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 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 度、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亚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无症状性 腔隙性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96例患者(37.4%)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入院时血压 较高、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单发梗死灶、无小的皮层梗死灶、 无分水岭梗死和流域性梗死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高血压、 较高的舒张压、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患病率较高。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有较重的脑白质疏松,并且所患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10—2014-10収治的9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00例进行对照,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危险因素比较发现,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所占的比例最高,考虑动脉粥样硬化仍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原因。2组经TOAST病因学分型后发现,病因主要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分别为42.7%和47.0%),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分别为27.1%和33.0%),老年组心源性栓塞型高于青年组(分别为16.0%和6.2%),而青年组的其他病因型及不明原因型高于老年组(分别为17.7%、6.3%和2.0%、2.0%)。结论对于缺血性青年卒中患者,需完善各项检查,以便于寻找病因,排除危险因素,为患者提供病因学及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2-2013-12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4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MB组45例,非CMB组为87例,对比分析2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腔隙性梗死数目、脑白质改变、服用抗血栓药物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均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显示,CMB组较非CMB组各项认知功能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脑白质改变、服用抗血栓药物及腔隙性梗死数目可能为CMBs的危险因素,防治上述因素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和认知功能障碍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并分析南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危险因素。方法现将2013年03月~2013年12月在南京脑科医院门诊就诊的有过脑梗死(CI)病史或期间有CI发病的患者886例(CI组)和头颅MRI显示仅有腔隙性脑梗死(LI)病灶但无卒中发作史的患者1247例(LI组)进行资料采集,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史、心肌梗死史、外周动脉疾病、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同时收集南京汤山社区和南湖社区缺血性脑卒中中低危人群9739例(LR组)的相关数据,对三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I组和LI组高血压、糖尿病比率显著高于LR组(均P0.01)。CI组颅内外动脉狭窄比率显著高于LI组(P0.01)。进一步将脑梗死的六个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CI组与LI组ESRS风险分级比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南京地区高血压、糖尿病是CI的常见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监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青年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40例,年龄18~45岁,均行头颅MRI、MRA、颈部血管彩超、血脂等检查,根据头颅血管磁共振检查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组。对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青年腔梗患者中22例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组),18例无狭窄(无狭窄组),经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组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形成较无颅内动脉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饮酒、高血压、尿酸、空腹血糖、高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狭窄组中15例为单发血管狭窄,7例为多发狭窄,单发与多发血管狭窄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前循环狭窄13例,单纯后循环狭窄7例,单纯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间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腔梗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且颅内动脉狭窄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形成均显著高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青年腔梗单发与多发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颅内动脉狭窄多发生于前循环,且单纯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组之间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及其危险因素与脑白质变性(LA)的关系。方法对213例伴L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LA程度进行分级(LA1、LA2、LA3),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短暂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动脉血栓形成和心源性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的关系。结果213例伴L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LA2和LA3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LA1患者(均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A3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均P<0.05);与LA程度明显相关的因素为年龄(OR 0.69,95%CI:0.49~0.97)和腔隙性脑梗死(OR 0.01,95%CI:0.00~0.33)(均P<0.05)。结论与LA相关的危险因素是高龄和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的机制为穿支动脉硬化和血压调节障碍影响脑白质血流供应,引起白质局部坏死、腔隙形成或弥漫性LA。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微出血后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1—2012-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MRI鉴定分为CMB组和非CMBD组(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考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之间的认知功能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考察CMB分级与认知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MB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白质疏松改变程度、腔隙性梗死灶数和高脂血症(P0.05);与对照组比较,CMB组注意力、抽象思维降低、执行能力和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4,P0.05;t=2.348,P0.05;t=6.864,P0.01;t=13.985,P0.01);CMB分级与注意力、抽象思维、执行能力、总分呈负相关(r=-0.348,P0.01;r=-0.344,P0.01;r=-0.896,P0.01;r=-0.889,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白质疏松改变程度、腔隙性梗死灶数和高脂血症,患者注意力、抽象思维降低,执行能力等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10—2016-10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4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5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临床资料,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缺血性脑卒中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史、CT分型、颈部血管狭窄程度、OCSP分型、斑块性质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T分型、斑块性质、OCSP分型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CT分型、斑块性质、OCSP分型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33例中老年缺血性卒中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青年卒中组病因及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偏头痛,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大动脉炎.两组比较,青年组高脂血症、偏头痛、动脉夹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年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与中老年组不完全相同,积极治疗高血脂症、偏头痛及动脉夹层,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照组150例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3.8%(28/64),小动脉闭塞型15.6%(10/64),心源性脑栓塞型3.1%(2/64),其他原因型25.0%(16/64),原因不明型12.5%(8/64)。中老年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4.0%(66/150)、小动脉闭塞型30.0%(45/150)、心源性脑栓塞型8.0%(12/150)、其他原因型4.0%(6/150)、原因不明型14.0%(21/150)。TOAST分型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青年组其他原因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小动脉闭塞型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5)。两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酗酒史等危险因素差异不明显(P>0.05);青年组在脑动脉夹层、烟雾病等方面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中老年组在糖尿病史、脑卒中史、男性比率方面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不同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既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更要关注相对少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伴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 - PLA2)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78例脑梗死患者,依其影像学表现将其分为脑梗死合并LA组(83例)和脑梗死不合并LA组(9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Lp-PLA2含量以及临床、辅助检查指标.结果 (1)脑梗死患者共178例,LA的发病率46.6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LA例组和无LA组年龄、Lp-PLA2、高血压病史及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3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Lp-PLA2、年龄和腔隙性脑梗死.(3)性别、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及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在LA组和无L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高脂血症患者的LDL、甘油三脂、胆固醇水平及两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狭窄分为单纯前循环病变、单纯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均有病变后,两组间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Lp-PLA2、腔隙性脑梗死是LA独立的危险因素.颅内外大血管狭窄与LA无确切的相关性.高血压是LA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是LA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伴发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伴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综合内科收治的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2型糖尿病未伴发腔隙性脑梗死组(1 19例),B组: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组(67例),C组: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组(24例).收集各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各项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B组、C组患有高血压病史比例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重度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A组、B组,而B组患者重度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阻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G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rc)、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白蛋白(M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史、重度颈动脉狭窄率、TG 、HbArc 、CRP 、MA 、CIMT为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腩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史、重度颈动脉狭窄率、TC、HDL-C、TG、LDL-C、HbArc、CRP、MA,CIMT为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各有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分对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瓣膜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类型,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01—2013-12我院收治的房颤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7例患者具备完整的病历资料。根据房颤类型分为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分别纳入瓣膜组和非瓣膜组,观察2组患者脑卒中类型和相关发病因素,筛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瓣膜组以大脑动脉主干梗死型最常见,发生率75.9%;分水岭梗死、腔隙性梗死、其他梗死较少见。非瓣膜组以分水岭梗死较常见,发生率48.1%,主干梗死发生率约24.1%,腔隙性梗死及其他类型梗死较少见。瓣膜组主干梗死发生率高于非瓣膜组,而分水岭梗死发生率低于瓣膜组(P0.05)。瓣膜性房颤患者频速型房颤发生率约79.3%,且93.1%患者INR为2~3,均显著高于非瓣膜性房颤组;非瓣膜性房颤组高血压(71.3%)、糖尿病(30.6%)、颈动脉斑块(52.8%)、高脂血症(47.2%)发生率均高于瓣膜性房颤组(P0.05)。结论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引起脑梗死的临床分型、发病机制不同,应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节区腔隙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的比例与部位分布。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小时内拟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并行脑磁共振(MRI)检查为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51例,依脑梗死的面积大小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组(12例)和非腔隙梗死组(3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DSA结果显示:腔隙梗死组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9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2例(占16.7%),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1例(占8.3%)。非腔隙梗死组39例DSA检查均异常,共检出病变血管41支,血管病变部位为大脑中动脉M1段(53.6%)>颈内动脉颅内段(26.8%)>颈内动脉颅外段(17%)>大脑前动脉(2.4%)。非腔隙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脑梗死组(p<0.05)。危险因素比较:腔隙和非腔隙脑梗死患者中患高血压比例均高于其它危险因素(91.7%,74.4%),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其它危险因素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DSA检查仅少数存在血管狭窄,多数无明确血管损害,梗死原因主要由小动脉病变引起;而非腔隙梗死患者绝大多数DSA有明确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M1段是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卒中相关性头痛(stroke-associated headache,SH)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首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71例,分析录入信息中的人口学因素、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H危险因素.结果 51例患者合并SH,发生率为13.7%;性别、年龄、糖尿病、偏头痛病史、前后循环分布以及中脑位置的梗死在SH组与无SH组对比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女性、偏头痛病史、后循环以及中脑位置的梗死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不但对临床诊疗提供帮助,而且对探讨SH的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方法检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结合病史、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提示的病变部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为38.93%(160/4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24.09%(99/4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者年龄大、吸烟比例高,与无狭窄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13);而颅内动脉狭窄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狭窄者(P=0.005)。411例中皮质梗死49例、皮质下梗死108例、腔隙性梗死7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者以皮质梗死为主(P=0.001),并且动脉内-中膜层厚度明显增加(P=0.020);而颅内动脉狭窄者以腔隙性梗死更多见(P=0.016)。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的年龄、性别、血糖及血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所确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部位相关,提示发病的原因可能不同。糖尿病与吸烟是引起颅内、外动脉病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动脉夹层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2013-12—2015-12确诊为脑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脑动脉夹层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治疗预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动脉夹层组与非脑动脉夹层组间性别无显著差异(P=0.896);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中夹层组与非脑动脉夹层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P=0.003,P=0.007);2组间的起病诱因(动态静态),伴随头、面或颈部的疼痛,多处脑血管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4,P=0.000);2组入院时与出院3个月后NIHSS评分比较均有下降(P=0.000,P=0.000),2组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传统高危因素少、起病时有剧烈运动/外伤史、伴有头面或颈部的疼痛症状、脑血管病变较少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要高度怀疑脑动脉夹层引起.脑动脉夹层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部分病人可予抗血小板治疗,且预后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CISS分型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1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0例,记录分析病情,进行临床CISS分型及高危因素研究。结果 280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血栓型136例(48.57%),心源性栓塞42例(15%),穿支动脉梗死59例(21.07%),其他病因型9例(3.21%),隐源性梗死型34例(12.14%)。危险因素按出现比例排序为: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脏病、饮酒、颈动脉狭窄、肥胖。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CISS分型不同,对应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引起脑梗死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6例,根据入院后病情演变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PCI)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PCI)。观察项目包括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及饮酒史,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入院时高血压、入院后血压降低、发热、血脂、血糖、红细胞压积、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进行分析。结果 PCI组的糖尿病史、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入院后24小时内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及侧脑室旁梗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病史、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空腹血糖增高、劲内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及侧脑室旁梗死是引起脑梗死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治疗及有效预防青年脑卒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55例青年脑卒中行头颅CT、MRI、DSA及实验室检查,结合病史及复习有关资料。结果本组55例患者中高血压史19例(34.55%,其中嗜铬细胞瘤2例),风心病史3例(5.45%),卵圆孔未闭3例(5.45%),糖尿病史6例(10.91%)。饮酒史22例(40.00%),吸烟史19例(34.55%),其中吸烟饮酒均嗜好12例(21.82%)。有感染史2例(3.64%),家族中有脑卒中病史3例(5.45%),血清总胆固醇(TC)升高18例(32.73%),甘油三酯(TG)增高23例(41.8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12例(21.82%)。血糖升高6例(10.9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例(5.45%)。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是多重危险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因素包括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脏病、卒中家族史及不良生活方式等。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较多,只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就能降低青年脑卒中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