以及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物组。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1、3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基础和餐后1h、2h、3hC-肽释放量,并统计血糖达标所需天数及低血糖发生频率。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在治疗后1月HbA1c下降优于口服药物治疗组,且在治疗1、3月后C肽水平均较口服药组高。结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很好地控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并对胰岛B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3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现状,并根据患者近1年低血糖发生情况分为低血糖组(n=350)和无低血糖组(n=388),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结果:73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350例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47.43%;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程、合并慢性并发症、腹型肥胖、应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运动占比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饮酒、控制饮食占比和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糖尿病病程≥10年、应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差均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OR>1,P<0.05);高水平TG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BMI<24 kg/m^(2)、糖尿病病程≥10年、应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差均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高水平TG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28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映玉  黄忠  钟华 《广西医学》2007,29(12):1872-1873
目的 比较使用胰岛素泵(CSII)与常规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的差异.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CSII强化治疗组28例,MCII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血糖达到目标血糖所需的天数、平均胰岛素总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 CSII组P2hBG低于MSII组(P<0.05),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短于MCII组(P<0.01),平均胰岛素用量少于MSII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P<0.05).结论 在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及胰岛素用量方面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优于常规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并可减少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有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探究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用于临床血糖控制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经常规用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般组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予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两组治疗情况进行记录比较,检测用药前后患者血糖、C肽空腹及餐后水平,统计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结果:一般组低血糖发生率为17.1%,明显高于治疗组的2.9%,治疗组低血糖发生少(P0.05);治疗组较一般组血糖恢复用时少、胰岛素使用量小、治疗总费用少、住院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率为97.1%,明显高于一般组的82.9%,治疗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一般组(P0.05)。结论:临床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控制稳定,治疗费用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