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管所引起的慢性感染,且此病的临床表现与炎症性肠病或肠道肿瘤相似容易误诊,本文以1例误诊病人为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现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18岁,腹痛、腹泻6个月来医院就诊,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元规律性;腹泻,大便为黄色稀便.每日3~5次,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无发热.曾自行口服抗生素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43岁。因“反复上腹不适,隐痛1年伴腹泻加重1周”于2007年4月收入院。患者近1年反复上腹部不适、隐痛,并且腹泻5次/d,为黄色稀便。曾于2007年2月就诊于当地医院,当时肠镜诊断:克罗恩病(CD)可能,并见升结肠溃疡、乙状结肠息肉。病理示:(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回盲部)送检少量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物。给予水杨酸偶氮硫磺吡啶(SASP),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42岁。主因间断右下腹痛、纳差、腹泻6年,发热2个月入院。患者6年前于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时发现回肠末端多发息肉样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克罗恩病,后未予以进一步正规治疗,6年来患者多于劳累后反复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纳差、右下腹部隐痛、腹泻等症状,予以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发热症状,体温最  相似文献   

5.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又名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下腹痛、腹泻、体重减轻、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与肠结核在临床表现、结肠镜下所见及病理改变等方面均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易误诊。文献报道两者误诊率高达65%。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克罗恩病在临床中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和处理水平。方法:对7例克罗恩病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肠粘连肠梗阻、阑尾炎各2例,肛瘘、肠结核、结肠肿瘤各1例;2例采用内科治疗而愈,5例手术治疗。结论:克罗恩病易误诊为急腹症,主要因病史了解不详尽、认识不足、病情危急而误诊。  相似文献   

7.
大肠结核与克罗恩病临床及内镜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肠结核发病呈上升趋势,其临床及内镜表现多样化,与克罗恩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发病起始阶段鉴别较难[1]。现就我科收治的21例大肠结核和6例克罗恩病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对比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大肠结核21例,男14例,女7例,其中腹部不适或疼痛19例,腹胀10例,腹泻12例,低热4例,贫血5例,体重下降8例,血沉增快12例(30~108mm/h)抗结核抗体弱阳性8例,阳性3例,PPD阳性7例,有消化道外结核7例(肺结核4例,结核性腹膜炎3例),曾拟诊为克罗恩病4例。克罗恩病6例,男5例,女1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右下腹及脐周)腹泻4例,腹部包块1例,不全肠梗阻…  相似文献   

8.
肠结核病与克罗恩病(CD)的临床表现可极类似,两者的鉴别诊断是临床上的一大难点。最近,我们曾收治l例,临床一度误诊为CD,手术切除肠段标本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肠结核。病例讨论时,其组织学切片又被认为是CD,再次切片,见到干酪样肉芽肿,并经抗结核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克罗恩病(简称CD)是指因胃肠道局灶性、不对称性、全层(贯壁)性与肉芽肿性(偶尔出现)炎症,以及往往合并存在的全身性(肠外)并发症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改变~[1],因其发生部位以末端回肠与结肠为最常见~[1],故初诊患者回盲部炎症急性发作时极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我院曾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程利 《医学新知杂志》2013,23(3):201-203
克罗恩病(Crohn disase,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疾病.两病在临床特征、放射影像学、血清学、内镜及活检等方面表现有相似之处,但治疗方法及预后却完全不同.因此,如何尽早鉴别诊断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1].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是我国两病鉴别研究的关键[2,3],从对比性研究中能发现特异度及灵敏度相对较高的鉴别诊断指标[4-6].本文就其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介绍患者,女,27岁,腹泻、低热1周,阵发性右下腹痛72 h,于2008年4月10日入院.查体:T 37.3 ℃,腹肌紧张,脐周及右下腹均有压痛,反跳痛(+),右下腹扪及一包块,大小约10 cm×10 cm,边界欠清晰.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报告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右下腹疼痛10余年,加重3天入院.自述每日排稀便1次.查体:右下腹有压痛及轻度反跳痛,结肠冲气实验阳性,未触及异常包块.初步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来确诊的41倒克罗恩病和39例肠结核的内镜、病理以及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克罗恩病临床表现以血便、肛门直肠病变、瘘管形成多见,内镜下卵石样、节段性改变仅见于克罗恩病,病理学检查裂隙样溃疡、透壁炎症是克罗恩病的病理学特征。肠结核临床表现以腹胀多见,可合并肠外结核表现,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回盲瓣受累及,干酪性肉芽肿仅见于肠结核病,结合结核菌抗酸染色、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PPD实验,与克罗恩病有明显差别。结论:结合临床表现、电子结肠镜加病变组织活检、结核菌染色、PCR检查,PPD实验。是鉴别诊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手术探查及抗结核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的临床差异,比较两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检查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6年存档病例,CD患者15例与ITB患者35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不易鉴别,但CD易并发穿孔、瘘管及窦道,而ITB易并发腹水、肺结核。两种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在手术或大肠镜下所见,CD更易有瘘管、穿孔和节段性改变。而病理学上,ITB患者的肉芽肿形成、融合要多于CD患者,CD患者的淋巴细胞聚集现象要多于ITB患者。结论 CD与ITB在临床上有很多相似点,往往较难鉴别诊断,必须要综合临床多种资料才可能区分。  相似文献   

15.
黄睿  黄李雅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0):590-590
1 患者 ,女 ,4 0岁 ,反复下腹痛 8年。疼痛为下腹阵发性隐痛 ,脐周为主 ,有时伴右下腹痛。疼痛向腰背部放散 ,屈膝卧位时腹痛减轻。伴间歇低热 ,乏力、纳差。无关节痛、口腔炎 ,无皮疹、眼炎。患者 9年前行剖宫产手术。 5年前曾在我院住院治疗 ,化验检查示血沉增快 ,32mm/h ;结核菌素试验 :阴性 ;全消化道钡透及钡灌肠检查提示回盲部占位 ,回肠末段激惹。考虑诊断肠结核 ,予四联抗痨治疗 (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 ) 4 0余天 ,症状好转自行停药。以后患者间断腹痛 ,症状不明显 ,腹痛发作期间 ,无发热、盗汗 ,但消瘦 ,乏力 ,纳差 ;…  相似文献   

16.
曲娟  杨继志 《疑难病杂志》2012,11(4):311-311
<正>患者,男,43岁,主因阵发性上腹痛25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5 d饮酒后出现上腹痛,呈阵发性痉挛痛,能自行缓解,进食后加重,抱膝位能稍缓解,疼痛剧烈时伴大汗,不伴腰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伴腹胀、排气排便不畅,伴嗳气、反酸、纳差、乏力、体质量下降,伴头晕,曾于多家医院诊治,症状缓解不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及睡眠差,小便无异常,大便不畅,色黑,体质量下降约10 kg。既往体健。饮酒史20余年,每天约250 ml白酒;吸烟史20余年,每天约20支。入院查体:心肺无异常,腹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42岁,农民。因右下腹痛,乏力,消瘦8个月,加重3天入院。8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钝痛,多于餐后发作,伴恶心、呕吐,右下腹出现肿块,轻度压痛,便后疼痛及肿块可消失,每日糊样便2—3次,无脓血及黏液,无里急后重感。无发热、盗汗。素健,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查体:T36.5℃。BP130/90mmHg,精神不振,消瘦,贫血貌。心肺听诊(-),腹平软,右下腹压痛,未触及包块。腹水征(-),  相似文献   

18.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程长,发病原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文章探讨了克罗恩病的病因病机、中西医诊治方法,及误诊病例1例,旨在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研究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特点,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16-01/2020-09月收治的34例CD及46例ITB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特征及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肠结核(ITB)组和克罗恩病(CD)组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切片等差异,力求做到准确诊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方法将该院确诊为肠结核的46例和克罗恩病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观察肠镜下的表现及病理表现。结果两组在黏膜水肿、糜烂、肠腔狭窄、节段性改变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鹅卵石状变化方面,ITB组(0.0%,0/30)明显低于CD组(20.67%。19/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肠部炎症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TB组与CD组的裂隙状溃疡比例分别为(0.0%,0/30)和(30.43%,2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B与CD在病理和内镜表现相似,差异较小且容易发生误诊。因此,要将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力求减少误诊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