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轺(yǎo)始见于《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仲景自注云“连翘根是”(宋本《伤寒论》262条,而金·成注本作‘连翘根也”)。《备急千金方·伤寒》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中用连翘。后世伤寒注家及医家亦多有认为连轺即连翘者。考诸成书略早于《伤寒论》的《神农本草经》,其下品载有连翘,中品载有翘根。二者性味、功效、采(?)时令、炮制均不相同,说明连翘、翘根并非一物。李时珍《本草纲目·草  相似文献   

2.
赵淑敏 《国医论坛》2004,19(6):48-49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是《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一 ,对本条注解 ,各家见解不一。《素问直解·卷八》注 :“火 ,旧本讹心 ,今改。诸痛痒疮 ,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 《类经·疾病类·一》注 :“热甚则疮痛 ,热微则疮痒。心属火 ,其化热 ,故疮疡皆属于心也。”《素问吴注·卷二十二》曰 :“热甚则痛 ,热微则痒 ,疮则热灼之所致也。故火燔肌肉 ,近则痛 ,远则痒 ,灼于火则烂而疮也。心为火 ,故属焉。”笔者认为 ,根据《内经》其他篇章对痛、痒、疮病机的论述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当理解为 :多种疮疡及其与之相关的痛、痒 ,大都因血脉壅塞…  相似文献   

3.
阿是穴命名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是穴 ,出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灸例》 :“吴、蜀多行灸法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 ,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 ,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成 (成 ,《普济方》作“或”)痛处 ,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1 ] 至于阿是穴名之涵义 ,诸家多以为“痛处为是” ,此说值得探讨。考最早将“阿”释为“痛甚”者 ,为日人小阪元佑 ,他在《经穴纂要》中引《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 :“今人痛甚则称阿云云”。[2 ] 然《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内 ,“阿”字并无疼痛之义。查《汉书·东方朔传》 :“上令倡监榜舍人 ,…  相似文献   

4.
仲景书中“烦”多作郁闷解,如心烦、胸烦、虚烦、微烦、小烦等皆是。如烦躁连用,则可解为胸中郁闷而躁扰不宁。《中国医学大辞典》“烦躁”条云:“心中不安宁也,蕴于内者为烦,形于外者曰躁”。可以这样说,“烦”大部分是自觉症状,而“躁”则是他觉症状。《说文·页部》:“烦,热头痛也”。此项本义早已消失。《书·说命》:“礼烦则乱”。烦,不简也。不简,有“多”义和“甚”义,后又延伸成“剧”。烦,有时与“繁”通用。如  相似文献   

5.
1.痱风是否属中风范畴中医学院5版教材《内科学·中风》(以下简称《中风》)云:“《内经》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考《内经》中有“痱”之称,唐·孙思邈《千金方》称为“风痱”。《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从以上描述来看,痱的主要表现是四肢瘫痪、身体无疼痛、智乱不甚、语言障碍,而并非半身  相似文献   

6.
试论寒邪与胸痹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之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对于胸痹的主证及处方用药都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但对于胸痹的临床表现,则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病》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相似文献   

7.
“痛”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若以痛为病,则为痛证。“通”是治疗痛的一种有效方法,痛之与通,息息相关。兹就其相互关系及治痛常用之通法浅谈于下。一、不通则痛痛有虚实,有关痛的病因病理,中医学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历代医籍记述甚详。《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不通,故卒然而痛。”再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曰:“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生于痰……”,《医学正传·胃脘痛》曰:“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  相似文献   

8.
仲景之“头风摩散方”,见于《金匮·中风历节病篇》。药由“大附子一枚、盐等分”组成。其法是“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笔者据《素问·风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  相似文献   

9.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安,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对于本病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中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有:“上气不足”,《灵枢·海论》篇有:“髓海不足”,《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  相似文献   

10.
白兔藿藿指豆的幼苗。《说文解字注》草部云:“藿,未之少也。”段玉裁注云:“李善引《说文》作豆之叶也。”又《诗·小雅·白驹篇》:“食我场藿”。《毛传》曰:“藿,犹苗也。”藿指豆叶:《广雅疏证》卷十上释草云:“豆角(?)之荚,其叶谓之藿。”《诗·小雅·采菽》:“采菽采菽”。郑玄笺云:“菽,大豆也。采叶以为藿。”《唐本草》赤小豆条引《别录》云:“赤小豆,叶名藿。”藿也指豆:《诗·小雅·小宛篇》:“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云:“菽,藿也。”又《诗·豳  相似文献   

11.
<正> 妊娠的脉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内经》便有“少阴脉动甚”(《素问·平人气象论》)和“阴虚阳搏”(《素问·阴阳别论》)之说,《金匮要略》则认为“妇人得平脉,阴脉少弱”(《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脉经》则云“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四言举要》“尺脉滑利,妊娠可喜”。这些脉象的叙述,“动甚”、“滑利”是有余之脉;“少弱”、“虚”为不足之征。一为有余,一为不足,都是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滑利”之脉,亦即是我  相似文献   

12.
<正> 接(通捷(jié)。速;敏捷。《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杨倞注:“接读为捷”。〔例〕《太素·知官能》:“接疾辞者,可使传论而语馀人”。(《灵枢·官能》作“捷”。)兑通锐(ruì)。锐利;尖锐。《荀子·议兵》:“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则溃。《史记·天官书》:“下大,上兑”。〔例〕《难经·十五难》:“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  相似文献   

13.
小大前后     
《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十六而精化小通;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十四而精化小通。”何谓“小通”?清代黄生《义府·小通》解释说:“凡言后窍为大,前窍为小。小通,谓其精通于前,可以为人道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小”就是外生殖道。《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语,显而易见,“小大”指二便。也有反向运用的。《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炙下·妇人病第八》:“血不通,刺会阴入二寸,留七呼,炙三壮。在大便前、小便后。”所指分明为会阴穴之部分,则“大便”指后窍,“小便”指前窍。《素问·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  相似文献   

14.
<正> “气立”一词,在《黄帝内经》所见有三。一是《素问 ·生气通天论》“……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二是《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三为《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对三篇中“气立”含义,古今医家见解不一。在《生气通天论》中,王冰释为“真气独立如常”;马莳云“营卫如常”;张志聪引《本经》根于外者命曰气立为释。在《六微旨大论》,王冰曰“假气  相似文献   

15.
吴海君  陈长勇 《陕西中医》2002,23(11):1004-1005
近年来 ,笔者根据“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立论 ,借鉴张志礼教授的经验 ,采用中医八纲、卫气营血、脏腑气血辨证的理论 ,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满意效果。在治疗本病的临床实践中 ,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血热是主要根源。《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指出 :“营分受热 ,则血液受劫 ,心神不安 ,夜甚无寐 ,成斑点隐隐。”《薛氏医案·保婴撮要·肌肉不生》曰 :“若肌肉不生而色赤者 ,血热也。”又《景岳全书·血证论治》说 :“血主阴精 ,不宜动也 ,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 ,火盛则迫血妄行。”这些描述都…  相似文献   

16.
《神农本革经》将远志列为上品,别名小草。远志以根入药.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等功效。  相似文献   

17.
王琳  于晨阳  蔡州 《中医研究》2003,16(6):57-58
墨旱莲Herbaecliptae(菊科植物鳢肠EcliptaprostrataL .的干燥地上部分 )。本品正名原称“金陵草” ,始见于《千金·月令》。如《本草图经》引《千金·月令》曰 :“益髭发 ,变白为黑。金陵草煎方 :金陵草一秤 ,六月以后收采 ,拣择无泥土者 ,不用洗 ,须青嫩 ,不杂黄叶 ,乃堪烂捣研 ,新布绞取汁 ,又以纱绢滤 ,令滓尽 ,内通油器钵盛之 ,日中煎。”[1]唐宋的本草学著作如《新修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则是在本品原植物“鳢肠”条下介绍本品 ,同时还载有本品的异名“莲子草”、“旱莲子”。如《新修本草》卷九 :“鳢肠 ,味甘、酸…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共有八个“溲”字。历代诠家将“溲”字大多解作小便,原有所据。《庄子·则阳》:“内热溲膏。”晋·郭象注引司马氏云:“溲膏,谓虚劳人尿上生肥白沫也。”《国策》:“赵襄子杀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淮南子·道应训》:“破其首以为饮器。”高诱注:“饮,溺器。”《史记·刺客列传》亦作“饮器”。晋灼注曰:“饮器,虎子也。”孙诒让《周礼正义》:“虎子,盛溺器,汉时俗语。”《韩非子·喻老》:“饮器作(?)(溲)器。”《吕览》则作(?)(溲)杯”。《素问·痿论》:“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王冰注:“溲,谓溺也。”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因其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尤以四肢远端小关节病变为重,甚则关节僵硬畸形。功能障碍或丧失,骨及骨骼肌萎缩,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如《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症因脉治·痹证论》:“痹者、闭也;经络闭塞、  相似文献   

20.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难经·十四难》日:“损其肝者缓其中”。仲景明确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以刘草窗用痛泻要方治脾虚肝实痛泻交作;朱丹溪以六君子佐栀、芩、麦冬治脾虚水肿。可见土木同治法古已有之。但诸家或法备而欠详,或详脾而略胃。然脏腑有别,阴阳迥异,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天士受前人启迪,考临床脉症而有“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之论。创立“醒胃必先制肝”、“制木必先安土”以及“苦辛补胃”、“酸苦泄肝”诸法。因其诸法散见于《木乘土》、《呕吐》、《胃脘痛》、《噎膈反胃》以及《泄泻》诸篇。兹不揣浅陋,将其归纳如下八法。一、疏肝醒胃法:肝喜条达。情志不遂,肝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