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结构,端粒酶是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的反转录DNA合成酶。检测端粒酶不但是进一步研究的手段,而且有潜在的诊断及预后意义。目前检测端粒酶活性方法主要有二种,一是最早建立的端粒重复序列延伸法,二是与PCR结合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及其改良方法。TRAP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敏感,可大量检测,所需标本量少。但因标本中存在抑制Taq酶等素影响,易出假阴性结果。近年有  相似文献   

2.
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结构,端粒酶是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的反转录DNA合成酶。检测端粒酶不但是进一步研究的手段,而且有潜在的诊断及预后意义。目前检测端粒酶活性方法主要有二种,一是最早建立的端粒重复序列延伸法,二是与PCR结合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及其改良方法。**AP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敏感,可大量检测,所需标本量少。但因标本中存在抑制Taq酶等因素影响,易出假阴性结果。近年有二种改良TRAP方法:加内对照法和TRAP-SPA法,使端粒酶检测方法更敏感、特异及快速。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活性检测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发现大多数恶性肿瘤存在端粒酶活性,而人正常体细胞几乎未检出端粒酶活性。表明肿瘤发生与端粒酶活化密切相关,使端粒酶有希望成为新的恶性肿瘤标记。但仍有部分肿瘤未检出端粒酶活性,个别组织的肿瘤端粒酶活性检出率较低,使对端粒酶的肿瘤检测作用产生怀疑。本文就近扯为检测端粒酶活性作为肿瘤诊断标志物的研究新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端粒酶活性检测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大多数恶性肿瘤存在端粒酶活性 ,而人正常体细胞几乎未检出端粒酶活性。表明肿瘤发生与端粒酶活化密切相关 ,使端粒酶有希望成为新的恶性肿瘤标记。但仍有部分肿瘤未检出端粒酶活性 ,个别组织的肿瘤端粒酶活性检出率较低 ,使对端粒酶的肿瘤检测作用产生怀疑。本文就近年来检测端粒酶活性作为肿瘤诊断标志物的研究新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人食管癌组织、肺癌组织等恶性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人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均呈阳性,人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呈阴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人恶性肿瘤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有利于早期发现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研究表明端粒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推测可能是一个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本文就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原理,端粒酶的提取方法,TRAP扩增技术,四种结果分析方法(同位素法、染色法、荧光法和ELISA法)以及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与半定量测定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活性调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6bp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组成的特殊结构,端粒酶是合成端粒DNA重复序列的逆转录酶。普遍认为端粒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酶在体内是如何被调节的,目前还知之甚少。对端粒酶活性调节的研究包括激活与抑制两个方面,抑制端粒酶以治疗肿瘤,激活端粒酶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活性调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6bp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组成的特殊结构,端粒酶是合成端粒DNA重复序列的逆转录酶。普遍认为端粒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酶在体内是如何被调节的,目前还知之甚少。对端粒酶活性调节的研究包括激活与抑制两个方面,抑制端粒酶以治疗肿瘤,激活端粒酶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衰老和肿瘤的发展与端粒和端粒酶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端粒起着保护染色体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端粒和端粒酶潜力巨大,将来必将能够给肿瘤的治疗带来更多的方法。端粒酶在判别肺癌方面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因此,端粒酶可能将应用于肺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末端DNA序列,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染色体的不完全复制使得端粒随着细胞的分裂而逐渐缩短,快速分裂细胞通过端粒酶合成端粒,以弥补端粒的消耗。端粒酶相关基因突变可导致端粒酶活性的降低和端粒缩短,过短的端粒不再保护基因组稳定性,将引起细胞的老化、凋亡或恶变。端粒酶基因的扩增出现在一些肿瘤细胞中,是癌细胞增殖的重要原因,其扩增的机制及其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尚不完全清楚。近期研究表明,端粒酶基因扩增是基因组不稳定的结果,扩增的hTERT/hTERC基因对端粒酶激活和癌变进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研究端粒酶活性是否与其恶性程度相关。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对48例胶质瘤标本和8例正常脑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8例正常脑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表达,48例胶质瘤标本中23例为表达阳性(47.92%),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端粒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TRAP—PCR ELISA及银染法检测肺刷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非同位素法检测肺刷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及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放大程序TRAP(Telomerase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PCRELISA法及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一银染法,对80例支气管肺刷落细胞样本进行定性及定量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肺癌患者患侧端粒酶定性检测阳性率为88.6%,其对侧部位为22.7%,肺炎阳性率为11.8%。定量法检测肺癌病人的端粒酶活性水平(中位OD值:0.089)明显高于其对侧肺部(中位OD值:0.028)及肺炎组(中位OD值:0.014)。另外病理发现不典型增生者6例中有5例端粒酶阳性。结论应用该方法对肺刷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可以作为肺部恶性肿瘤诊断有效而敏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端粒酶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黄芪甲甙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基(TERT)的表达以及黄芪甲甙不同剂量干预后的改变,进一步探计其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机制。方法:Balb/c雄性4周龄小鼠54只,随机分为5组:A组(正常空白对照组,腹腔接种0.1ml病毒培养液+0.1ml羟甲基纤维素钠盐溶液灌胃,n=10);B组(正常黄芪对照组,腹腔接种病毒培养液+0.1ml 9%黄芪甲甙灌胃2周,每日1次,n=10);C组(高刺量黄芪治疗组,腹腔接种同剂量CVB3+0.1ml 9%黄芪甲甙灌胃,n=10);D组(低剂量黄芪治疗组,腹腔接种同剂量CVB3+0.1ml 1%黄芪甲甙灌胃,n=10);E组(模型组,腹腔接种同剂量CVB3+羟甲基纤维素溶液灌胃,n=14)。观察14d后,眼球采血后处死动物,摘取心脏组织。计算及分析各组小鼠的死亡率;用TRAP-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细胞TERT表达。结果:各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0%、0%、10%、30%和50%,C组死亡率明显低于E组(P〈0.05),D组与E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RAP—ELISA结果显示,A组、B组和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D组和E组均为阴性。RT-PCR结果表明,C组TERT表达明显高于D组和E组(P〈0.01),与A组和B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D组与E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端粒酶活性下降,心肌细胞催化亚基TERT表达水平明显减低;高剂量黄芪甲甙可通过增强端粒酶活性,并上调其催化亚基表达改善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的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肿瘤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意义。方法运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elomericRepeatAmplifieationProtocol,TRAP)检测了30树新鲜冰冻乳腺癌标本,以及20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结果在新鲜乳腺癌标本30例中27例阳性,阳性率90%,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19例,阳性率100%;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有1例阳性,阳性率为3%;20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乳腺癌发生与端粒酶活性相关。提示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着端粒酶活性的再激活,使乳腺癌细胞获得永生,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于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剂可能对乳腺癌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作为肺癌早期无创伤性辅助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必嗽平注射液液化痰液收集脱落细胞 ,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RT -PCR -PAGE)进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 ,同时采用巴氏染色法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6 0例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中有 35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阳性率为 5 8.3% ,而 2 0例良性支气管 -肺病变患者痰液脱落细胞内无一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6 0例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明确为癌细胞者 2 9例 ,阳性率 4 8.3% ,与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病变部位及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肺癌早期无创伤性检查辅助诊断指标 ,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与肿瘤部位、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意义。方 法 选取各类恶性血液病病例87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采用改良 TRAP 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时端粒 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慢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端粒酶活性轻 度或中度升高,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变期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完全缓解后活性水平下降,复发时端粒酶 活性又升高。同时端粒酶活性水平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化与肿瘤的恶性转化 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有希望成为监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端粒酶半定量检测方法对病人的胃液进行检测,比较原发性胃癌、胃癌癌前病变和对照组病人胃液中端粒酶活性及胃癌病人术前术后胃液端粒酶活性,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为胃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22例胃癌病人、14例癌前病变病人、15例对照组病人和18例胃癌术后病人胃液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结果:端粒酶活性(OD值)平均值为:胃癌组(0.755±0.107)>癌前病变组(0.464±0.078)>对照组(0.265±0.073),且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术前组(0.758±0.107)>术后组(0.425±0.08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端粒酶的活化是胃癌癌变过程的一个早期事件,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术后检测手术效果和术后复发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端粒酶蛋白hTRT基因表达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蛋白hTRT基因表达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 2 0例小肝癌 ,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端粒酶蛋白hTRT基因、P5 3蛋白和PCNA的表达 ,然后将hTRT的表达与小肝癌病理表现对照。结果 :2 0例小肝癌中hTRT阳性率为 80 % (16 / 2 0 )、P5 3阳性率为 35 % (7/ 2 0 )、PCNA强阳性率为 5 5 % (11/ 2 0 ) ,3种指标在癌中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表达 (P <0 .0 5 ) ,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未检出阳性。hTRT阳性率与病理表现无显著关系 (P<0 .0 5 )。结论 :在小肝癌发生发展的多基因作用中 ,端粒酶对肝细胞的增生和恶变起重要作用 ,端粒酶蛋白hTRT基因检测有助于小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