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脑梗死患者主要陪护者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AS和SDS量表对68例住院脑梗死患者主要陪护者进行评分,分析陪护者不良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住院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其不良情绪与陪护者年龄、亲缘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有关.结论:住院脑梗死患者主要陪护者的不良情绪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应重视对主要陪护者不良情绪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5.12汶川地震伤员及来自灾区的伤员陪护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我院收治的68名地震伤员及59名伤员陪护进行心理评估并与中国常模比较,且按是否丧亲进行亚组间比较。结果:受试者SAS评分高于正常者41例(32.28%),SDS评分高于正常者45例(35.43%);受试者SAS、SDS评分高于中国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1);丧亲亚组SAS、SDS评分高于未丧亲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地震伤员及陪护存在抑郁、焦虑情绪,采用SAS、SDS量表评估地震灾民的心理状况,筛选有心理障碍的地震伤员及陪护,对心理干预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陪护138名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陪护的现状,有助于加强护理干预,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38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陪护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需要陪护者懂得疾病的护理常识和心理护理;而陪护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护理知识缺少了解,缺少心理护理.结论:根据调查分析对陪护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使其掌握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常识,加强心理护理,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脊髓损伤亲属照顾者在患者住院看护期间内心深处的感受,以探索影响脊髓损伤亲属照顾者身心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调查患者家庭一般情况;访谈法收集36名照顾者的心理反应资料,Zung忧郁自评量表(SDS)评估陪护亲属的心理状况;并用t检验对测量到的SD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现象学分析法对患者陪护亲属心理感受进行分析.结果 亲属照顾者的受教育程度、照顾者性别对照顾负担之间经方差分析,呈负相关.结论 研究和关注脊髓损伤患者时,不应忽视亲属照顾者所承受的心理负担及相关问题,在护理患者的同时应给陪护亲属提供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病康复患者陪护身体健康状况与照顾负担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慢性康复科100名患者主要陪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身体健康状况。分析不同健康状况的慢性病康复患者陪护的负担情况。结果本次调查的慢性病康复患者陪护中有62%有明确诊断的疾病,89%有自我感觉不适症状。62名有疾病的陪护中轻、中、重度照顾者负担的比例分别为35.5%,17.7%,4.8%,高于无明确诊断疾病者(依次为31.6%,10.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我感觉不适症状的慢性病康复患者陪护轻、中、重度照顾负担分别为34.8%,16.9%,5.6%,高于无症状者(依次为27.3%,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身体健康状况差的陪护负担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半封闭病房内住院烧伤患者陪护者心理需求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医院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2例半封闭病房内住院烧伤患者及其陪护者纳入研究。评估陪护者的心理需求情况,对其影响因素实施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另外,分析陪护者防护行为正确执行情况。结果 陪护者重危患者家属需求量表(CCFNI)总分为(140.96±12.37)分。经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得:患者年龄≤45岁、陪护者无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陪护者为女性、陪护者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患者烧伤总面积>10%、患者烧伤程度为重度/特重度均是陪护者CCFNI评分的影响因素(均P<0.05;r=0.708,r2=0.501,虚拟变量护理后r2=0.415)。陪护者正确佩戴口罩、执行手卫生以及病房通风情况有待提高。结论 患者年龄、烧伤面积、烧伤程度以及陪护者性别、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受教育程度均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且陪护者防护行为正确执行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陪护的现状,有助于加强护理干预,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38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陪护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需要陪护者懂得疾病的护理常识和心理护理;而陪护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护理知识缺少了解,缺少心理护理。结论:根据调查分析对陪护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使其掌握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常识,加强心理护理,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痴呆患者陪护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老年痴呆住院患者的83名陪护亲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于患者入院时对陪护亲属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针对评定结果予以心理干预,干预时间>1个月,干预后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陪护亲属心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老年丧偶住院患者的抑郁状况,探讨护理干预在改善丧偶老人抑郁状况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住院治疗的97例丧偶老年患者,通过老年专用抑郁量表(GDS-30),调查其抑郁状态,提出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3个月后复查DGS-30评分评估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共发放问卷97份,回收97份,回收率100%。97例丧偶住院患者入院时初评,有抑郁症状者82例,占84.5%。有人陪护者抑郁症发生率低于无人陪护的患者;社会支持好的患者抑郁症发生率低于社会支持差者;与家人居住的患者抑郁发生率低于独居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3个月护理干预后,再次评估GDS-30评分,患者抑郁情况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老年丧偶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高,有人陪护、社会支持好、与家人居住的患者抑郁发生率低。而采取积极的心理护理,以及专业的饮食、睡眠指导、加强患者陪护等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丧偶患者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10.
医院陪护家属存在原因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陪护家属存在的主要原因,探讨如何减少陪护家属,规范病房管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医院消化科124名陪护家属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陪护家属存在原因以及对陪护工作的认识.结果:大部分陪护家属认为陪护工作包括生活照顾(106例)、与患者交谈(95例)、观察输液(74例)等;陪护存在的重要原因有:给予患者生活照顾(114例),担心患者病情(83例),给予患者心理支持(78例)等.不同性别的陪护家属对陪护是否影响工作的认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文化程度的陪护家属对医院采取减少陪护人员措施的看法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强对陪护家属的管理,从整体护理的角度出发,重视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减少患者对陪护家属的依赖,降低住院陪护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急性白血病患者主要陪护者依从性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9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主要陪护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三个月后的依从性、SAS及SDS评分。结果两组受试者的依从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试者的SAS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急性白血病主要陪护者的依从性及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无陪护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为无陪护病房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50例有陪护的冠心病患者和50例无陪护的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家属陪护对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结果两组社会支持总分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陪护组家庭社会支持得分、主观社会支持得分低于陪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庭外社会支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陪护组领悟社会支持得分与家庭内社会支持得分低于陪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属陪护对住院患者的主观社会支持影响明显。推广无陪护病房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指导冠心病患者利用身边支持,促进自身健康。  相似文献   

13.
神经科患者陪护人员压力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神经科患者陪护人员的压力状况,探讨影响压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及研究内科的陪护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其压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陪护人员压力中最大的为社会压力,其次为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亲属和雇用陪护人员的压力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压力的因素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工作状况、婚姻状况、意识状态、收入和陪护人员的性别、文化程度.结论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陪护群体的关注,减轻其压力,并尽可能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求,使陪护人员能有效地承担起照顾责任,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老年住院患者对专职陪护人员提供陪护服务的要求状况。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的半结构化,面对面,深度访谈方法,访谈11例本院心血管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了解患者对专职陪护人员服务的要求现状。结果主题一,对专职陪护人员的要求:要求专职陪护人员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及陪护相关知识。主题二,对陪护管理机构管理的要求:要求陪护机构加强对专职陪护人员的职责管理及规范费用收取的管理。主题三,老年住院患者需要亲人陪伴的情感需求。结论专职陪护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住院患者的服务要求;陪护机构管理不够规范;老年住院患者需要亲情的支持。陪护机构应加强专职陪护人员职责管理,对专职陪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亲人多陪伴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急诊留观无陪护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3月收治的45例无陪护老年留观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2018年4月~6月收治的45例无陪护老年留观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结构式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心理应激反应[采用心理应激反应问卷(SRQ)]、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应对能力[采用心理特质应对量表(TCSQ)]。结果:观察组SRQ中情绪反应、躯体反应、行为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TCSQ中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构式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急诊留观无陪护老年患者的心理应激及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地应对疾病。  相似文献   

16.
心理干预对腹膜透析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76例腹膜透析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周、干预8周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定,判断患者心理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腹膜透析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干预组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后,患者在干预4周和干预8周时相对于干预前和对照组标准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产生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病情有密切关系.采用针对性心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状况显著改善,对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不同类型以及疾病不同阶段肾脏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其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调查于2004-03/04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肾内科及泌尿外科完成。84例不同肾脏疾病患者为男49例,女35例,年龄18~76岁,病程0.3~360个月,接受肾透析者19例,接受肾移植者11例,其他为一般肾脏病患者。应用90项症状清单、艾森克个性测验-成人、生活事件量表、疾病影响程度量表,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由专人负责分组进行,严格按量表评定方法及标准进行评定,采用上海惠诚心理测试软件分析,对发现心理症状的患者进一步面谈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结果:共调查84例肾脏疾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90项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肾脏疾病患者躯体化症状、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疾病因子明显高于常模组犤(1.80,1.37),(1.86,1.62),(1.85,1.50),(1.75,1.39),(1.81,1.48),(1.57,1.29)犦。②不同肾脏疾病精神状况比较结果:免疫代谢患者抑郁精神状况筛检阳性率最高为80.0%,炎性疾病的患者最易出现强迫症状和驱体化症状,发生率均为45.5%,肾衰竭易出现躯体化和敌对症状,发生率均为45.0%。③肾脏疾病心理障碍相关因素分析:肾脏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大都与人格精神质、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婚姻、工作、人际关系及疾病本身对患者造成的躯体或社会功能损失显著相关。不同精神障碍与不同的因素有关,躯体化障碍与家庭、工作、环境、上网等因素显著相关,焦虑受学习、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满意度的影响。结论:肾脏疾病患者存在躯体化障碍、焦虑、抑郁、恐惧、强迫、敌对和精神病性症状等多种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在不同类型、阶段肾脏疾病中的分布仅抑郁症状有差异。个性、生活事件、躯体状况、环境、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与患者的心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8.
总结急诊患者陪护通知单的设计与应用体会.急诊患者陪护通知单的设计突出患者生理、心理状况和陪护注意事项.临床应用中突出患者的知情权,对护患沟通、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和工作责任心起到了促进作用,并有效提高了陪护人员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者及陪护的健康教育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12月我科100例有陪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均包括50例患者和50名陪护,对照组仅对患者本人进行常规心理及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干预组除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外并对陪护进行心理、相关疾病及照顾等相关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及陪护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护士的投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对疾病及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对患者及陪护同时实施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患者及陪护的满意度,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解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心理障碍的效果。方法:将11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通过心理测验进行患者心理评估,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心理障碍。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均降低(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实施心理护理可显著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