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γ-氨基丁酸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视皮层神经元γ氨基丁酸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出生后14、21和28d正常、双眼形觉剥夺和去除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然后在人工脑脊液中同时加入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50μmol/L和氰基7硝基喹啉2,3二酮20μmol/L,分离出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成分电流,分析其电学特性。结果随着周龄增加,正常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下降时间和峰值显著变长和增大(P<005);而双眼形觉剥夺组内无明显变化(P>005);去除剥夺后1周,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下降时间和峰值增大(与双眼形觉剥夺组生后4周比较,P<005)。各组内,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随着视觉发育,正常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增强,双眼形觉剥夺抑制这一变化,恢复视觉输入后可以逆转。(中华眼科杂志,2005,413740)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索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对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正常大鼠视皮层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acid,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生后3~8周正常大鼠视皮层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结果在大鼠视皮层II-IV层,95例神经元形成全细胞记录,其中记录到AMPA受体电流43例;生后3~8周,视皮层神经元的输入阻抗、静息膜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3~8周,AMPA受体电流的潜伏期、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及半波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3~6周AMPA受体电流的幅值随发育逐渐增加,6~8周幅值变化不显著。结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高峰到成年阶段,大鼠视皮层神经元被动膜学特性无明显变化;AM-PA受体电流幅值随发育逐渐增加,关键期终止时达顶峰;突触后AMPA受体的功能变化可能参与了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探索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对正常大鼠视皮层内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的发育变化进行了研究.方法 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标记生后3-8周的正常大鼠视皮层内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结果 (1)GluR2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大部分出现在视皮层Ⅱ-Ⅲ层和Ⅴ-Ⅵ层内,并且GluR2主要在锥体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表面表达,Ⅳ层内少量非锥体神经元表面有微弱的GluR2标记;(2)视皮层Ⅱ-Ⅲ层和Ⅴ-Ⅵ层内,GluR2阳性神经元数量随发育逐渐增加,生后5周时达顶峰,随后保持稳定的水平;(3)视皮质Ⅱ-Ⅲ层和Ⅴ-Ⅵ层内,GluR2免疫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随发育逐渐增加,生后6周时达顶峰,随后保持稳定的水平.结论 可塑性关键期高峰到终止阶段,大鼠视皮层II-III层和V-VI层内GluR2表达逐渐增加,关键期终止时达顶峰;包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可能通过稳定突触结构参与视觉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  相似文献   

4.
余涛  阴正勤  翁传煌 《眼科研究》2009,27(4):261-264
目的探讨双眼形觉剥夺(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皮层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和电流分离技术,分别记录9周龄正常大鼠和7周龄大鼠双眼FD后14d的视皮层神经元膜学特性、突触后电流(PSCs)与NMDA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结果双眼FD不改变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膜学特性和PSCs电学指标。双眼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EPSCs、NMDA—EPSCs的峰值以及NMDA—EPSCs在总EPSCs中所占比例,NMDA—EPSCs的复极化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双眼FD不影响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神经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 弱视的形成与视皮层中谷氨酸受体关系密切,研究已证实弱视大鼠视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表达下降,但弱视形成后,mGluR1在视皮层突触传递效能中的作用如何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mGluR1在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V1区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中的作用. 方法 将16只14日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形觉剥夺组,每组8只.形觉剥夺组大鼠于出生后14d缝合左眼上下睑建立单眼形觉剥夺弱视模型,模型建立后饲养31d处死2个组大鼠,制备大鼠400 μm厚视皮层切片并在人工脑脊液中孵育.将视皮质切片分为3,5-二羟苯甘氨酸(DHPG)组、LY367385 +DHPG组、2-甲基-6-(苯乙炔)吡啶盐酸盐(MPEP) +DHPG组及LY367385 +MPEP+DHPG组,分别在人工脑脊液中添加相应药物,应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法进行电生理学实验,记录视皮层V1区神经元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结果 将药物处理前fEPSP斜率值设定为100%,DHPG处理后,正常对照组和形觉剥夺组视皮层神经元fEPSP斜率值分别增至(136.4±17.3)%和(120.7±12.8)%,2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0,P<0.05).LY367385和MPEP处理后,正常对照组fEPSP斜率值分别为(114.9±9.3)%和(112.6±15.3)%,形觉剥夺组分别为(107.3±6.0)%和(110.1±4.1)%,均明显低于相应单纯DHPG处理的fEPSP斜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t=2.641、2.915,均P<0.05;形觉剥夺组:t=2.410、2.372,均P<0.05).LY367385联合MPEP处理后,正常对照组fEPSP斜率值为(104.5±2.2)%,形觉剥夺组为(102.8±14.9)%,均明显低于相应单纯DHPG处理的fEPSP斜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0、2.306,均P<0.05).结论 mGluR1在单眼弱视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传递中发挥的作用较正常大鼠减弱,mGluR1和mGluR5共同参与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的传递,2个亚型受体的作用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借助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右眼形觉剥夺模型大鼠视皮层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学功能分析。方法:将18只14日龄SD幼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单眼形觉剥夺组,每组9只。其中单眼形觉剥夺组幼鼠采用右眼眼睑缝合方法制作单眼形觉剥夺模型,连续14 d。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4 d记录各组大鼠...  相似文献   

7.
Chen X  Chen J  Tian CH  Lin JY  Wang YC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1):978-983
目的 研究CPG15 mRNA和蛋白在发育期正常和单眼形觉剥夺(MD)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视觉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研究.80只健康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和MD组,根据发育的不同时限,正常组观察时间点分别为生后7、14、21、28、45 d,MD组分别为生后21、28和45 d,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MD组大鼠于出生后14 d行右侧眼睑缝合制作单眼形觉剥夺模型.所有大鼠在同等环境下饲养.采用SYBRgreen Ⅰ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PG15mRNA和CPG15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的IOD值在发育期正常和MD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变化.正常组和MD组间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的两组数据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后7、14、21、28、45 d时,正常组大鼠视皮层中CPG15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52±0.011、0.234±0.052、0.527±0.047、0.846±0.067、0.445±0.220,MD组大鼠则在生后21、28、45 d时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12±0.015、0.501±0.019、0.381±0.03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7.52,36.93;P<0.01).两组大鼠视皮层中CPG15 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的IOD值组间比较也均有统计学意义(F=26.001,12.207,76.914,58.397;P<0.01).CPG15 mRNA和蛋白表达的IOD值均在视觉发育关键期的中期P28和MD28达高峰.MD组与正常组大鼠视皮层中CPG15mRNA和CPG15 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的IOD值在生后21、28、4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组其表达量均明显减少.结论 发育期正常和MD大鼠视皮层中CPG15 mRNA和CPG15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的IOD值随视觉发育呈阶段性变化,其表达与视觉经验和年龄因素相关,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呈高水平表达,单眼形觉剥夺明显影响视皮层中CPG1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推测CPG15参与视皮层神经元的发育和成熟,它可能是参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变化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在脉冲时间依赖的刺激诱导模式下单眼形觉剥夺对小鼠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初级视皮层V1B区长时程增强(timing long-term potentiation,tLTP)的影响及其对应诱导时间窗的变化.方法 选择健康C57BL/6小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眼形觉剥夺组,每组14只,单眼形觉剥夺组右眼褥式缝合3d.七氟烷麻醉后,断头、取脑,置于含体积分数95%O2和5% CO2饱和的0~4℃脑片制备液中冷却1~2 min,切取后部2/5脑组织,行400 μm冠状连续切片,在脉冲时间依赖的条件刺激诱导模式下采用红外可视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组(含剥夺侧皮层、非剥夺侧皮层)视皮层V1B区脑片Ⅱ/Ⅲ层锥体神经元NMDA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EPSP).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脑片初级视皮层V1B区Ⅱ/Ⅲ层锥体神经元予间隔Δt=10 ms的突触前后联合刺激后EPSP反应增加,可成功诱导tLTP,但当Δt=100 ms则未能诱导tLTP[Δt=+10 ms:EPSP斜率(124.1±3.9)%;Δt=+100 ms:EPSP斜率(100.4±3.3)%;P<0.001).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剥夺侧初级视皮层分别给予Δt=10 ms、100 ms的脉冲时间依赖的条件刺激均可诱导出tLTP[Δt=+10 ms:EPSP斜率(130.8±1.7)%;Δt=+100ms:EPSP斜率(114.7±0.3)%;P<0.001).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非剥夺侧视皮层分别给予Δt=10 ms、50 ms的脉冲时间依赖的条件刺激均可诱导出tLTP[Δt=+10 ms:EPSP斜率(129.6±1.5)%;Δt=+50 ms:EPSP斜率(120.5±0.9)%],而当Δt=100 ms时,未能成功诱导tLTP[Δt=+100 ms:EPSP斜率(101.1±0.6)%].结论 单眼形觉剥夺3d可以改变小鼠初级视皮层V1B区兴奋性通路的脉冲时间依赖的突触可塑性.剥夺侧较非剥夺侧及正常视皮层tLTP诱导时间窗增宽,有助于从突触可塑性角度解释弱视内在神经突触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功能和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出生后13 d SPF级Long Evans大鼠28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弱视模型组,每组14只,以右眼作为实验眼。建立大鼠多维度弱视模型,采用视觉诱发电位验证弱视模型的建立,HE染色观察大鼠视皮层形态结构,视觉悬崖实验检测大鼠立体视功能,计算每只大鼠的辨别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皮层中PKCζ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大鼠右眼(剥夺眼)的P2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2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两组大鼠视觉悬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集中在右侧(非悬崖侧),而弱视模型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紊乱,探索区域大多分布在左侧 (悬崖侧)。弱视模型组大鼠辨别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丰富,结构完整,未出现明显神经元变性和坏死;弱视模型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构不完整,出现不同程度的胞体固缩。弱视模型组大鼠左侧视皮层PKCζ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可造成大鼠视皮层结构的改变和视功能严重损害,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0.
曾亚薇  何湘珍  王智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69-2071
目的:检测凋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在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大脑视皮层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形觉剥夺弱视大鼠模型,对10只正常大鼠和10只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大脑视皮层17区进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以及图像分析系统对Caspase-3免疫阳性神经元进行定位观察并定量研究其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和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17区各层次均可见Caspase-3免疫阳性神经元存在,而以Ⅱ!Ⅳ层较多。与正常大鼠相比,Caspase-3在单眼剥夺性弱视大鼠组视皮层17区Ⅱ!Ⅳ层的表达比正常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pase-3在单眼剥夺弱视大鼠大脑视皮层17区表达升高,可能参与弱视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单眼视觉剥夺,c-jun、c-fos基因在视觉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性。方法 应用FVEP检测弱视,RT-PCR检测视皮质神经元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视觉剥夺组猫对侧视皮质神经元c-fos mRNA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侧视皮质与对照组比较左异无显著性(P〉0.05)在早期即有降低,到成年时稳定在低水平;c-jun基因表达在剥夺组早期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12.
孙晓楠  陶军  张劲松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1939-1942
目的:检测敏感期内单眼形觉剥夺大鼠应用左旋多巴后视皮质中NNMDAR1的表达情况并与对照组对比,探讨左旋多巴改善视功能的作用部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选取60只2周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15只,另外45只行单侧眼睑缝合制作单眼形觉剥夺动物模型,制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单眼形觉剥夺组( MD组),生理盐水组(NS组),左旋多巴组(LD组),每组各15只。各组大鼠均在正常日光照射条件下饲养至45日龄。处死MD组及正常组大鼠,分别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记,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这两组大鼠视皮质中NMDAR1的表达情况。 LD组和NS组在46日龄时分别给予左旋多巴(40 mg/kg )和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8d,分别用前述方法检测视皮质中NMDAR1的表达。结果:MD组大鼠视皮质中NMDAR1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LD组大鼠视皮质中NMDAR1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高于NS组。
  结论:NMDAR1与视觉发育的可塑性有关,左旋多巴能够逆转因形觉剥夺引起的NMDAR1表达下降。这一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改善视功能的作用有关,其作用部位可能在于视皮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N-甲基-D-天冬氨酸 (N-me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基NR2B (NMDA-NR2B)阻断剂艾芬地尔对单眼形觉剥夺小鼠初级视皮层内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基关键期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为弱视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选取出生后3~4周健康C57BL/6J小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组、联合组,每组5只。单眼形觉剥夺组和联合组小鼠右眼褥式缝合6 d,建立单眼形觉剥夺模型,联合组于第1、3、5天腹腔注射艾芬地尔,给药量为10 mg·kg-1。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皮层NR2A mRNA和NR2B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皮层NR2A蛋白和NR2B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R2B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右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R2B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组、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22、0.75±0.08和0.58±0.44、0.50±0.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B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79±0.84,低于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4.83±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2B受体阻断剂艾芬地尔能显著降低NR2B亚基的表达,并阻断单眼形觉剥夺对NR2B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但对NR2A基因及蛋白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觉形成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初级视皮质17区中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的表达规律及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为临床上揭示弱视的病理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对照同期动物实验。方法是建立大鼠单眼形觉剥夺弱视模型,经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证实造模成功后,与正常对照组大鼠一起灌注、固定、取材、做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观察,摄像显微镜分层照相,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弱视眼对侧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与正常对照组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和弱视眼同侧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相比,mGluR1阳性着色神经元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层之间3组分别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电镜结果显示:弱视眼对侧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可见部分神经元胞质轻度水肿,线粒体嵴和膜融合或消失,排列紊乱,粗面内质网脱颗粒显像明显,核膜皱缩。正常对照组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和弱视眼同侧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神经元胞核正常,核膜完整,线粒体嵴规则,高尔基体发达,粗面内质网发达。结论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mGluR,的表达与正常相比减少。弱视眼对侧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部分神经元发生形态改变,可能与视觉神经冲动传入减少致神经元萎缩所致。形觉剥夺致神经冲动传入减少,视皮质17区Ⅳ层mGluR,表达减少,突触可塑性变化,致神经元发生萎缩可能是弱视发病机制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08,44:67—7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丰富环境干预对单眼剥夺成年弱视小鼠视皮质中IGF-1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对成年弱视小鼠初级视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正常新生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单眼剥夺+标准环境组(MD+SE),单眼剥夺+丰富环境组(MD+EE),单眼剥夺+氟西汀组(MD+FLX)。在小鼠21日龄时构建单眼剥夺模型,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后,每组选取18只小鼠按照预先分组放置在标准环境或丰富环境中饲养4wk,单眼剥夺+氟西汀组小鼠饮水中加入氟西汀。通过前爪触地反射实验检测小鼠视敏度,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客观视功能;小鼠处死后取材,使用电镜检测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间隙宽度、突触活性区长度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皮层中IGF-1、IGF-1R及IGFBP5蛋白表达。结果:(1)视敏度检测结果:MD+SE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明显低于Nor组(P<0.001);MD+EE组及MD+FLX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明显高于MD+SE组(均P<0.001);与MD+FLX组比较,MD+EE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无差异(P=0.816)。(2)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Nor组比较,MD+S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均P<0.01);丰富环境饲养后,MD+EE组较MD+S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均P<0.01);与MD+FLX组比较,MD+E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无差异(P>0.05)。(3)电镜检测视皮层神经细胞突触超微结构:与N or组比较,M D+SE组小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细胞突触间隙增宽(P <0.01),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P <0.01),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P <0.01);丰富环境饲养后,MD+EE组小鼠较MD+SE组突触间隙变窄(P=0.0035),突触活性区长度延长(P<0.01),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增加(P<0.01),MD+EE组突触超微结构各项指标较MD+FLX组比较无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视皮层中IGF-1、IGF-1R及IGFBP5蛋白表达:MD+SE组小鼠IGF-1及IGF-1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or组(均P<0.01);MD+EE组小鼠IGF-1及IGF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MD+SE组(均P<0.01),然而仍显著低于Nor组(均P<0.01)。各组间小鼠IGFBP5蛋白表达异常无差异(P>0.05)。结论:丰富环境能重新激活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小鼠视皮质可塑性,改善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GF-1及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弱视大鼠视皮层突触密度超微形态结构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及突触素(SYN)在视皮层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弱视大鼠视皮层突触密度及功能的关系,为弱视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分子水平理论依据。

方法:选用正常新生Long Evan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弱视模型组,每组16只,两组大鼠均在相同环境下饲养。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弱视模型组在出生后第13d采用单眼缝合的方法建立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经典模型。两组大鼠均于出生后51d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检测。检测结束后立即取材,用透射电镜及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观察并统计两组大鼠初级视皮层V1M区第Ⅳ~Ⅵ层大锥体细胞周围神经纤维网络的突触密度变化。利用漂染法对视皮层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对SYN阳性神经元进行定位观察和定量统计分析。

结果:F-VEP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剥夺眼的P2潜伏期较正常眼明显延长,P2波振幅较正常眼明显降低(P<0.05);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双侧视皮层的突触密度显著降低(P<0.05),其中弱视眼对侧视皮层下降更加明显(P<0.05);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视皮层脑切片形态完整,镜下组织结构清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SYN阳性神经元表达强度值明显降低(P<0.01)。

结论:视觉发育关键期存在着突触结构可塑性,单眼形觉剥夺可以造成大鼠初级视皮层突触密度的降低,SYN表达水平下降,视皮层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觉发育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正常和剥夺弱视大鼠模型视皮层表达变化规律。方法:SD大鼠眼睑缝合行视觉剥夺,取大脑视皮层行尼氏染色进行形态学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技术染色和计算机图形分析BDNF在P14,P21,P45,P120,MD鼠同侧视皮层17区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MD弱视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目略减少,细胞突起数目未见明显减少,但神经元体积不一致,神经元体积变小、细胞核着色加深。BDNF在正常视皮层表达变化同视觉发育期一致,P14~P21表达渐强,P21表达高峰,P45表达降低,P120呈低表达,P14与P21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14与P45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45与P120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DNF在MD弱视组视皮层呈持续低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BDNF在视皮层的表达变化同视觉发育期相一致,其参与视觉发育关键期突触塑形,为弱视形成的分子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模型经反转缝合及丰富环境治疗前后视皮质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的表达规律,及SYP对视皮质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36只14d龄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其中NCI组、NCII组为正常对照组;MDI组、MDII组、反转缝合(reversesuture,RS)组和RS+丰富环境(enrichedenvironment,EE)组分别行右眼眼睑缝合,RS组、RS+EE组于28d龄打开剥夺眼,同时缝合对侧眼睑行遮盖治疗,RS组放于标准环境中饲养、RS+EE组放于EE中饲养;NCI组、MDI组于28d龄,NCII组、MDII组、RS组、RS+EE组于42d龄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同时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分析各组大鼠视皮质SYP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示形觉剥夺眼P100波的波形稳定性差、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HE染色示各组大鼠视皮质神经元均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可见RS组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较MDII组高,RS+EE组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较MDII组、RS组高,MDI组大鼠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较NCI组低,MDII组、RS组大鼠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均较NCII组及RS+EE组低,定量分析显示以上各组SYP免疫标记的平均光密度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NCII组和RS+EE组两组间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P影响视皮质神经元可塑性,且参与了视觉发育视皮质可塑性的变化过程,是弱视发病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关键期内RS+EE治疗对弱视视皮质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