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从切除的人小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组织建立一株间质瘤细胞系,初步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人小肠间质瘤组织切成小块,置于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的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待细胞长满90%汇合面后消化传代培养,并进行形态学、生长动力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致瘤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成功建立GIST细胞系,命名为GIST-H1 细胞系。该细胞系已在体外培养生存1年,传60余代。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该细胞CD117(+),SMA(+),dog-1(+),CD34(-)及S-100(-);该细胞系体外生长的倍增时间为47.5 h;软琼脂集落形成率为24.8%;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该细胞富含线粒体和内质网,多数细胞表面无绒毛,胞核呈卵圆形;染色体核型分析为非整倍体,众数为60~98条;该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后致瘤性为100%。结论:间质瘤细胞系在体外长期培养后已永生化,形成了可连续传代的细胞系,且具有明显的间质瘤细胞恶性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 5例手术切除宫颈癌标本中取材进行体外培养 ,并建成一个新的连续细胞系 ,命名为湖南宫颈癌上皮细胞系 1号 (HCE1)。该细胞已在体外生存 18个多月 ,传 80多代。其生物学特性显示 :①该细胞系接种至裸鼠后可致瘤 ,其移植瘤细胞形态与原实体瘤相似 ;②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及核糖体 ;③检测第 2 5代细胞生长曲线 ,其倍增时间为 45 8h ;④计数 6个平皿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平均值为 14 8% ;⑤染色体核型分析为非整倍体 ,众数为 85条  相似文献   

3.
宫颈癌细胞系HCE1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5例手术切除宫颈癌标本中取材进行体外培养,并建成一个新的连续细胞系,命名为湖南宫颈癌上皮细胞系1号(HCE1)。该细胞已在体外生存18个多月,传80多代。其生物学特性显示:①该细胞第接种至裸鼠后可致瘤,其移植瘤细胞形态与原实体瘤相似;②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及核糖体;③检测第25代细胞生长曲线,其倍增时间为48.5h;④计数6个平皿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平均值为14.8%;⑤染色体核型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人肺鳞癌细胞系,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人肺鳞癌新鲜手术标本,经组织块体外培养并克隆建系,命名为CHLH-1.采用光镜、电镜、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异种移植瘤实验对细胞系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原位肿瘤、细胞系及移植瘤标本经光镜、电镜证实该细胞系具有鳞状上皮性恶性细胞特征,并观察了其体外生长曲线、倍增时间和分裂指数;染色体核型分析众数为60~68,为亚三倍体;裸鼠皮下异种移植形成移植瘤.结论:根据细胞系特征显示该细胞系是一新建的肺鳞癌细胞系.  相似文献   

5.
人原发性胆囊癌细胞系SGC-996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原发性胆囊癌细胞系,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从1例女性胆囊乳头状腺癌组织取材,分离癌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传代,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 该细胞系为典型的上皮型多边形细胞,在含10%新生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生长稳定,增殖旺盛,有重叠生长现象。群体倍增时间约为48h,分裂指数较高,染色体数日为亚三倍体。无胸腺裸鼠皮下异体接种全部致瘤。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微绒毛丰富,细胞间偶见桥粒等细胞连接。未见病毒颗粒、支原体及细菌。结论 该细胞符合一般体外培养细胞系标准,定名为SGC996,可作为人胆囊癌研究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人膀胱癌细胞系BC-6,为膀胱癌的基础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18例膀胱癌标本采用组织块直接培养法、8例采用细胞悬液培养法行原代培养;其中12例同时行裸鼠皮下移植,在皮下生长后,连续裸鼠体内传代3次,再行体外培养.结果:组织块直接培养和细胞悬液培养均未成功.12例裸鼠皮下接种肿瘤有3例生长,l例裸鼠意外死亡,l例裸鼠体内传代F2代肿瘤消失.1例肿瘤裸鼠皮下接种后生长较快,裸鼠体内传代3次后,取部分肿瘤组织体外培养得到膀胱癌细胞系BC-6,其形态结构,分化程度与原发瘤保持一致,染色体形态仍为人类核型,众数维持在66~72之间,占82%,细胞周期分析G1期0.58,G2期0.08,S1期0.35,细胞群体培增时间为44h.结论:通过裸鼠体内移植瘤建立的膀胱癌细胞系BC-6,与原发癌保持相同的生物学特性,体外连续传代1 a以上,传代92代.细胞形态不变,生长周期恒定,己经成为一个稳定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7.
人尿道高分化鳞癌系HUS-98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太成  冼江  杨传红  王捷  赖晃文  郑文岭 《广东医学》2001,22(11):1002-1004
目的 以尿道高分化鳞状上皮转移癌患者腹水为材料,建立体外培养的人尿道鳞癌细胞系HUS-98。方法 按照细胞系建立标准检测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包括光镜、电镜观察,生长曲线、染色体数目、裸鼠致瘤性、致瘤性病毒基因等。结果 细胞维持培养15个月,传120代,生长稳定。细胞群体倍增时间52.3h。细胞呈贴壁生长,趋向复层,无接触抑制。光镜和电镜检查均显示高分化鳞癌特征性结构。染色体数目分布 34~120之间,主流范围在62~72之间(57%)。PCR检测乳头瘤病毒12,18型、疱疹病毒Ⅱ型、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均阴性;乙肝病毒基因阳性。三次裸鼠移植试验均未致瘤。结论 该细胞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尿道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肝癌及门静脉癌栓中分别取材建立人肝癌细胞系,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人肝癌及门静脉癌栓新鲜手术标本,利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肿瘤细胞原代培养并扩大克隆培养建系。采用光镜、电镜、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异种移植瘤实验对新建细胞系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来源于门静脉癌栓的人肝癌细胞在体外稳定培养已经将近1年,传至100余代,命名为CSQT-1。该细胞系具有典型的恶性上皮细胞特征,其群体倍增时间为48 h;染色体中位数为87~90,为亚四倍体;裸鼠皮下异种移植可形成移植瘤,该细胞系中CD133+表达比较稳定。结论:细胞系特征显示该细胞系是一株新建的来源于门静脉癌栓的人肝癌细胞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建立Sprague-Dawley大白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系体外长期培养的适宜条件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分析其稳定性,为进一步研究MSCs的诱导分化和应用提供理想的细胞模型。方法:应用细胞生物学、干细胞组织工程学等方法培养并纯化骨髓MSCs,检测细胞生长的形态、换液时间、生长曲线、倍增时间、贴壁率、染色体、培养条件和反复冻存后复苏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多次传代后的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骨髓MSCs原代培养10~12d时融合至80%~90%,不同的首次换液时间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1,P3,P10,P20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细胞的倍增时间P1为34.2h;P3为33.9h;P10为31.8h;P20为30.6h。4代细胞任意两代之间的细胞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代后细胞迅速贴壁,约89%的细胞贴壁主要发生在接种后10h内。4代细胞任意两代之间的贴壁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浓度为20%的标准胎牛血清中,骨髓MSCs的增殖活性最高;在种植细胞密度为8×104/mL时,骨髓MSCs的增殖活性最高;吉姆萨染色显示P8代骨髓MSCs胞浆为淡紫红色,胞核为深蓝色,细胞内可见1~2个核仁;P8和P20代细胞染色体形态及数目均正常,染色体核型组成均为42,XY,符合大鼠正常二倍体细胞系特征;反复冻存后复苏骨髓MSCs,其活细胞数>85%。至今已体外培养10个多月。结论:QY1细胞系是纯的、可长期传代的细胞系,可扩增并保持未分化状态,且其生物学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0.
体外长期培养人转化角朊细胞系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SV40病毒转化的人角朊细胞系在体外长期培养过程中的细胞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观察转化细胞系的克隆形成率、细胞生命曲线以及血清、Ca^+对其生长分化的影响。结果:与正常角朊细胞相比,转化角朊细胞系于体外形成克隆所需的最低接种密度有所降低,但接触抑制特性仍未丧失。转化细胞在体外已传代培养25代,对血清的依赖性降低,可被Ca^2+诱导分化而形成细胞膜片结构。结论:本研究所观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刘永亮  叶钢  方针强 《重庆医学》2008,37(8):842-844
目的原代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观察体外培养中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形态学特点,测绘传代MSCs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周期及表面标记,体外诱导MSCs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分化并鉴定。结果原代及传代MSCs为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传代细胞具有类似的生长规律;流式细胞仪分析MSCs CD44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87%以上细胞处于G0/G1期;经成骨细胞诱导,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经成脂肪细胞诱导,细胞内出现红染脂滴。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可大量扩增、纯化MSCs,所获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ave prospective use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drug screening. Every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 has its own genetic background, which determines its specific ability for differentiation as well as susceptibility to drugs. It is necessary to compile many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s for future clinical use, especially in China due to its large population.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isolating new Chinese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with clarified directly differentiation ability.
Methods  Donated embryos that exceeded clinical use in our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 center were collected to establish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lines with informed consent. The classic growth factors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and recombinant human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hLIF) for culturing embryonic stem cells were used to capture the stem cells from the plated embryos. Mechanical and enzymetic methods were used to propogate the newly establishe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line. The new cell line was checked for pluripot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detecting the expression of stemness genes and observing spontaneous differentiation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Finally similar step-wise protocols from definitive endoderm to target specific cells were used to check the cell line’s ability to directly differentiate into pancreatic and hepatic cells.
Results  We generated a new Chinese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line, CH1. This cell line showed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other reported Chinese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lines: normal morphology, karyotype and pluripotency in vitro and in vivo. The CH1 cells could be directly differentiated towards pancreatic and hepatic cells with equal efficiency compared to the H1 cell line.
Conclusions  This newly established Chinese cell line, CH1, which is pluripotent and has high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pancreatic and hepatic cells, will provide a useful tool for embryo development research, along with clinical treatments for diabetes and some hepatic diseas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利用COS/TPC同源重组法高效制备hIL-2重组腺病毒基础上,对感染人IL-2重组腺病毒的人肺腺癌细胞(Anip973)的体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将携带有人IL-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hIL-2)感染人肺腺癌细胞系,通过细胞生长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分析、形态学检查等观察其对Anip973肿瘤细胞的作用;利用PCR和琼脂糖电泳对肺癌中人IL-2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 rAd-hIL-2经扩增、纯化后,滴度可达10^10PFU/ml,当病毒为30MOI时,对Anip973细胞的转染率达90%以上。转染的Anip973肿瘤细胞除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有轻微变化外,其生长能力、克隆形成率及细胞周期等无明显变化。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细胞因子基因hIL-2转染的Anip973肿瘤细胞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特异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盐酸(PDTC)对人黑素瘤A375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PDTC作用于A375细胞不同时间后,MTT法测定其对A375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DTC作用下A375细胞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经PDTC处理的实验组,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0.05,P<0.01),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PDTC作用后A375细胞PCNA表达降低(P<0.01),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PDTC具有显著抑制人黑素瘤A375细胞生长及PCNA表达的作用,是一种有潜力的抑制黑素瘤增殖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目的 摸索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 ,并观察其部分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常规的细胞培养传代技术以及光、电镜技术和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法 ,观察不同贴壁时间、不同浓度血清、不同种植密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形态的影响 ,并观察培养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 以选用 4~ 2 4h贴壁的有核细胞 ,加入 5 %~ 1 0 %胎牛血清、种植密度(4~ 8)× 1 0 4个 /ml的培养条件为最适宜细胞生长 ;在此条件下 ,培养扩增的细胞仍具有干细胞多向分化性 ;其形态呈梭状 ,具有快速增殖的能力 ;培养细胞在 3~ 4d进入对数生长期 ,随后进入平台期 ,分裂相细胞明显减少 ;光镜下细胞呈梭状或类成纤维状 ,2~1 0代的细胞呈均质状 ;超微结构显示为早期幼稚细胞形态。结论 建立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条件 ,探讨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生物学特性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和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例骨髓瘤患者的骨髓细胞在体外进行了长期传代培养,探讨了各种白血病细胞系培养上清液对细胞生长的调控作用。对培养的细胞进行了形态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特征和超微结构研究及药敏试验。结果证明6种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对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培养的骨髓细胞具有恶性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可能为B细胞系恶性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多种方法检测金属蛋白酶MMP—9基因与人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细胞记数、MTT、^3H—thymidine掺入实验等方法检测分别转染正义和反义MMP—9CDNA后人黑色素瘤细胞生长速度的改变。结果 转染反义基因后WM45l细胞生长速度受到明显抑制(P<0.05);转染正义基因后WM35细胞生长速度受到明显促进(P<0.05)。而运用四环素可以抑制四环素负调控逆转录病毒载体上的外源基因的表达,其结果与对照细胞相似。结论 反义MMP—9基因使人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正义MMP—9基因使人黑色素细胞的生长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说明MMP—9在人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四环素负调控逆转录病毒载体可以调控外源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恶性造血细胞中P-糖蛋白(P-gp)170的表达,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提供P-gp 170低表达的体外细胞株模型。方法:用含0.1 mmol.L-1阿霉素的RPM I 1640分别培养MDS细胞株MUTZ-1和多药耐药(MDR)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A02。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分别观察与阿霉素共同培养后的MUTZ-1细胞和K562/A02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MUTZ-1细胞和K562/A02细胞P-gp 170表达水平。结果:0.1 mmol.L-1阿霉素对MUTZ-1细胞增殖呈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而对K562/A02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MUTZ-1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K562/A02细胞表面呈现出许多长的微绒毛和许多微孔;K562/A02细胞与MUTZ-1细胞相比高表达P-gp 170。结论:P-gp 170在恶性造血细胞中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gp 170低表达的MUTZ-1细胞株可用于MDS治疗的体外研究模型,P-gp 170高表达的K562/A02细胞株可用于MDR逆转的体外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