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宜昌地区3个家系8例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发现以IVS—2—654(C→T)占多数6/8,次为41—42(-4bp)2/8。3例先证者分别为41—42(-46p)/IVS—2—654(C→T)双重杂合子;IVS—2—654(C→T)纯合子;IVS—2—654(C→T)杂合子。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治疗困难,脾切除对于双重杂合子及纯合子患者疗效差于杂合子患者,目前进行产前诊断能达优生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清内皮粘附分子进行分析,探讨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130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细胞间粘附分子1、P-选择素及E-选择素浓度,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细胞间粘附分子1、P-选择素及E-选择素浓度分别为(1009.1±409.3)μg/L、(566.4±240.8)μg/L、(93.1±30.6)μg/L、(63.7±28.5)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08.2±239.5)μg/L、(235.5±73.6)μg/L、(57.9±10.1)μg/L、(42.5±10.7)μg/L(P〈0.01)。结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在一定程度被活化,进而导致患者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深圳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了解深圳地区人群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类型。方法收集100例深圳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外周血并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全长β-珠蛋白基因,经DNA测序确定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在89例深圳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我们在β-珠蛋白基因中共发现7种突变,以突变频率高低依次为IVS-Ⅱ-654(C→T)、Codon17(A→T)、Codon41/42(-TTCT)、Codon71/72(+A)、Codon27/28(+C)、Codon43(G→T)、-28(A→G)。剩余11例临床诊断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未检出突变。结论在深圳地区人群中IVS-Ⅱ-654(C→T)、Codon17(A→T)和Codon41/42(-TTCT)为β-珠蛋白基因的常见突变。不排除未检出突变患者存在β-珠蛋白基因座控制区存在突变,这将给产前诊断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4.
1地贫的发病机制及分类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因早年发生病例多属于地中海沿岸民族,故原名为地中海贫血或海洋性贫血。本病是由于遗传的珠蛋白基因缺失,使血红蛋白的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珠蛋白链合成缺如或不足所致的贫血。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我国广东、广西、海南、香港、云南、贵州、四川为高发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桂西地区2013年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基因型及构成比。方法3种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失型检测应用跨跃断裂位点聚合酶链法(GAP-PCR),3种α-珠蛋白基因点突变型和17种β地贫基因突变位点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向点杂交法(PCR-RDB)。结果基因确诊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211例,排前五位基因型及构成比依次为αα/--^SBA(46.45%)、-α^3.7/αα(10.90%)、α^csα/--^SEA(10.43%)、α^csα/αα(8.06%)和-α^3.7/--SEA(7.11%);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114例,17M/N和41-42M/N基因型占主导地位,构成比分别是36.84%和29.82%;另外检出α+β混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4例。结论αα/--SEA、17M/N和41-42M/N是桂西地区α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红细胞参数在不同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中的诊断价值,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提供敏感度和特异度高而又经济快捷的筛查方法。方法选取经我院基因诊断确诊的不同类型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149例,正常对照51例,采用HORIBA ABX PENTRA DX 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以下红细胞参数测定: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地贫各组红细胞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GB、MCV、MCH、MCHC和RDW筛查α、β和α+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灵敏度分别是69.6%、83.3%和72.7%,84.8%、97.9%和100%,88.6%、100%和100%,78.5%、77.1%和77.3%,57.0%、64.6%和63.6%,HGB、MCV、MCH、MCHC、RDW筛查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特异度分别是76.5%、96.1%、70.6%、49.0%和80.4%。结论红细胞参数MCV〈80 fl作为桂西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筛查指标是最佳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去铁酮+去铁胺联合治疗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检索策略,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Ovid、Spring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85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获得去铁酮+去铁胺联合治疗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选取血清铁蛋白(SF)、肝组织铁浓度(LIC)、心肌铁含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主要测量指标,总铁排泄量和心功能作为次要测量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r4.3.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CI表示,计数资料采用RR及其95%CI表示。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1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5篇RCT文献(n=229)进入Meta分析,其中4篇文献质量评价为B级,1篇为C级。去铁酮+去铁胺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与单用去铁胺治疗组(去铁胺组)比较:治疗12个月后sF下降程度:SMD=-0.04,95%CI:-0.48~0.41;LIC下降程度:SMD=-0.1,95%CI:-0.47—0.27;总铁排泄量:WMD=0.18,95%CI:0—0.3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WMD=3.40,95%CI:0.97~5.82,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联合治疗组高于去铁胺组。安全性分析: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治疗组高于去铁胺组,RR=2.77,95%CI:1.41—5.42。联合治疗组关节不良反应发生率:RR=1.45,95%CI:0.59~3.5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RR=0.85,95%CI:0.27~2.68;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RR=0.57,95%CI:0.20~1.65,与去铁胺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篇文献采用MRIT2^*测定心肌铁含量,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心肌铁含量下降程度高于去铁胺组。结论联合治疗组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与去铁胺组相当,去除心肌铁含量和改善心功能方面效果优于去铁胺组;联合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因纳入文献较少,临床应用本研究结果应谨慎,进一步结论仍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和高质量的RCT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血常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确诊并行治疗的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分型将缺铁性贫血38例设为甲组,珠蛋白生成障碍贫血42例设为乙组,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40例设对照组,比较3组血常规各项指标。结果 甲组、乙组HGB、MCV、MCH、MCH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甲组、乙组的RDW水平高于对照组,乙组的RBC(4.78±0.79)1012/L、RDW(0.20±0.02)%、HGB(94.29±6.58)g/L、均高于甲组,乙组RBC(4.78±0.79)1012/L高于对照组,甲组RBC(3.55±0.63)1012/L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云南傣族人群中β-地中海贫血β珠蛋白基因(hemoglobin beta gene,HBB)变异分布特点.并建立检测相应常见变异位点的快速筛查方法.方法 获取209例云南傣族儿童β-地中海贫血阳性样本,用DNA序列测定的方法对包含有β珠蛋白基因(HBB)在内的1755bp DNA片段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建立检测3个常见变异位点的碱基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并对引物及扩增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209例样本中共发现9个变异位点,按频率由高到低分别是CD2 T>C(50.72%)、CD26 G>A(35.41%)、CD17 A>T(12.92%)、ⅣS-Ⅱ-17 C>G(12.44%)、ⅣS-Ⅱ-16 G>C(11.96%)、ⅣS-Ⅰ-30 A>G(9.57%)、CD6G>A(9.09%)、CD41-42(-TCTT)(7.18%)、CD5 T>A(1.92%),有153人被检测出基因变异位点,占总人数的73.21%.引入错配碱基的ARMS引物,在65℃的退火温度能对CD2、CD26和CD17 3个常见变异位点进行特异筛查.结论 云南傣族β-地中海贫血人群中HBB基因的变异位点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ARMS检测云南傣族β-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是一种准确有效并简便经济的方法.Abstract: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ation in hemoglobin beta gene ( hemoglobin beta gene, HBB )of β-thalassemia in Dai minority group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o establish a rapid and economical method for screening β-thalassemia mutation via optimizing ARMS technique.Methods DNA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variation in 1755 bp DNA fragment containing whole length of hemoglob beta gene ( 1606 bp) from 209 cases of Dai children with β-thalassemia. The primer design and PCR conditions of ARMS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 have been optimized for detecting three frequent variations. Results Among 209 samples, there are 9 variations were detected:CD2 T> C (50.72%),CD26 G >A (35.41%),CD17 A >T(12.92%),IVS-Ⅱ-17 C > G (12.44%), IVS-Ⅱ-16 G>C(11.96%), ⅣS-Ⅰ-30 A>G(9.57%) , CD6 G >A(9.09%) ,CD41-42 (-TCTT) (7. 18%) and CD5 T>A(1.92%). Three mutations (CD21, CD35 and CD43) were first reported in China. There are 167, out of 209 participants (79.90%), carrying HBB gene variation. Three common mutations (CD2, CD26 and CD17 ) can be efficiently detected by combining condition of both ARMS mismatch primers and 65 ℃ of PCR annealling temperature. Conclusion The distribution of HBB gene variation in the Dai minority group in Yunnan province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groups in China. ARMS is an effective, convenient and economical technique for rapid detection of gene mutations of β-thalassemia.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ation in hemoglobin beta gene ( hemoglobin beta gene, HBB )of β-thalassemia in Dai minority group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o establish a rapid and economical method for screening β-thalassemia mutation via optimizing ARMS technique.Methods DNA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variation in 1755 bp DNA fragment containing whole length of hemoglob beta gene ( 1606 bp) from 209 cases of Dai children with β-thalassemia. The primer design and PCR conditions of ARMS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 have been optimized for detecting three frequent variations. Results Among 209 samples, there are 9 variations were detected:CD2 T> C (50.72%),CD26 G >A (35.41%),CD17 A >T(12.92%),IVS-Ⅱ-17 C > G (12.44%), IVS-Ⅱ-16 G>C(11.96%), ⅣS-Ⅰ-30 A>G(9.57%) , CD6 G >A(9.09%) ,CD41-42 (-TCTT) (7. 18%) and CD5 T>A(1.92%). Three mutations (CD21, CD35 and CD43) were first reported in China. There are 167, out of 209 participants (79.90%), carrying HBB gene variation. Three common mutations (CD2, CD26 and CD17 ) can be efficiently detected by combining condition of both ARMS mismatch primers and 65 ℃ of PCR annealling temperature. Conclusion The distribution of HBB gene variation in the Dai minority group in Yunnan province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groups in China. ARMS is an effective, convenient and economical technique for rapid detection of gene mutations of β-thalassemia. 相似文献
11.
珠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和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珠蛋白基因是基因组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基因,而珠蛋白基因突变所致的地中海贫血综合征则是最典型的单基因遗传病。由于珠蛋白基因表达的遗传调控的复杂性,致使对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应用某些药物和羟基脲等来调变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形状控制被认为是对β地中海贫血进行基因治疗的另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既往研究表明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的单基因遗传病,但是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该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学和表型的异质性,提示β-地中海贫血的病因除HBB基因外还涉及其他基因.新近研究提出β-地中海贫血修饰基因的概念,β-地中海贫血修饰基因能影响珠蛋白的表达、合成及稳定性,从而影响了α与非α珠蛋白肽链的平衡.修饰基因及其基因多态性与β-地中海贫血临床表型密切相关,因此β-地中海贫血修饰基因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β-地中海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潜在治疗靶点,为临床用药、基因治疗和个体化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人β类珠蛋白基因的表达存在从胎儿(γ)到成人(β)珠蛋白基因的表达转换(或称开关).β-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贫血症是两种最为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单基因遗传病,通过诱导胎儿期血红蛋白(HbF,α2γ2)在成人期表达对该病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一些活化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和辅助因子已经被鉴定,一... 相似文献
14.
一个少见的β地中海贫血突变家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鉴定中国人中 1个少见的 β地中海贫血 (β-地贫 )家系成员的基因转录突变 (- 90C→ T)。 方法 表型分析采用常规的红细胞指数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技术 ;反向点杂交技术用于检测中国人 18种已知类型的β-地贫突变 ;β珠蛋白基因全长 DNA测序技术用于确定样品的基因突变及其基因型 ;RT- PCR半定量法分析该突变对 β-珠蛋白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结果 家系分析发现 :先证者、先证者之兄和其母亲为有典型 β-地贫特征的个体 ,反向点杂交筛查未发现已知的 β-地贫突变 ,DNA直接测序分析发现该家系的这 3个成员均携带有 1种中国人中未见报道的 β地贫等位基因—— β-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近侧 CACCC盒中 - 90位的 C→ T转录突变。RT- PCR分析显示该突变引起β-珠蛋白基因转录水平下降 (突变 :2 .2 33± 0 .0 1vs正常 :3.779± 1.19;95 % CI:3.0 6 0 ,4 .4 99) ,与其他类型的β-地贫杂合子β-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当 (2 .110± 0 .5 3,95 % CI:1.732 ,2 .4 88)。 结论 - 90位的 C→ T转录突变是中国人中未见报道的稀少类型的 β-地贫转录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一种缺失型δβ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探索进行β地贫复合该缺失型突变高风险胎儿的快速产前诊断方法。方法:以表型和基因分型进行家系分析。表型分析采用红细胞指标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用跨越断裂点的三引物聚合酶链反应直接分析法检测δβ地贫缺失突变;用反向点杂交技术筛查β地贫基因突变;并对一例该型地贫高风险胎儿进行了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先证者(重症地贫)为一种缺失型δβ地贫与β地贫双重杂合子,其δβ地贫基因遗传自母方,在该家系3代9名成员中共检测到4例携带了这一基因,其表型和基因型结果相互吻合;β地贫基因(密码子41-42-CTTT移码突变)遗传自父方。对该家系的重症地贫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结果显示,胎儿的基因型完全正常。结论:在国内首次报告由缺失型δβ地贫基因与β地贫移码突变双重杂合导致的重平地贫高风险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采用的技术简便、快速,可用作同类事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因治疗是根治β地中海贫血研究的重点方向。位点控制区 (L CR)的发现以及新型基因转移系统不断开发研制 ,给导入正常β珠蛋白基因以实现基因治疗的设想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也产生了新课题 ;与此同时 ,分别从DNA和 RNA水平对受损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修正治疗的研究也在开展当中。随着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不断深入 ,同时开发出安全高效的新型病毒载体 ,有可能最终实现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7.
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基因突变及Gγ珠蛋白基因-158位点SNP与Hb F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 β地中海贫血 (简称 β地贫 )杂合子基因突变类型和 G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 - 15 8位点 (Gγ- 15 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胎儿血红蛋白 (fetal hemoglobin,Hb F)水平的关系。方法 抗碱 -比色法测定 Hb F水平 ;PCR-寡核苷酸斑点杂交法检测β地贫基因型 ;限制性内切酶 Xmn 消化经 PCR扩增的Gγ基因启动子 DNA片段 ,分析Gγ- 15 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6 3例受检的轻型β地贫中 15例 Hb F≥ 2 % (2 .0 6 %~ 10 .4 4 % )。共检出 6种β地贫基因突变 ,分别是 :CD4 1/42 (- TTCT)、CD17(A→T)、nt- 2 8(A→ G)、CD71/72 ( A)、IVS- II- 6 5 4 (C→ T)、IVS- I- 1(G→ T)。 CD4 1/42、CD17、CD71/72、IVS- II-6 5 4的杂合子在 15例 Hb F升高组和 4 8例 Hb F正常组各自所占比例相同。 6 3例个体中有 10例为Gγ-15 8(C→T)突变的杂合子 ,总检出率为 15 .9% ;其中 15例高 Hb F个体中检出 8例 (检出率 5 3.33% ) ,HbF正常的 4 8例检出 2例 (检出率 4 .17% ) ,两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β地贫基因突变CD4 1/42、CD17、CD71/72、IVS- II- 6 5 4与 β地贫杂合子的 Hb F水平无关 ;而 Gγ- 15 8(C→ T)突变与广西地区 β地贫杂合子 Hb F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现行PCR-RDB法对中间型β-地贫基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5个中间型β-地贫家系进行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和β-地贫基因的PCR-RDB法检测,并用长链PCR法检测家系1和家系2中的先证者及母亲的β-地贫基因的缺失突变。结果 5例先证者HbF含量均增高,其中2例为轻度贫血,3例为中度贫血;4例先证者PCR-RDB法结果为杂合子与其表现的临床症状不符,1例先证者PCR-RDB结果为纯合子与父母基因检测结果不符;先证者1及其母亲长链PCR法显示阴性,先证者2及其母亲长链PCR法均为东南亚(SEA)缺失型HPFH。结论若在产前诊断时仅用PCR-RDB法检测β-地贫基因,会造成缺失型β-地贫基因漏诊,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β-珠蛋白基因簇是研究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良好模型,其基因表达具有红系组织特异性和不同发育阶段特异性。这些特异性的产生依赖于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和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的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