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用猪源生物材料骨进行骨性胸壁修复重建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6只中国杂种犬进行右侧开胸,切除第5~7肋及肋间肌,胸壁缺损9 cm×8 cm,用人工骨替移植替代第5、6肋.术后1周及1、3、6、12个月分别行X线照片检查,观察人工骨有无发生移位、脱落、变形及植入骨溶解变薄.术后6、12个月各解剖2只动物,分别进行大体检查,观察人工骨与犬自体骨连接处有无骨痂形成,对位、对线是否良好,犬胸壁内外表面弧度与犬胸壁是否一致;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植入骨与犬自身骨交界处组织结构及植入骨周围有无排异反应.余下2只进行长期观察,以预测人工骨长期置入体内的可能性及转归.结果 6例动物全部长期存活,X线检查人工骨无移位、脱落、变形及植入骨溶解变薄等.大体观察犬骨性胸壁内外表面塑形良好,人工骨与犬自体骨连接处有明显的骨组织及软骨组织和明显骨痂形成,移植骨对位、对线均良好;组织学观察植入骨与犬自身骨交界处由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组成,外层为骨膜组织,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存在,未见炎细胞浸润等排异反应,移植骨中段为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内有新生血管形成.结论 猪源生物型人工肋骨是一种优质骨性胸壁重建材料,置入机体后具有逐渐溶解破坏并向自体骨转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将5只实验犬人工形成牙周骨缺损疾病模型,移植用酒精处理的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经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相似,但异体骨成活愈合速度慢于自体骨。经术后4~24周肉眼观察、X线片、牙体牙周组织联合切片、放射性核素骨显象及扫描电镜检查,表明酒精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及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未见排异现象,在修复牙周骨缺损中能代替来源受限的自体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胸壁缺损重建方法较多,目前以人工材料重建方法为主,实验重点观察同种异体肋骨在兔胸壁缺损重建中的作用,为同种异体骨临床应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方法:深冻法制备兔同种异体肋骨备用.建立20只3cm×3cm胸壁骨性缺损的兔动物模型,其中10只兔采用同种异体骨进行重建(实验组),另10只兔采用自体肋骨移植进行重建(对照组),观察2种方法重建胸壁的愈合情况,术后第1、2、4、6、8、10、12周抽血行血生化检验,每月拍胸片行影像学检查,第1、2月每组各处死1只动物,第3月处死剩余动物,取重建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所有兔均无手术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无胸壁塌陷、反常呼吸、感染及其他并发症,胸壁稳定坚固,两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钙磷乘积(calcium-phosphorus product)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片示肋骨断端处骨增生明显,骨折线模糊,周围组织将移植物包裹紧密,组织学检查见骨增生活跃,骨小梁生成. 结论:自体肋骨及同种异体肋骨移植重建胸壁均可有效阻止反常呼吸,提供骨性支撑.同种异体骨来源丰富,可作为骨性材料重建胸壁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骨粒 (DBM)、骨水泥 (BC)、自体红骨髓 (RM)复合移植修复犬股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30只家犬双侧股骨做成长×宽为 2 5mm× 10mm的骨缺损 ,将犬的自体红骨髓与异体DBM复合后再与BC混合成复合材料 ,植入犬的右侧股骨骨缺损处 ,左侧单纯植入骨水泥做对照。术后不同时期进行X线、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研究。结果 X线观察 :骨缺损部位 1个月开始形成骨痂 ,3个月骨痂最丰富 ,6个月时复合材料与宿主骨边缘模糊。组织学观察 :3个月时复合材料内部有新生骨形成 ,6个月时边缘部分的DBM被新生骨替代 ,并与宿主骨融合。生物力学测定 :骨缺损部位的生物力学强度 3个月和 6个月分别接近正常骨的 60 %和80 %。结论 DBM、RM、BC复合材料极易塑形 ,具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 ,能用于修复各种形态的骨缺损并能满足早期负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冻干骨支架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复合的组织工程骨进行实验犬上颌窦提升种植体植入后的骨整合情况。方法 应用冻干骨支架与BMSCs复合的组织工程复合物进行实验犬上颌窦提升,分别于即刻和术后3个月(对照)植入种植体,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通过大体标本、X线及硬组织切片观察骨整合情况。结果 3个月后即刻种植组和对照组的种植体大体标本、X线及硬组织切片均可见种植体周围包绕着致密的骨组织,未观察到任何间隙和结缔组织长入,种植体与人工骨整合良好,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冻干骨支架与BMSCs复合的组织工程复合物进行实验犬上颌窦提升后植入种植体,即刻与延期植入的种植体均可以与组织工程人工骨发生骨整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健肾方含药血清培养成骨细胞移植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方法制备含药血清并进行成骨细胞培养,移植成骨细胞到骨折部位,用X线观察骨折部位骨痂生长情况,并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随着时间变化,X线检查示健肾方高剂量组骨痂呈致密,骨折线模糊;模型组骨痂较稀松,密度低。组织学观察示健肾方高剂量组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大量骨组织形成有较多的成骨细胞和胶原纤维,是软骨骨痂形成期;福善美组胶原纤维较少,胶原排列比较混乱;模型组可见少量的软骨形成,排列混乱;空白大鼠血清合并成骨细胞治疗组毛细血管丰富,红细胞多,处于血性骨痂形成期;健肾方低剂量组毛细血管数量减少,骨组织形成量较少。结论通过动态X线片检查和组织形态学观察,表明健肾方含药血清培养成骨细胞移植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血管化自体肋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长度约3~19cm下颌骨缺损采用非血管化自体肋骨移植修复,并于术后4周、8周、1年采用X线片观察、了解移植骨骨痂生长情况.结果:25例中23例4周时有少量骨痂形成,8周时骨痂形成明显,1年后骨性愈合;1例因感染,愈合延迟,但1年后仍骨性愈合;1例因感染,移植骨坏死取出.结论:非血管化自体肋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是一种极为理想的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新西兰白兔15只,制作10mm长的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分为实验组:15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旷置;自体骨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自体骨.术后1d,8、16、24周分别进行X线摄片观察,运用ImageTool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点像素测定,24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区8周即有新生骨形成,24周材料与骨组织连接在一起,缺损区得以修复.空白组:8周时缺损区有少量骨痂,24周时修复缺损区约1/2;自体骨植人组:8周时骨断端完全被骨痂包绕,24周时缺损区骨完全修复.像素测量结果显示三组间骨修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07,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组织密度增加.实验组材料两端修复界面新生骨与皮质骨的X射线摄片像素值进行比较:术后1d,8、16周P<0.05,24周P>0.05.说明术后24周前材料两端界面在不断修复,24周时完全修复.扫描电镜摄片示:实验组兔植入材料被新骨组织环形包绕与骨组织镶嵌,皮质骨与界面骨之间形成骨髓腔;在材料表面凹陷中骨细胞环状排列形成骨单位.结论 证实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材料能够修复新西兰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骨传导性.  相似文献   

9.
半环槽式外固定器稳定性的动物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用小号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青山羊人工胫骨干骨折及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术后动物自由行走、跑跳,观察此外固定条件下不同加压量及不同延长速度和幅度对骨折及骨延长固定稳定性的影响。经X线摄片,力学强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骨折组对线对位良好,术后6周骨折达骨性愈合,外骨痂呈扁平梭形;骨愈合强度接近正常骨;组织切片见骨小梁连续,且与骨干平行。延长组平均延长71mm,延长率达45.1%,延长区骨生长良好,干骺端无移位、倾斜及翻转。充分证明: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满足临床治疗骨折及肢体延长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系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时自体髂骨移植内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20只家兔分成对照组(A组)、去势组(B组)、系统应用唑来膦酸组(C组),B、C组行去势手术,A组行假手术.术后12周,B、C组家兔行左侧胫骨近中干骺端制作骨缺损,同期行自体髂骨移植术+种植体植入术.自体髂骨移植及种植体植入术后3d,C组家兔开始给予唑来膦酸0.1 mg/kg皮下注射,每3周1次.种植体植入术后第12周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片检查、显微CT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X线片显示所有标本均正常愈合;显微CT检查及定量数据可见A组植骨块内骨小梁粗大、密集、连续,骨皮质较厚,植骨块和原有骨质之间结合紧密,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丰满;B组植骨块及皮质骨较薄,内层骨皮质改建接近消失,骨小梁较稀疏,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较少;C组植骨块也较厚,骨小梁密集,骨小梁直径较A组细,种植体周围有较多新生骨小梁,但比A组骨量少.骨组织体积比、骨结合率在A组最高,B组显著低于A组和C组;骨小梁厚度则是A组最高,C组次之,B组最低.A组和C组旋出力矩明显高于B组.结论 实验性骨质疏松会使移植骨皮质骨变薄,松质骨量减少,从而降低植骨区种植体的骨性支持,减弱骨组织对种植体的支持;通过应用唑来膦酸涂层种植体,可以改善骨质疏松对种植体周围自体骨植骨愈合的不良影响,增加植骨区内的种植体周围骨量,从而增加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11例,观查术后近期效果。结果:11例术后胸廓形状恢复正常,反常呼吸消失,呼吸困难显著改善;肋骨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1月复查胸片,无1例肋骨骨折错位,亦未发现1例环抱接骨板松动移位。结论: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简单易行,临床效果好,是处理胸壁软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双能量减影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吉林医学》2010,31(22):3656-3657
目的:探讨双能量减影诊断肋骨骨折的方法。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DR双能量减影摄影检查,对骨组织像和标准像进行后处理,使胸部肋骨得到最清晰的显示,比较骨组织像、胸部标准像对肋骨骨折的显示率。结果:胸部标准像显示肋骨骨折117处,显示率88.6%;双能量减影骨组织像显示肋骨骨折132处,显示率为100%。经统计学分析,双能量减影骨组织像对肋骨骨折的显示率高于胸部标准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量减影能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且减轻患者的痛苦,建议将双能量减影技术作为肋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固定治疗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以拟固定的几根肋骨中间的一根设计切口,手术在全麻下进行。21例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中6例用软钢丝内固定,2例用钢板内固定,13例用肋骨接骨板内固定。肋骨骨折数3~10根,其中15例严重胸廓塌陷、变形,有明显胸壁软化。结果:术后胸壁稳定,胸廓塌陷畸形基本矫正,疗效满意。结论:对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致严重胸壁塌陷者应行切开复位肋骨内固定治疗,钢丝内固定简单、经济、有效,钢板、肋骨接骨板内固定矫形更佳、更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用西门子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按照胸部常规扫描条件对56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扫描,运用重建技术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并与X胸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6例患者确诊共有肋骨骨折231处,X胸片确诊肋骨骨折147处(占63.6%),CT重建确诊212处(占91.7%),CT薄层结合三维重建确诊231处(占100.0%)。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在进行三维重建,可以在图像上清晰显示肋软骨折及骨折线,为骨折提供了一个新的检查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赵燕 《河北医学》2010,16(11):1374-1376
目的:评价胸部护板固定胸廓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50例多发肋骨骨折的患者应用胸部护板固定胸壁前及应用后24h分别评估疼痛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本组患者应用胸部护板后疼痛减轻,反常呼吸消失,血气分析指标明显好转,呼吸困难显著改善。结论:胸部护板治疗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痛苦小,费用较低,简单易行,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连枷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连枷胸的手术指征和疗效。方法 41例连枷胸患者均在全麻下切开复位,采用肋骨接骨板结合重点固定法对多发性肋骨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术后胸痛均显著减轻,胸壁稳定,胸阔畸形矫正满意,呼吸功能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术后2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显示内固定牢固,骨折断端骨性愈合。结论应用肋骨接骨板结合重点内固定法治疗连枷胸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组织相容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骨三维重建在诊断肋骨及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3例胸部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运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维重建肋骨及肋软骨,并与常规CT平扫对比,分析MSCT三维重建的诊断优势。结果 43例肋骨骨折,共122根;其中单发骨折占30.23%,多发骨折占69.77%;肋骨骨折腋段较为常见,占95.65%;15例肋软骨骨折,共23根;MSCT检出24例外伤后并发症。MS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8.36%、95.65%,显著高于CT平扫的72.95%、1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临床诊断肋骨及软骨骨折的准确率较高,可作为诊断该疾病的理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周俊  陈庆  许文渊 《甘肃医药》2011,(6):333-33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部外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包括全部肋骨)平扫获得原始图像,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肋骨重建观察和分析,并与胸部X线平片对比。结果:58例胸部外伤患者16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图像确诊肋骨骨折54例、162条、198处,并发气胸13例(24.07%),血胸18例(33.33%),肺挫伤9例(16.67%),胸壁皮下气肿4例。胸部X线平片漏诊肋骨骨折6例(11.11%)、39条(24.07%)、48处(24.24%)、气胸5例(38.46%)、血胸17例(94.44%)、肺挫伤7例(77.78%)。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是胸部外伤患者胸部X线平片的有效补充,能准确诊断肋骨骨折及其并发症,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71例胸部外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技术及曲面重建技术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并与胸部平片对照分析,判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优缺点。结果 肋骨骨折以4-10肋(82.3%)、腋段(51.0%)常见。胸部平片诊断了59例(83.1%)、165条(86.0%)肋骨骨折。多层螺旋CT发现了胸部平片漏诊的12例(16.9%)27条(14.0%)肋骨骨折。胸部平片漏诊的肋骨骨折多为无移位或靠近肋软骨、胸椎的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了68例(95.8%)、185条(96.4%)肋骨骨折。结论 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及VRT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优于胸部平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壁缺损后不同外科技术重建的效果。方法:对34例不同病因的胸壁缺损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胸壁重建。骨性胸廓重建采用自体组织(肋骨条、腓骨、髂骨、阔筋膜、肌瓣)或人工材料(肋骨接骨板、复合肋骨接骨板、Dacron片、聚四氟乙烯(PTFE)网片+钛合金条、金属丝支架+大网膜瓣、Dacron+骨水泥三明治式复合体)。软组织修复主要用局部转移皮瓣、肌皮瓣或大网膜瓣。结果:全组胸廓外观满意、呼吸功能恢复好,无手术死亡。1例因感染摘除自体骨植入物。结论:肋骨接骨板对中小面积骨性胸廓缺损的重建效果好,使用简单;Dacron片+骨水泥三明治式复合体适于大面积骨性胸廓缺损重建;背阔肌瓣和大网膜瓣修复软组织效果较好,后者对因感染引起的胸壁缺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