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采用直接缝合术和补片术的临床效果和术后颈动脉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状况。方法2011-01—2013-12分别采用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采用直接缝合术(直接缝合组,50例患者)和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补片术(补片组,50例患者)治疗的100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所致老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补片术,对照组行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直接缝合术,比较2组术后7d内老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的并发症状况和术后颈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术后7d内直接缝合组发生脑部并发症20例(40%),发生局部并发症6例(12%),补片组发生脑部并发症的患者2例(4%),发生局部并发症4例(8%);直接缝合组脑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补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缝合组和补片组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直接缝合组发生再狭窄10例,补片组为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后补片治疗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硬化狭窄所导致的老年偏身感觉障碍的治疗效果优于动脉内膜切除后直接缝合术,值得在外科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01―2019-04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研究组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及狭窄率,随访1 a后的脑部、心血管、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高于对照组,而颈动脉狭窄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2组随访1 a过程中的脑部、心血管、颅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6、12个月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增加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内径,减少颈动脉狭窄率,降低病死率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30d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CEA组为12.50%,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21.86%,CAS组为2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y随访,远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9.38%,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与CEA具有同样明确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样本数为28103例。支架组术后3 m脑卒中、死亡事件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略高于内膜剥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术后1 y脑卒中、死亡事件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高于内膜剥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在术后短期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异;但内膜剥脱术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显著优于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 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比较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CEA及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1年内出现再狭窄及再发卒中的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72例,其中456例行CEA,116例行CAS。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等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CEA组和CAS组手术相关死亡(0.2%vs 0)、术后30 d内缺血性卒中(1.1%vs 1.7%)、急性心肌梗死(0.7%vs 1.7%)、局部血肿(0.4%vs 0.8%)、植入物感染(0.4%vs 0)、颅外神经损伤(1.1%vs 0)、过度灌注发生率(5.7%vs 3.4%)均无显著差异。CAS组术后持续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CEA组(12.9%vs 1.1%,P0.01)。1年随访结果显示,CAS组出现治疗侧颈动脉再狭窄(﹥50%)显著高于CEA组(6.9%vs 2.6%,P=0.026),但两组术后重度狭窄(﹥70%)(2.5%vs 1.1%)及同侧卒中发生率(0.9%vs 0.4%)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EA和CAS都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安全有效的措施,但CAS组术后持续低血压及治疗侧颈动脉1年再狭窄发生率高于CEA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麻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单侧颈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92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局麻组39例和全麻组53例。记录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收缩压标准差及血压变异系数、术后5 d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卒中发生率以及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5 d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麻组平均手术时间延长(P0.05)。全麻组收缩压标准差[(11.77±1.74)mm Hg]小于局麻组[(17.35±3.39)mm Hg](P0.001),全麻组收缩压变异系数[(10.71±1.05)%]小于局麻组[(12.68±2.35)%](P0.001)。局麻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5例,全麻组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两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全麻可降低重度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在于全麻可以更好的控制术中血压。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可高达1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使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年卒中发病率降低到4.5%,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对预防卒中与CEA同样有效。CAS具有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和适应证广的特点,而且不损伤脑神经,然而对于术中是否使用脑保护装置尚有争议。我们将我院进行的17例滤器保护下的CAS报道如下,探讨术中注意事项及其利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疗效与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颈动脉狭窄并行CEA的病例资料,术前病人均行头颈CTA、颈部血管超声,采用全身麻醉,术中非补片外翻式剥脱,并行TCD脑血流量与栓子监测。结果 术后复查头颈CTA、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脑血流灌注成像,52例颈动脉狭窄均解除、血流通畅,手术总时长(125±13) min。术中转流15例(28.8%),用时(28±6) min。术后发生声音嘶哑6例(11.5%),脑过度灌注1例(1.9%),耳后感觉麻痹3例(5.8%),皮下血肿2例(3.9%),脑梗死2例(3.8%,其中死亡1例)。随访3~6个月,再狭窄1例(1.9%)。结论 CEA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前全面检查评估,术者精细操作,术中运用TCD检测,能够有效减少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CEA组,97例),颈动脉支架组(CAS组,98例).CEA组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S组采用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治疗.分别评价两组术中、术后7d、30 d和9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死亡)及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中、术后7d、术后30 d及90d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MRI、NIHSS评分.结果 CAS组术后7d内死亡1例,卒中2例,发生率3.1%.CEA组术后7d死亡1例,2例卒中,发生率为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7 d CEA组术后并发脑神经损伤较CAS组高(P<0.05),卒中/死亡、急性颈动脉闭塞、高灌注综合征、局部血肿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与CEA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均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0 d、90 d两组头颅CT/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及CEA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具有相似的近期效果,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行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后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会诊及患者同意后,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其中CEA组40例行内膜切除术,CAS组40例行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近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治疗后评分(4.1±1.7,3.9±1.8)均较治疗前(6.5±2.4,6.3±3.1)明显降低(P0.05);随访6个月,CEA组颈动脉再狭窄率5.0%,与CAS组的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无差异。支架置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较快,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多由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层组织变性、钙化,管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它的治疗方法目前有内科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介入支架治疗。近些年因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2],CAS(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发展迅速,被更多的患者接受。但支架置入过程中及术后血压、心率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并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进行比较. 方法 自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共对5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支架组),同期63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内科药物治疗(药物组).分别在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狭窄血管相关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结果 支架组1例由于路径较差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9例术中、术后出现颈动脉窦反射,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4例术中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及时有效处理后均未造成严重后果.随访中,支架组1例手术失败者3个月时卒中复发,余患者12个月内无卒中及TIA事件发作,1年后1例复发;药物组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后分别有11例、9例、7例及12例卒中或TIA事件发作.支架组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1年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可行,与内科药物治疗相比较能更好地预防卒中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和介入器材的改良,经皮颈动脉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CAAS)止在成为继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EA)之后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又一种有效方法。目前这两种方法均能达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目的,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一般来说,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损伤较小,尢须全身麻醉,可避免部分颈动脉内膜剥离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黑血技术(black 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B-MRI)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omputed angiography,MSCTA)对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两者与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剥脱下斑块的病理对照及对颈动脉斑块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例行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者,其中15例均行BB-MRI及CTA检查,3例仅行CTA检查,2例仅行BB-MRI检查。其中18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2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MSCTA、BB-MR与从CEA中剥脱斑块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MSCTA及BB-MRI对软斑块的诊断率分别为75%、92%。两者对软斑块的检出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性(P>0.05)。18例从CEA中剥脱下斑块的病理组织与CTA及BB-MRI检查结果相一致。结论 BB-MRI及MSCTA能够对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学类型做出相关定性的分析,检查结果与CEA标本的组织学密切相关。根据斑块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能够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后低血压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高龄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右上肢活动不利6个月,加重伴不能言语8 h入院。颈部和头部CT血管造影示双侧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患者在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出现严重低血压达4周,经扩充血容量和升压等综合治疗后血压恢复,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患者低血压的原因主要是球囊扩张支架对颈动脉窦的持续过度压迫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血管减压反应。颈动脉窦附近的狭窄不能选择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而应该采用适当大小的自膨胀支架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技巧,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共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右侧狭窄26例、左侧15例、双侧12例;中度狭窄(30%~69%)35例、重度狭窄(70%~99%)16例、完全闭塞2例。结果其中50例单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管腔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支架取出术。术后颈部CTA及灌注成像提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脑组织灌注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24个月,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术侧颈部皮肤麻木、1例声音嘶哑、3例仍有轻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脑卒中病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娴熟的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劲动脉支架植入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16例病人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颈动脉血管造影,术中植入自膨式支架,术后行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随访,结果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6个,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劲动脉超声检查示靶血管开通且无明显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安全有效地解除颈动脉狭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