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由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转变的中间状态,此时虽没有疾病发生,但已不是健康状态,中医虽然没有“亚健康”病名,但其相当于中医的“未病”,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和强调“治未病”,“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非常丰富。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有系统论述,其基本认识是: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亚健康状态与未病的关系,养生、治未病、治病与调整亚健康状态的关系。认为将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相对应失之宽泛,而与“欲病”对应则准确贴切。中医调整亚健康状态,既非“养(生)”也非“治(疗)”,而重点在于“调(理)”,即将欲病状态调整为无病状态。  相似文献   

3.
《内经》有这样的名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防病胜于治病,“一本万利”。防治亚健康状态,减少疾病发生危险因素,把疾病消灭在发生之前,要比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容易,且花费少,可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小儿体质调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医体质学理论对小儿的体质进行体质诊断和体质调理 ,对于小儿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提出了疾病有“未病 ,欲病 ,已病”3个层次 ,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要“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叶天士在辨证施治中十分重视人的体质问题 ,明确指出“平素体质不可不论”。小儿的体质状况是小儿发病的基础 ,是疾病发生的内因 ,因此在小儿未发病前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偏颇体质的小儿进行体质调…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提出的“未治病”思想包括: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5方面内容,既包括健康状态的养生保健,也包括偏离健康还未患病时的及时诊治,还有疾病的防传、防变以及缓解期的救治。“治未病”是我们的先贤为了生存在与外界环境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说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未病”一是与“病已成而后药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言,强调摄养身心,未病先防;二是“见肝之病,知其传牌,当先实脾”(《金匾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临证时灵活的预见性,既病早治。前后本意相贯,可以互参。“治未病”与控制已病态的“治已病”相结合,便是中医避免了临证思维的狭隘单一而自具特色的“治养结合”思想。“未病”态不是绝对的健康,它既包括人体的亚健康状态,隐匿性疾病状态,体质的易感与倾向状态,有内伤基础、“伏邪”蕴积体内的未病状态等等,也与人体各生理阶段气血阴阳的自然盛衰,天…  相似文献   

7.
关于“亚健康”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认为健康以外都是疾病。也就是说,在中医的概念中,不舒服就是病,但只是小病,是病的初期。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表及里、从轻到重、由小到大逐渐演变的过程,如果不加以调理控制最终都将成为难以治愈的疾病。早在唐代被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指出:“上工医未病之病,中工医欲病之病,下工医已病之病”,将人从健康到疾病分成了三个阶段。未病之病是中医的一种最高境界,通过养生、运动、食疗把握人的健康,身体的平衡,消除各种轻微的表象。欲病之病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这一阶段,已经开始有很明显的、确切的症状,但按照西医的指标还不够病的标准,我们把它称之为“亚健康”阶段。已病之病就是我们所说的疾病阶段,症状明显,有些已让人难以忍受,指标已够.有的还大大超过疾病指标,治疗难度大,费用高,时间长,患者器官损伤不可修复。  相似文献   

8.
李亚珍  戴菲  杨霞 《吉林医学》2009,30(24):3225-3225
“治未病”思想发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它倡导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范于未然。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工治未病”(《灵枢·逆顺》),倡导人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亚健康是“治未病”的重点,亚健康引领着健康医学发展的方向,蕴涵着预防医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正>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在《金匮要略》中所涉及的范围就有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方面。所以,医学有2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从根本意义上讲,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故而医学关注方向也从"已病人群"的"疾病医学"逐渐向‘"未病人群"的"健康医学"扩展,对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与中医的"治未病"相一致。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中医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方式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亚健康,《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  相似文献   

10.
本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包涵“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层意思,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臬病”范畴,部分经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恢复健康状态,而一部分需要药物调理,西药调理效果不佳,中医药突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调理亚健康状态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亚健康在中医学的理论渊源与源流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索亚健康的思想起源与中医源流发展,以期为现代亚健康预防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展亚健康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提出亚健康的预防思想导源于《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学说理论,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救其萌芽”“、刺其未生”“、精神内守”“、不妄作劳”“、气味合而服之”等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为中医针灸临床及养生与食疗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原则。同时中医自汉、唐、明、清各代,从养生、保健、规范生活方式以及临床早发现、早治疗等多方面对亚健康的预防思想与措施进行了发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潘传芳 《肝博士》2013,(5):26-28
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有了治未病的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极重视治未病,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治未病"其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不断完善。所谓"未病"有3层含义:未患病的健康状态、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总结起来,"未病"主要包括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疾病未复4个方面,相应的临床防治原则依次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14.
亚健康的防治与《内经》治未病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运用其“治未病”理论,指导治疗尚未发生疾病,而人体阴阳平衡已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时,重视整体调节,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应用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保持健康无病。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预防疾病,中医又称"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注重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注意调护,防止复发.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因此"治未病"需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平衡着手.本文就应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即提倡治未病,用现代语言阐述为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病后防复。治未病的重点是治其未生;而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治其未成也应成为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文章从温和灸的角度治未病,认为其在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方面有独到优势,其操作简单,民众易接受,应当大力推广进入家庭保健。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也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未病"包括无疾之身、疾病隐而不发、发而未传三种状态;探讨治未病的渊源,进而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等方面深入了解治未病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医治未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从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调治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中医在亚健康状态的护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一系列护理养生方法均有利于亚健康状态的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全球大约有75%的人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之中,这种状态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如何帮助人们全面认识并有效预防和摆脱亚健康,发挥传统中医"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优势,这是治疗亚健康中医护理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秉承了“天人合一”“治病求本”的理念,对未病之躯采取防患于未然,对已生之病干预其传变,对已愈之体避免复传.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以维护人体健康为出发点,展现了其在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20.
毛必静 《肝博士》2014,(2):27-27
正肝癌,俗称"癌中之王",即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据最新统计,我国发病人数占全球的半数以上,占全球肝癌病人的55%,可见肝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一大杀手。正所谓"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了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指明了预防与养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