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有阴阳虚实之证。但近世医作,多详于脾阳虚而略于脾阴虚,没有给脾阴虚以应有位置。其实,脾阴虚和脾阳虚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两者在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兹就脾阴虚和脾阳虚的若干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浅谈脾阴虚     
万物皆有阴阳,而脾虚自然也有阴阳之分。研究脾阴虚证治,对临床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形质而言,脾阴指水谷所化生之营血、阴液、脂膏之类精微物质;就功能而论,脾阴,主要指脾有濡养本脏以及它脏、四肢、九窍的作用。血液的生化有赖于脾阴的润养,故清代唐容川有“脾阳虚则不能滋生血脉”之说。脾主运化的功能除包括脾阳的作用外,脾之阴液参与也必不可少。唐容川谓:“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  相似文献   

3.
浅论脾阴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运化的枢纽。脾阴乃脾之阴液,是水谷精微化生之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其灌溉五脏六腑,营养四肢百骸,是脾土职司之物质基础。脾阴虚是脾脏的病症之一,但历代医家对之却论之较少。然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相似文献   

4.
试论脾阴虚     
脾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是对脾脏的濡养和制约阳热等生理功能的一种概称,其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脾阴虚证。从概念、生理、临床表现及辨证治疗4个方面对脾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浅谈脾阴虚     
脾以虚证为多,胃以实证常见,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前人对脾胃学说的研究都侧重于脾阳虚,如脾气虚弱、脾胃虚寒、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等,极少有脾阴虚的论述,大多只将阴虚症状归纳到胃阴不足、胃火炽盛。是否脾只有阳虚的表现而没有阴虚的证候?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阴与阳、表与里、虚与实、脏与腑、气与血、寒与热都是互为联系、互相制约、相对平衡协调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机能活动,所有疾病的表现,都是正常生理机能相对平衡失调的客观反映,脾为五脏之一,同样具有阴阳两个方面,有阳虚,就应有阴虚,故本文就脾阴虚的生理病理、脾阴与胃阴,谈谈个人的窥管之见。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炎性皮肤病.脾阴学说是脾胃学说的一个分支,在指导中医脾病的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脾阴学说探讨银屑病的病机及治疗原则,认为脾阴亏损、健运失司、湿浊内生是银屑病不容忽视的病机,临证则以滋脾助运、化浊祛湿为治疗原则,从脾阴的角度为该病的临床干预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医脏医脏象学说认为,五脏在生理方面皆可有阳气阴津之分,在病理方面则有阴虚、阳虚之别。然而目前在临床上一般多侧重于脾阳、胃阴的辨治,而对脾阴虚则有所忽略,实际上脾阴虚证并不少见,对此历代医家亦多有阐述。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及教科书多论及脾阳(气),较少论及脾阴。但无论从阴阳存在的普遍法则,还是从长期临床实践考析来看,脾阴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如能尽快地完善脾阴的相关理论,对于丰富并完善脏象理论和脾胃学说及正确、有效地治疗脾胃疾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安来等氏报道:“小儿系稚阳之体,多脾阴不足。”作者在引述诸医籍后认为:脾阴在小儿脾脏正常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升清降浊、旋转阴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病因病理不外饮食不当、疾病影响、五脏虚弱、误治失治4方面。由于小儿脾阴亏损仍不外中焦脾土之患,故作者从运化、转输、  相似文献   

10.
曹安来  杨明生 《新中医》1991,23(12):6-8
近年来,国内中医药刊物对脾阴及脾阴虚论述颇多,对脾阴虚与胃阴虚之间区别及联系还作了专题笔谈讨论。这无疑对中医脏腑学说是一个大胆有益的探索。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部分疑难病证的治疗另辟门径,大有裨益。但有关小儿脾阴虚  相似文献   

11.
陈家鑫  戚振红 《新中医》2010,(12):125-127
<正>脾阴、脾阴虚的理论早在《内经》时已经开始萌芽,一直至明清,到现代,众多医家医著都对此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但至今仍缺乏系统及完整的理论。兹阅先贤心法,结合个人体会,试从生理、病理、临床、治疗上,就此略陈己见,以供探讨。1脾阴、脾阴虚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2.
赵成莉 《陕西中医》1999,20(12):551-552
结合儿科临床对小儿脾阴虚证之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由于小儿常脾阴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故脾阴虚证广泛存在于儿科临床多种病症之中,脾阴虚证可单独存在,亦可与脾气虚,胃阴虚,心、肝、肺肾阴虚并存,临床随证斟酌,辨证施治多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脾阴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炯 《中医杂志》1991,32(5):50-51
自六十年代中期刘普希先生《脾阴及临床意义初探》一文发表以来,脾阴虚的研究已有了较大的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一、脾阴的概念一般认为脾阴就是由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膏脂等精微物质,介于阴阳之间,似气似血,与其他  相似文献   

14.
文仲渝 《四川中医》1993,11(2):9-10
近年来,各地学者对脾阴的研究已日渐深入,然而对小儿脾阴虚尚乏探讨。今笔者在段亚亭主任医师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将小儿脾阴虚的辨证施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脾阴虚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脾胃病证本身的认识 ,侧重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 ,而忽视了脾阴虚之证。其实 ,脾阴虚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方面古今医家皆有论述 ,只不过人们习非成是 ,未能引起重视和深入探讨。故今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谈一点对脾阴虚的肤浅体会 ,谨供同道临证参考。1 脾  相似文献   

16.
中医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阴虚和脾阳虚,三者的病程程度有所不同。脾虚病理实质的研究,多侧重于脾气、脾阳和脾阴虚单一病理变化的研究。对于三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对脾阳虚与脾阴虚证模型肝、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脾阳虚和脾阴虚与肝、脾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为脾阳虚和脾阴虚的病理实质提供现代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脾阴虚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是水谷所化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亦不少见。各医家对脾胃阴虚也不少论述,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有益于脾。叶天士强调“养胃阴”的重要,创立了胃阴理论和治法,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内容,对研究整个脏腑理论,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脾阴,作初步探讨,供同道参考。引起脾阴虚的原因颇多,扼要地说,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遂、六淫之邪侵袭、五脏虚损以及医药误治等所致。1 脾阴虚与…  相似文献   

18.
脾之阴阳,历代关注更多的是脾之阳的一面,阴的一面相对来说较少。明清时期才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性内容出现,至近现代,脾阴学说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近20年,国内的学者在脾阴学术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方面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现就这些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9.
从脾阴虚论治消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国华 《中医研究》1999,12(4):29-31
本文论述了消渴病与脾阴虚的关系,提出脾阴虚在消渴病机占有重要地位,补脾阴是治疗消渴不可忽视的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试论脾阴虚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脾阴虚的生理、病理、形成原因及症状,认为脾阴与胃气、脾阴与脾阳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脾阴与胃气、脾阳等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脾阴虚的治法和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