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 在导丝通过闭塞段后,首先应用常规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行动脉造影,对预扩张后仍有重度狭窄的部位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后再次造影评价疗效.术后一年随访,通过下肢CTA检查结果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相比较,评价复合球囊扩张的中期治疗效果.结果 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长段闭塞的股浅动脉显露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狭窄,最严重狭窄处多位于闭塞段的近端,远端和内收肌管的一处严重狭窄处平均长度为1.5-3cm,狭窄段程度为83%,这一段狭窄应用常规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在严重狭窄处经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狭窄度为30%,切割球囊扩张后再次应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动脉造影显示闭塞段较为均匀,一致得到扩张,但严重狭窄段扩张程度仍较差.严重狭窄处由于完全闭塞到首次扩张后平均为狭窄83%.切割扩张后平均为狭窄37%,再次常规扩张(后扩张)后平均狭窄为0.本组治疗没有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一年后下肢动脉CTA显示复合球囊扩张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比较扩张效果相似.结论 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可以有效地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效果相似,但长期疗效及闭塞后再次介入成功率和再次中长期通畅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在导丝通过闭塞段后,首先应用常规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行动脉造影,对预扩张后仍有重度狭窄的部位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后再次造影评价疗效。术后1年随访,通过下肢CTA检查结果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相比较,评价复合球囊扩张的中期治疗效果。结果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长段闭塞的股浅动脉显露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狭窄,最严重狭窄处多位于闭塞段的近端。远端和内收肌管的一处严重狭窄处平均长度为1.5-3cm,狭窄段程度为83%,这一段狭窄应用常规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在严重狭窄处经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狭窄度为30%,切割球囊扩张后再次应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动脉造影显示闭塞段较为均匀,一致得到扩张,但严重狭窄段扩张程度仍较差。严重狭窄处由于完全闭塞到首次扩张后平均为狭窄83%。切割扩张后平均为狭窄37%,再次常规扩张(后扩张)后平均狭窄为0。本组治疗没有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1年后下肢动脉CTA显示复合球囊扩张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比较扩张效果相似。结论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可以有效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效果相似,但长期疗效及闭塞后再次介入成功率和再次中长期通畅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6例(21条患肢)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条患肢治疗成功,临床症状缓解;1条患肢因腘动脉完全闭塞介入治疗失败。[结论]球囊扩张术应用于膝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治疗,具有微创、疗效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1病历摘要患者孙玉莲,女,79岁,因间歇型跛行5年,加重伴右足第三趾变黑1周于2016年8月23日入我院骨科,2016年8月24日转我院内二科。患者因间歇型跛行5年,加重伴右足第三趾变黑1周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尚可,糖尿病病史40余年,皮下注射胰岛素早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30例下肢动脉闭塞糖尿病患者行球囊扩张术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患肢护理、疼痛护理、血糖控制及术前指导;术后做好体位护理及制动,观察患肢血循变化,做好使用抗凝药物的护理及饮食护理。结果30例除1例因导管通过失败而放弃介入治疗,余29例均手术成功,恢复良好,满意出院。[结论]通过护理干预,能使病人明确病情的现况和发展、愈合过程,有效的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吴文建 《微创医学》2011,6(1):71-72
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8例下肢动脉广泛闭塞症患者,均伴有足趾坏死、肢冷、静息痛,均经动脉造影提示无良好的远端流出道,且合并有高血压、肺气肿等多种疾病,因此病人和家属拒绝行截肢或其他开放手术,但又迫切希望改善症状,我们采用球囊扩张术进行姑息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经皮介入治疗技术进展和介入器械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动脉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重建血运已逐渐成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PTA治疗主要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引导完成,我科于2011年2月起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PTA治疗2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四肢动脉急性闭塞介入治疗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中原医刊》2006,33(2):62-62
急性动脉闭塞发病急、发展快,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后果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几年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999年12月~2003年11月我们采取经PTA球囊扩张和溶栓的方法,治疗急性四肢动脉闭塞患者2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8例中男性17例,女性  相似文献   

9.
10.
马惠贤 《中外医疗》2014,(3):154-154,156
目的分析膝下动脉闭塞微球囊扩张成形术的介入护理,探讨有效护理办法。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6例行膝下动脉闭塞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8例。给予参考组常规的临床护理,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观察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系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康复优良率为83.3%,参考组患者护理康复优良率为62.5%(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参考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给予患者良好的介入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是提高介入手术治愈率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周围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用Seldinger技术,对周围动脉血栓形成进行接触性溶栓治疗36例,其中,经皮腔血管成形术18例,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周围动脉血栓形成的管腔出现充盈缺损,不规则狭窄或血管完全闭塞中断,经接触性溶栓及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治疗后,血管开通率94%。结论局部接触性溶栓与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治疗周围动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其他任何一种方法是地无法与其他比拟的。  相似文献   

12.
1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之一,治疗方法较多,但对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处理比较困难。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有一定效果,但存在手术创伤问题[1]。我院自2007年起,尝试应用球囊扩张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收到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应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冠心病原位大血管病变的技巧,以降低夹层的发生率和提高药物涂层球囊(DCB)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60例为行DCB而使用切割球囊预扩张病变的患者,分为试验组(“点式小压力扩张联合整体扩张”)和对照组(常规扩张)。试验组先在病变最狭窄处及两端做3~5 atm(1 atm=1.013×105 Pa)“小压力点式扩张”,之后常规6~10 atm依次全程扩张。对照组用切割球囊直接常规6~10 atm压力从病变远端至近端依次扩张。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将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观察两组患者术中C型及以上血管夹层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C型及以上夹层的发生率分别为0.42%和1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CB应用率分别为99.58%和8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CB释放后新出现或加重为C型及以上夹层为0.42%和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切割球囊时以“点式小压力扩张联合整体扩张”的处理方式比常规处理方式发生C型及以上夹层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膝下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动脉球囊扩张术(PTA)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 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插管,对25例患者32条患肢行下肢步径模式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对膝以下动脉病变行PTA术.结果 糖尿病足病变血管范围广,膝以下血管以中重度甚至完全闭塞为主,同时累及2支及3支血管者28条,32条患肢膝以下血管动脉成形术总成功率87.50%.所有介入手术成功者下肢疼痛、麻木感缓解,血流均明显改善,皮温及ABI指数明显升高,溃疡愈合加快.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微创、安全、有效,对糖尿病足膝以下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肢血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主要由于动脉硬化引起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在我国有增多的趋势。本科自成立以来 ,成功收治 4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例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最大 84岁 ,最小 6 2岁 ,平均 6 9岁 ;有冠心病史 3例 ,其中 1例曾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临床症状以患肢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为主 ,其中 1例有足趾坏疽。所有病例均经动脉IADSA造影证实。2 材料与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消毒皮肤后 ,局麻下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入 4Fco…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球囊在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在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中,对15例累及了胫腓动脉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应用了微球囊扩张成形治疗,治疗后对下肢缺血症状的改善及3、30 d的踝-肱指数(ABI)及B超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12例累及胫腓动脉的糖尿病下肢闭塞症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患者临床症状及ABI及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微球囊治疗糖尿病下肢闭塞症胫腓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董敏  段然  谢红峰  黄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727-1729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血管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62例ASO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55例,采用药物治疗7例.并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55例术后患肢疼痛缓解,步行距离明显延长,皮温变暖,术后踝肱指数明显提高,20例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或较术前明显增强;药物治疗的7例中,4例疼痛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足趾坏疽行截趾术.结论: ASO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后,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可促进血管通畅,改善下肢血流,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silverhawk斑块旋切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两组患者手术前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等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观察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