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对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全麻与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60例颅骨钻孔引流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瑞芬太尼),B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维持:2组均静脉推注咪达唑仑,分别采用靶控瑞芬太尼和间断静脉推注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诱导时间、手术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 2组诱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监测数据个体化地调整瑞芬太尼的靶浓度,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颅骨钻孔引流术,术中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迅速苏醒,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在唤醒开颅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需行脑功能区手术病人随机等分为监测组与非监测组,监测组病人监测Narcotrend分级(NT)及指数(NI),非监测组不进行Narcotrend监测。麻醉方法均选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监测组至NI≤46、非监测组当病人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术中监测组维持NI≤46,非监测组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丙泊酚浓度维持麻醉。处理硬脑膜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开始减量,病人呼唤睁眼后,拔出喉罩。记录置入喉罩时和唤醒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置入喉罩前1min、即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监测组NI及减浅麻醉至呼唤睁眼时间,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监测组诱导所需丙泊酚浓度小于非监测组,P〈0.05。监测组唤醒时间(10.3±3.0)min明显短于非监测组(14.6±3.0)min,P〈0.01。置入喉罩前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波动不明显,NI与丙泊酚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唤醒开颅时,在Narcotrend指导下,可以显著降低丙泊酚所需靶浓度,增加唤醒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置入喉罩静脉全麻与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手腕部神经损伤修复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诱导:A组瑞芬太尼2.5μg/ml 丙泊酚3.0μg/ml,B组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mg/kg,诱导后均置入喉罩。术中维持:A、B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3μg/ml),分别采用复合靶控瑞芬太尼和间断静注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各组麻醉前(T0)、诱导后(T1)、置入喉罩后(T2)、拔除喉罩(T3)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记录手术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2组诱导时间(A>B)、术毕睁眼时间(A>B)、定向力恢复时间(A>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诱导后心率明显低于A组;A组T1、T2、T3时收缩压明显低于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置入喉罩静脉全麻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手腕部神经损伤修复术,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苏醒迅速,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我院自 1999年~ 2 0 0 0年 12月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17例三叉神经痛病人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 11例 ,女 6例。年龄 4 5~ 74岁 ,平均年龄为5 4 .1岁。病程 2~ 2 0年 ,平均 6.9年。左侧痛 7例 ,右  相似文献   

5.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自1998年1月~2002年4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MVD)三又神经痛病人2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45~72岁,平均56.2岁。病程3~20年,平均7.2年。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医用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使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54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医用胶的患者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病例中应用医用胶的效果确切可靠,未见毒副作用。结论医用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安全且固定牢固,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3例,术中发现小脑上动脉压迫22例,小脑下前动脉压迫5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例,静脉压迫5例;三叉神经根受动脉压迫扭曲或有明显压迹者24例,神经与动脉接触但无扭曲、压迹4例。28例动脉压迫者术后疼痛均消失,但2例三叉神经根仅与动脉接触而无明显压迹和扭曲者术后疼痛复发;5例静脉压迫者仅3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提出神经根受压的部位在本病的发病中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神经根受压的程度。静脉压迫和动脉仅与三叉神经根接触而无压迹、扭曲者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远不如三叉神经根明显受压者显著,应同时行感觉根切断术,以提高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我们选取3例病人,他们都曾经接受过3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血压均没有被很好地控制。术前经头DSA、MRI检查,提示左侧延髓腹外侧区有血管压迫,均进行了Ⅸ和Ⅹ颅神经入脑区的MVD,并且对术前术后的血压及激素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平均随访9个月,3例病人术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下降。结论 有这样一组原发性高血压,他们的高血压与延髓腹外侧的血管压迫有关,而且可能通过延髓MVD被治疗。  相似文献   

9.
责任动脉悬吊法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责任动脉悬吊法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病例的手术中应用责任动脉悬吊法,包括面肌痉挛18例,三叉神经痛5例,舌咽神经痛7例。结果术后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3%(28/30),平均随访12.3个月,治愈率93%(28/30),无复发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1例,面瘫和听力下降各1例,随访期间均自愈;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1例,一过性声嘶1例,化脓性脑膜炎和无菌性脑膜炎各1例,出院时治愈。结论 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责任动脉悬吊法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神经外科肿瘤手术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清醒的优缺点。方法 40例择期行开脑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I组采用芬太尼负荷量静注后间断静注给药方式,II组采用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诱导及维持给药方式,2组患者术中全部采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根据血压、心率、体动及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麻醉用量。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min(T1)、切皮(T2)、开颅骨(T3)、拔管后(T4)的SBP、DBP、HR,记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10min、20min、30min的OAA/S(警觉/镇静评分)值。结果术中2组患者的BIS值均明显降低,维持40~60范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MAP、HR较平稳,出现明显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比较,Ⅱ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降低(P<0.05),拔管后即刻OAAS评分升高,拔管后烦躁及恶心呕吐数减少(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把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期短,术后麻醉并发症少,能够取代芬太尼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认识的逐渐深入,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成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1]。现收集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5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MVD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30例,女24例,年龄35~78岁,平均63.6岁;病程1年~20年,平均5.7年;症状位于左侧34例,右侧20例。其中第Ⅱ、Ⅲ支疼痛32例,第Ⅱ支疼痛11例,第Ⅲ支疼痛6例,第Ⅰ、Ⅱ支疼痛3例,第Ⅰ、Ⅱ、Ⅲ支疼痛2例。所有患者曾…  相似文献   

12.
颅神经疾病主要包括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原发性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GN)、致残性位置性眩晕(disabling positional vertigo, DPV)、单侧致残性耳鸣等,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病情严重时甚至丧失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杂血管压迫类型所致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取悬吊法进行充分减压的手术技巧及经验.方法 24例术中责任血管为椎动脉联合分支血管,血管粗大,弹性过大;非椎动脉的多支血管压迫,压迫点过多以及有短小穿支血管;动脉袢过长,压迫路径长的病例,单纯利用垫棉不能充分减压,改用垫棉束带围套责任血管后用生物胶将围套粘在硬膜上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结果 术中发现18例椎动脉联合分支血管压迫(椎动脉合并小脑前下动脉1 1例;椎动脉合并小脑后下动脉3例;椎动脉合并小脑前下动脉、后下动脉4例);4例非椎动脉多血管压迫(小脑前下动脉及后下动脉);2例动脉袢过长,压迫路径长(小脑前下动脉及内听动脉),采取悬吊法均彻底减压.随访2年,全部病例抽搐完全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复杂血管压迫类型难以充分减压的情况下,悬吊法可以实现充分减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电生理监测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意义,并对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83例面肌痉挛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术中采用英国oxford-instrumen公司生产的神经电生理监测仪进行术中面神经监测。所有手术均采用经枕下入路,显微镜下解除粘连及责任血管对面神经压迫。术后对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面神经功能完全保留率90.36%,6个月后功能保留率为100%。结论术中电生理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有助于面神经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监测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lnpression,MVD)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241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面神经MVD术中AMR的实时监测,并在术后1周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术中AMR变化与手术预后之问的关系.结果 所有241例患者均在术中记录到典型AMR波形,术后第1周217例(90.0%)患者症状完全缓解.AMR消失组175例,其中165例(94.3%)症状缓解;AMR未消失组66例,52例(78 8%)症状缓解.统计学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P<0.05).结论 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AMR) to th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a branch of facial nerve is a specific electrophysiological feature of primary hemifacial spasm ( HFS) .Althoug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raoperative AMR findings and postoperative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HF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efore, the AMR monitoring has not been employed widely during the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surgery.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AMR monitoring during MV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MR changes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Method This study included 241 cases of MVD.Intraoperative AMR monitoring was performed for each subject.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whether the AMR wave disappeared or not following de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Results The AMR disappeared after MVD in 175 patients.Among these 175 patients, 165(94.3% ) patients were relieved from HFS 1 week after HFS.Out of the 66 patients in whom the AMR persisted after MVD, 52(78.8%) patients were relieved.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raoperative AMR abolition and HFS relief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5 ) .Conclusions Intraoperative AMR monitoring is an effective assistant for a successful MVD for the patient with HFS.It may be helpful in predicting outcomes in short term and identifying offending vessels,so it should be monitored routinely during MV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本院收治12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改良手术组患者给予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常规手术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比较2组患者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采用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且能够减少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面肌痉挛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51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 本组均能见到面神经出脑干处有动脉血管压迫,其中AICA26例(51.0%),PICA16例(31.3%),VA4例(7.8%),复合型5例(9.8%).43例(84.4%)术后症状完全缓解,8例术后减轻(15.6%).其中4例(7.8%)3周内停止抽搐,3例(5.8%)3月后抽搐停止,1例(2%)一直未完全缓解.随访1年以上,复发1例(2.0%).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是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充分减压和防止副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前庭蜗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庭蜗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耳鸣、眩晕的疗效.方法 10例耳鸣患者,5例眩晕患者,2例耳鸣伴眩晕的患者,均合并三叉神经痛(TN)或者面肌痉挛(HFS),以上患者均在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TN、HFS的同时行前庭蜗神经MVD治疗伴随的耳鸣或眩晕.3例单纯耳鸣患者以及1例单纯眩晕患者均接受乙状窦后入路单纯前庭蜗神经MVD,治疗耳鸣或眩晕.结果 术中均发现有动脉性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术后即刻疗效:15例耳鸣患者中治愈7例,好转5例,无效3例;8例眩晕患者中治愈4例,好转2例,无效2例.平均随访8个月,随访疗效:15例耳鸣患者中治愈8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0%;8例眩晕患者中治愈4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5%.1例单纯耳鸣患者术后出现患侧听力丧失,随访期间未恢复.结论 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是顽固性耳鸣、致残性眩晕的病因之一;MVD针对有选择的耳鸣、眩晕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神经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2014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行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神经切断手术。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a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与传统手术比较,临床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可有效控制疾病复发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多根颅神经疾患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目地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同一病人并存多根颅神经疾患病例的疗效。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同一病人并存多根颅神经疾患病例。包括同侧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12例,同侧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3例,同侧舌咽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2例,双侧三叉神经痛3例,双侧面肌痉挛2例,双侧舌咽神经痛1例。结果术后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7.83%(45/46),平均随访30.57个月,治愈率97.83%(45/46),仅1例次三叉神经痛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同一病人并存多根颅神经疾患病例安全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