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中医"治未病"渊源 两千多年前远古,中医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首先提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将能够"治未病"的医生称之为医术高超的"上工",即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第一条也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构建了杂病防治诊疗体系,其中"治未病"思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首篇即提出"上工治未病",说明"治未病"是评判医者高明与否的标准.继而又指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为"治未病"提供了指导原则.<金匮要略>一书比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何谓治未病,怎样治未病,同时也论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中医理论的探讨,我们发现这些与"治未病"相关的诸多问题大都离不开"五脏元真通畅"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3.
预防为主,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有病早治、防微杜渐;已病防传、举一反三;病盛防危、亡羊补牢;新愈防复、饮水思源五个方面.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无病,身体健康,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从轻防重已病防危.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指出"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一."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就是采取各种养生保健和防治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在"未病"、"欲病"、"已病"、"愈后"四个阶段,应用"治未病"理论积极干预,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1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指出不但要治病,更要防病;治病要注意阻挡病变扩散和蔓延,防止疾病加重和恶化.  相似文献   

7.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重于治,是我国古代医家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总结.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阐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理论是祖国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二千年以前<内经>就对"治未病"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进一步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框架.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医养生、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预防疾病,中医又称"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注重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注意调护,防止复发.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因此"治未病"需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平衡着手.本文就应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之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在历史上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黄帝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学术思想到人痘接种术的发明:从20世纪60年代白虎汤加减治疗流脑、70年代青蒿素的发明到2003年中医药抗击非典,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作用更加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体现着中医的养生观和疾病观,是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健康管理理念。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将"治未病"思想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融合,借助互联网技术探索新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预防疾病的意识也在提高,中医"治未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中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应用针灸"治未病"古来有之,即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是一种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中预防疾病、防重于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初步探讨了如何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灵柩·逆顺》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赵国仁老师是浙江省名中医,临诊40余年,深谙"上工治未病"。笔者随赵老师就"上工治未病"作一探讨,并举随师临诊医案三例,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方法:从文献学研究的角度,查阅先秦两汉时期相关文献,佐证提出的论点.结果与结论:<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直接指导着饮食养生观.倡导"上工治未病",倡导生态养生,饮食自然,不凝固在食物的事实,而在于身心与天地人社会文化的合和之妙.趣味在审美,止于大化与自然的包括精神的、躯体的健全生命.  相似文献   

17.
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极大的,它不仅可以削弱人体机能,耗散人体精气,甚至能够缩短人的寿命。由于人类生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比如农药化肥、大气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等等。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是新健康运动秉承中医“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的思想意义之所在。新健康运动就是建立在中医预防疾病的基础上,让人防病而不生病。以预知未病防已病为目的的虹膜检测,会为我们打开新健康的幸运之门吗?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种理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体现,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存在很大优势[1].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慢性疾病的反复发作不仅是患者十分烦恼,也让医生颇为棘手,进行"愈后防复"是根治这类疾病的关键."愈后"治疗是以修复受损的椎间盘,增强腰椎质量为根本目的.本文通过研究3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未病"时的治疗结果,说明"治未病"技术在预防腰椎间盘突症复发方面有着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