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人,目前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的搏动冲击性血管压迫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日益发展,针对此病因采取的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国际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症状变化规律。方法 2006年11月~2007年7月104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下的显微血管减压术,随访术后疗效,分析术后症状的演变规律。结果术后随访3.2~4年,14例失访。在资料完整的90例患者中,随访期内82例治愈,2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无效,2例复发。在治愈的82例患者中:57例术后即刻治愈;25例出现延迟治愈,症状消失时间为术后3天~1.5年。有78例(95.1%)在术后半年内症状消失。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整体呈进行性改善的趋势,症状消失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半年内。  相似文献   

3.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46例面肌痉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HFS)的注意事项及方法。方法经过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检查后,对有血管压迫者的46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诊比较疗效,分析手术操作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结果46例病例中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5例,1w内消失10例,1个月内消失6例,半年内消失1例,观察半年4例症状减轻,无复发病例。术后3例发热,2例脑脊液漏,9例有迟发性面瘫,1例听力丧失,2例轻微共济失调。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方式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20年回顾(附4260例报告)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最佳操作技巧,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20年间作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260例面肌痉挛患者,将其分为早期手术组(A组)和近期手术组(B组)。A组1532例,B组2728例。结果术中所见面神经REZ压迫原因:A组:动脉压迫1452例,肿瘤压迫11例,未发现压迫67例;B组:动脉压迫2673例,肿瘤压迫24例,未发现压迫21例。A组治愈率80.41%,总有效率92.89%,复发率4.50%;B组治愈率90.21%,总有效率97.00%,复发率1.86%。主要永久并发症发生率:A组,听力丧失或严重减退5.68%,共济失调0.33%,面瘫0.26%;B组,听力丧失或严重减退2.79%,共济失调0.07%。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责任血管的判定以及垫片的放置位置是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复发的关键。手术例数的增多和操作经验的积累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86例面肌痉挛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效果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并于术后半年进行电话随访和来院复查,分析其长期的疗效。结果 286例患者起病时均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无痛性抽搐,随病程延长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本组术中均能见到有动脉或静脉血管异常而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处。术后随访6月至1年,230例症状完全缓解,52例明显减轻,4例手术无效。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责任动脉悬吊技术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6月—2017年12月,采用改良的悬吊技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经6个月随访,其中17例患者(94. 4%)治愈,1例患者(5. 6%)部分缓解,总有效率达100%。3例患者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面瘫,经对症治疗后均在随访期间治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改良的悬吊技术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可逆、损伤小的特点,是对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椎动脉压迫类型及显微血管减压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71例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并根据椎动脉在后组颅神经处有无可移动空间,将患者分为有空间组(n=54)和无空间组(n=17)。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差异,并根据这两种分型制定不同的减压策略。结果患者随访6~18个月,有空间组的即刻治愈率为88.9%(48/54),无空间组为64.7%(1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空间组延迟治愈率为5.6%(3/54)明显小于无空间组17.6%(3/17),延迟恢复时间无空间组(3.7±4.3月)明显大于有空间组(1.7±3.9月),但这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空间组总体治愈率为94.4%(51/54),无空间组为82.4%(1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空间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7%(9/54),无空间组为41.2%(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动脉在后组颅神经处无移位空间的面肌痉挛患者,往往存在后颅窝更加狭小的现象,如果手术减压方式处理得当,其整体疗效和有空间的患者相当,但延迟治愈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迟发性面瘫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随访我院同一个术者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行MVD治疗的415例面肌痉挛患者中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者,研究面瘫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415例患者中20例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发病率4.8%.面瘫发生时间为术后5~14 d(平均10.7 d),持续时间为14~150 d(平均49.7 d);不论是否经过治疗,所有出现迟发性面瘫的患者均能够临床治愈.结论 MVD术后迟发性面瘫并不少见,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疱疹病毒感染有关,具有临床自愈性,预后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术后延迟治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VD治疗的415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延迟治愈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出现延迟治愈106例(25.5%),症状持续7 d~8个月后完全消失。延迟治愈的发生与病人性别、年龄、术中血管压迫情况无关(均P0.05);与病史长短、术前症状严重程度、动脉硬化及异常面肌反应(AMR)有关(均P0.05)。术前病史长短对延迟治愈持续时间影响最大,且二者呈一定正相关性(r=0.77,P0.01)。结论延迟治愈为MVD治疗HFS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发生原因尚不明确,术后病人应持续随访1年以上再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0.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已广泛开展,但临床上仍有较多问题需要探讨。诊断时要重视病史与查体,并注意与Meige综合征的鉴别;打开小脑桥脑裂上、下支有助于克服经典手术的缺陷,实现真正的全程减压;建议同时用涤纶片和涤纶毡行"个体化围套式减压";修复颅骨缺损可试用人工颅骨而不用钛网。只有从临床诊治的各个方面都注重细节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减少乃至杜绝死亡。  相似文献   

11.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显微血管减压(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faeial spasm)的有效方法.MVD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患侧迟发性面瘫(deIayed facial palsy,DFP),表现为患侧非手术即刻出现的周围性面瘫.迟发性面瘫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可能病因、治疗和预后都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30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面神经根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的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传统的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31例和采用改良的面神经根全程减压术治疗的患者71例,比较2组病例症状,术后缓解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而神经根全程减压组症状术后缓解率为96%,其中即刻缓解率为90%,面神经根部分减压组术后缓解率为84%,其中即刻缓解率为71%.随访1a,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改良的面神经根全程减压术治疗半面肌痉挛术后症状缓解率高,优于传统的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TOF-MRA多模式成像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价值。方法 49例面肌痉挛病人用1.5T磁共振机行3D-TOF序列轴位扫描,实验组为神经外科手术医师在影像工作站分别用多平面重建、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透明化彩色容积再现等成像模式及合适的成像参数,进行多层面多角度观察,诊断神经血管压迫点及责任血管。对照组为在PACS工作站的诊断结果。以手术所见为金标准,计算2组诊断符合率。结果 49例均在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及明确压迫点,实验组压迫点诊断符合率83.7%,对照组5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责任血管诊断符合率81.6%,对照组6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医师在影像工作站行3D-TOF-MRA多模式成像,对面肌痉挛病人神经血管压迫点和责任血管的诊断符合率优于在PACS工作站诊断。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1997年6月至2007年9月,采用显微外科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224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减少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40例面肌痉挛病人在MVD中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的实时提示,找出影响听力的因素并加以解除。结果采用BAEP监测后术后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由以往手术的7.1%下降到目前的2.5%。结论术中BAEP监测对减少治疗面肌痉挛时所造成的听力障碍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面肌痉挛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51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 本组均能见到面神经出脑干处有动脉血管压迫,其中AICA26例(51.0%),PICA16例(31.3%),VA4例(7.8%),复合型5例(9.8%).43例(84.4%)术后症状完全缓解,8例术后减轻(15.6%).其中4例(7.8%)3周内停止抽搐,3例(5.8%)3月后抽搐停止,1例(2%)一直未完全缓解.随访1年以上,复发1例(2.0%).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是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充分减压和防止副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神经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2014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行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神经切断手术。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a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与传统手术比较,临床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可有效控制疾病复发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面肌痉挛患者在MVD术中进行BAEP监测的临床资料.结果 MVD手术操作过程均可引起BAEP改变,包括:BAEP的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明显延长(P<0.01),Ⅲ波、Ⅴ波波幅明显降低(P<0.01);有16例术中Ⅴ波绝对潜伏期延长超过1ms,Ⅰ波波幅也有明显降低(P<0.01),但术后无听力障碍;手术结束时Ⅲ~Ⅴ波间期及16例的Ⅰ、Ⅴ波波幅恢复较快.2例术后患侧听力丧失的患者中,1例术中Ⅴ波波幅逐渐降低至消失,另1例术中未监测到Ⅴ波波形.结论 MVD手术操作过程均可引起BAEP改变;Ⅴ波绝对潜伏期延迟超过1ms者相对多见,但无听力受损;Ⅴ波波幅下降程度可为术中神经功能受损提供客观指标,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听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诱发肌电图监测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神经诱发肌电图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MVD)治疗的术中监测作用和术后疗效的评估。方法对26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于MVD术前、术中、术后,经皮刺激痉挛侧(手术侧)面神经下颌缘支,记录诱发同侧眼轮匝肌肌电位(MD-OC反应)变化,并以正常侧作对照检查。结果26例术前均记录到痉挛侧MD-OC反应,在术中操作不同阶段,21例见MD-OC反应消失,术后1周至3个月随访此21例,痉挛完全消失12例,明显减退5例,MD-OC反应不复存在,部分减轻4例再记录到MD-OC反应。另术中、术后均记录到MD-OC反应的5例,症状则无改善。结论面神经诱发肌电图用于MVD术中监测和预后判断,有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