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在导丝通过闭塞段后,首先应用常规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行动脉造影,对预扩张后仍有重度狭窄的部位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后再次造影评价疗效。术后1年随访,通过下肢CTA检查结果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相比较,评价复合球囊扩张的中期治疗效果。结果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长段闭塞的股浅动脉显露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狭窄,最严重狭窄处多位于闭塞段的近端。远端和内收肌管的一处严重狭窄处平均长度为1.5-3cm,狭窄段程度为83%,这一段狭窄应用常规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在严重狭窄处经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狭窄度为30%,切割球囊扩张后再次应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动脉造影显示闭塞段较为均匀,一致得到扩张,但严重狭窄段扩张程度仍较差。严重狭窄处由于完全闭塞到首次扩张后平均为狭窄83%。切割扩张后平均为狭窄37%,再次常规扩张(后扩张)后平均狭窄为0。本组治疗没有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1年后下肢动脉CTA显示复合球囊扩张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比较扩张效果相似。结论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可以有效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效果相似,但长期疗效及闭塞后再次介入成功率和再次中长期通畅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腔静脉(IVC)狭窄或闭塞的疗效.方法对16例IVC狭窄或闭塞患者,应用经皮股静脉穿刺术,行IVC造影、测压,用球囊加压扩张IVC狭窄或闭塞段,通过支架释放装置将金属自扩张支架置入病变部位,再次行IVC造影、测压.结果16例IVC压从术前平均(4.6±0.3)kPa,下降至术后平均(2.1±0.1)kPa;IVC狭窄段内径从术前平均(3.8±1.7)mm,扩张至术后(14.9±2.0)mm.结论经皮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IVC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CTA的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术前采用CTA初步诊断后采用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例(20条肢体)。结果20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1例治疗效果欠佳而行截肢治疗,另1例股动脉支架5月后再次出现支架远端狭窄而再次置入支架。所有病例随访6~1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切割球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69例临床应用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对 6 9例冠心病患者的 80处病变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对其进行分析 ,并短期随访 .结果  80处病变血管直接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成功率 93% ,其中 9例完全闭塞性病变中 7例获得成功 (成功率 78% ) .3例支架内再狭窄均扩张成功 .80处病变切割球囊扩张后安放支架 5 8个 (支架安放率 73% ) ,2 2例单纯行切割球囊扩张术者残余狭窄为 0~2 0 % [平均 (7± 6 ) % ].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填塞 ,无严重内膜撕裂发生、急性闭塞、急诊冠脉架桥术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随访 1~ 10 mo(平均 5 .9mo) ,1例单纯行切割球囊扩张术患者于术后 1mo出现心绞痛 ,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再狭窄 .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 .结论 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安全、有效 ,短期疗效良好 .  相似文献   

5.
胡松杰  鲁俊  郎德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23-124,143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型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长节段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内膜下成型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长节段闭塞症15例(共15条肢体),应用球囊在闭塞段动脉内膜下扩张再建血流通道,根据术中造影决定是否置入支架,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并随访。结果本组15例中14例获得成功,术后踝肱指数[(0.49~1.02,平均(0.76±0.2)],与术前[(0.21~0.87),平均(0.49±0.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手术成功者术后随访6个月,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例术后3个月支架远端再狭窄,行球囊扩张后不满意,再次置入支架,其余13例均保持通畅,治疗动脉通畅率为86。7%。结论SIA用于治疗股浅动脉长节段闭塞安全、有效,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症的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和材料8例糖尿病患者经临床诊断患糖尿病足11肢体(Wagner分级0-V),CTA提示有2条以上小腿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伴有股、动脉闭塞;所有病例经下肢动脉DSA造影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和长度后,利用"路途"技术将再通导线穿过动脉狭窄或闭塞段,沿导丝送入专用的高顺应性小球囊导管(deep,INVAtec)进行扩张成形,对伴有股、动脉病变同时行扩张成形或投放支架。结果 8例患者共11支糖尿病足经10次介入治疗,其中9个肢体血流恢复,症状改善,3个月内有效率(90.91%);1例无效(9.09%);并发足背动脉急性血栓形成1例并在3月后因足背动脉复发性闭塞行截肢(9.09%),保肢率81.82%,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安全有效,保肢率高。  相似文献   

7.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亚奇  丁福万 《当代医学》2009,15(29):536-53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介入技术(球囊和/或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0例(35条肢体)。结果33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2例转手术搭桥。1例髂动脉支架,2例股浅动脉支架后再次出现下肢缺血,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36月,平均21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6±0.12。结论介入技术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的有用性。方法本组共20例患者,男17例,女3例,年龄54~85岁,全部病例均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下肢发凉。术前踝肱指数0-0.43,PWV为0-1076。全组病例均经CTA或动脉造影证实一侧髂动脉合并对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12例,两侧髂动脉合并一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3例,一侧髂动脉合并两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5例。所有病例均同时行肘/股动脉穿刺。结果 18例患者成功进行腔内球囊/支架治疗,2例未能开通闭塞段。术后踝肱指数0.72±0.15(P〈0.05),PWV1783-2532(P〈0.05),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术后随访1-24个月。其中有1例在随访过程中因心脏疾病死亡,有2例分别在术后6、9个月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CTA提示髂股动脉有慢性闭塞,再次成功行球囊扩张术。结论当单一经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研究切割球囊及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近远期疗效。方法48例患者,56支病变冠脉,64处病变,血管内超声检测显示内膜增生为主者48处予切割球囊扩张,显示为原支架扩张不充分伴内膜增生者16处予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扩张,术后平均5.3月行冠脉造影随访。结果血管内超声显示内膜增生为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因素的患者(66.7%)采用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前后支架内增生内膜的面积缩小(P<0.05),支架截面积变化不大(P>0.05);血管内超声显示原支架扩张不充分伴内膜增生的患者则予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扩张,扩张前后支架截面积增加(P<0.05);同时支架内增生内膜面积减小(P<0.05)。冠脉造影随访,切割球囊组和非顺应性球囊组再次支架内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8.6%、29.7%(P>0.05)。结论结合应用血管内超声,切割球囊和非顺应性球囊可以在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中取得更佳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 261m)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血管内溶栓治疗和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经CTA造影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闭塞,腘动脉以远及分支广泛闭塞,无良好流出道。置入溶栓导管,应用团注或渐进性脉冲溶栓的方法,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17例慢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留置溶栓导管后用微量动脉泵继续溶栓(1~3)天,并且进行了(PTA)治疗。8例急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继续给予扩血管、抗凝、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症,除4例无效外,其余病例经溶栓和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4.0%(21/25)。结论:综合应用灌注溶栓、导管取栓、导管机械性扩张、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是治疗急慢性长段动脉闭塞症,尤其是急性动脉闭塞症的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