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 ,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为主要证候;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且不同的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证候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其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为主要证候;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且不同的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证候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其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2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为主。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分类证候症状的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症状与肝脾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病因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客观填写临床观察表,将调查结果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为主要证候;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中医的“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按中医证候分类可分为多种证型,其发病与中医的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候分布特点及辨证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在传统辨证分类的基础上,以"寒、热、虚、实"为纲对其进行二次辨证,将收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基于"寒、热、虚、实"辨证的基础上,功能性消化不良主流证候可分为虚寒证-脾胃虚弱(寒)证、实热证-脾胃湿热证、虚实夹杂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结论: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辨证模式运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简单明了,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222例证候病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病机。方法:采用国内外公认标准,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数据库,用SPSS8.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证候分布与脾虚最为密切,占59%;其次为肝郁,占4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诱发因素与脾虚等密切相关,病位在肝、脾、胃,病机多为虚实夹杂,病机关键是脾虚。  相似文献   

7.
杨蓓  叶枫 《北京中医药》2008,27(1):12-14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特点与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填写统一的病例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症状以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呃逆、胃脘疼痛出现频率最高;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湿热型35.4%,肝胃不和型33.8%,脾胃虚弱型14.6%,饮食停滞型9.2%,寒热错杂型6.9%;不同诱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中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症状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蒙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用"五味甘露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证。结果:用"五味甘露丸"治疗5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证,总有效率为97%。结论:蒙医功能性消化不良证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类同,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通过蒙药"五味甘露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证的临床观察,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心虚证候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100例患者焦虑抑郁水平、脾胃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水平与心虚证候的相关性。结果肝脾不和型FD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普遍存在心虚证候表现,其中以心阴虚和心阳虚证候频数较多(分别为47%和24%);心虚证与脾胃症状评分、HAMA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广泛存在"心"虚证候,提示临床辨治应兼治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文献的学习,归纳总结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常用方剂及高频使用药对。方法:检索1995—2015年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文献共4 055篇,经总结文献中涉及辨证分型的共593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的8种证候类型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饮食积滞证及脾胃虚寒证,并提取其辨证使用的方剂及常用药对等信息,建立Microsoft Excel 2003数据库,录入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采用Crosstabs方法进行频数分析,对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脾胃虚弱证中香砂六君子汤居多;肝郁脾虚证常见逍遥散;肝郁气滞证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脾虚气滞证以香砂六君子汤见长;寒热错杂证中半夏泻心汤居多;饮食积滞证中保和丸为主;脾胃虚寒证附子理中汤多见。文献中高频使用的药对组合是茯苓-白术,柴胡-白芍,党参-茯苓,茯苓-枳壳等17对。结论: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有其独特的优势,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其基本特点,故多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在证型基础上选择主方主药并进行配伍,从而扩大治疗范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还可防止主药太过,佐治其潜在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益胃方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健脾益胃方内服治疗,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进行评分,评定2组中医证候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  相似文献   

12.
范萌 《中医研究》2007,20(11):F0003-F0004
本文阐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病因病机、证候研究、治疗方药等,分析了脑肠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证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现有的临床评价疗效标准进行了总结及分析。目前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所采用的疗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基于临床症状的疗效评价、基于中医证候的疗效评价、基于辅助检查结果的疗效评价以及基于量表的疗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规范及体现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标准。认为建立以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反映中医特色的患者结局报告指标量表为主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结合多种反应病理生理机制的检测方法,联合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评价,可进一步完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蓓  叶枫 《北京中医》2008,27(1):12-14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特点与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填写统一的病例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症状以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呃逆、胃脘疼痛出现频率最高;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湿热型35.4%,肝胃不和型33.8%,脾胃虚弱型14.6%,饮食停滞型9.2%,寒热错杂型6.9%;不同诱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中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症状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北京地区韩国人和中国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因素和中医证候的不同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按照临床研究表格对100例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韩国病人和中国病人在性别、发病因素、中医证候和饮食习惯的相关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韩国病人和中国病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与性别、职业、情绪、工作压力、饮食习惯有关;饮食习惯与中医证候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皆有玄府,而玄府更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基本通道。上中下三焦、脏腑内外、经络气血皆依靠玄府进行基本物质交换。玄府通则百病除,玄府闭则百病生。在脾胃病治疗上,玄府同样对中焦运化起着重要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即为玄府郁闭的典型表现。陈苏宁教授应用玄府理论,采取开玄府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关键为气机不畅,升降失和,治疗上依据中医证候辨证用药,同时考虑到玄府郁闭的基本病机,在辨证基础上配合中药宣剂开通玄府,以畅达中焦,开郁解闭。为中医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金氏隔药饼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金氏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氏隔药饼灸是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声生  陈贞 《环球中医药》2009,2(4):245-248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目前,西医对其尚无特殊治疗,疗效不能令人满意。而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本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显示出其优势。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的规范病名、关键病机环节、证候分型模式、辨证治疗的思路、疗效评价要点以及疗效机制研究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郑亮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多伴有肝郁证,中焦气机斡旋失调为其常见病机,治疗上注重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复气机升降,根据患者证型的不同,分别采用健运脾胃、疏肝理气、泄肝和胃、和肝醒脾、解郁安神的方法。该文分享郑亮教授治疗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四磨汤对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激素水平与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四磨汤口服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胃动素含量及餐后瘦素均高于对照组,CR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后,可显著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增强胃动力,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