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较少见,且极易误诊误治,本文通过对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的回顾,分析,发展早期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从而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
<正> 例1,女,65岁,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6年,在住院治疗期间,突然出现头晕,继之意识不清。查体:浅昏迷状态,瞳孔右侧3.5mm,左侧2.5mm,右眼呈下视位,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锥体束征阳性。CT示双侧丘脑及右枕叶梗塞灶。经治疗11小时后神志清醒,双眼球仍上视受限,视物呈菊花样改变,精神异常,表现轻微躁动不安,谵妄,双侧肢体肌力Ⅳ级。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BAS)。经治疗症状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砂综合征是基底动脉梗塞中一少见综合征,随着CT扫描的诊断率逐渐提高,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TOB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意识障碍、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或皮层盲、偏侧或四肢无力为该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特征。结合影像学检查显示:丘脑梗塞最常见(9/10),其次为中脑或桥脑(8/10),并可同时伴有枕叶及小脑半球梗塞。头颅CT最具特征性改变为双侧丘脑蝶形低密度,伴有中脑或桥脑上部中央及旁中央区低密度(MRI像上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改变)。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敏感。结论:TOB综合征同时具有幕上及幕下多处梗塞,预后较差。临床拟诊病人早期行MRI检查更能提高诊断率,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方法和经验,提高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影像学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几率。方法:对30例TOBS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CT、MRI初诊无误诊或漏报。结论:CT和MRI是早期诊断TOBS的主要检查手段,只要影像科医师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合作,提高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科学认识与诊断水平,就能早期发现,早期得到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杜大勇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0,14(1):9-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osfral Basilar Artery Syndrome,RBA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提出的。基底动脉顶端2cm以内有5条血管交叉,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了“干”字型结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使幕上和幕下脑组织同时受累,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科收治经MRI确诊的RBAS 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因突发眩晕、呕吐伴意识不清2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冠心病”史五年余。查体:患者浅…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 ,5 4岁 ,1天前在活动中突然头晕恶心未吐 ,双眼视力模糊伴右半身无力及意识障碍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6小时前突然头晕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及言语不清。查体 ,神智呈嗜睡状 ,T38℃ ,P84次 / min,R2 1次 / min,Bp1 5 0 / 95 mm Hg( 1 mm Hg=0 .1 33k Pa) ,心肺无异常 ,双瞳等大等圆 ,0 .35 cm,光反应 ( + ) ,右鼻唇沟浅 ,伸舌略右偏 ,右上肢肌力 级 ,右下肢肌力 级 ,肌张力低 ,右健反射 + ,右锥体束征 ( + ) ,经急查头颅 CT示基底节区及枕叶梗塞。给予脱水剂、能量合剂、抗凝及激活脑细胞药治疗中于入院第 5天突然病情…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TOBS)为基底动脉顶端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980年由Caplan首先提出。现将我院收治的15例TOBS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意识障碍、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或皮层盲、偏侧或四肢无力、共济运动障碍为该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丘脑、中脑、桥脑、小脑、枕叶病灶为主。头颅CT最具特征性改变为双侧丘脑蝶形低密度(MRI上为长T1、长T2信号)。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结论:TOB综合征同时具有幕上及幕下多处梗塞,预后较差。临床拟诊病人早期行MRI检查更能提高诊断率,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6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CT和(或)MRI提示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36岁,木工,因突发意识不清12 h入院.患者于12 h前休息时突发意识不清,伴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既往史不详.入院后查体:T 37.3 ℃,P 75/min,R 20/min,BP 170/90 mmHg,一般情况差,昏睡,右侧瞳孔散大,左瞳孔缩小,可见自发性垂直眼震,左鼻唇沟浅,四肢发作性伸性强直,左上、下肢自发活动少,左下肢病理征(+),右下肢病理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及CT、MR影像特征。方法:对16例TOBS患者24小时内行CT、MRI检查,3~5天后进行复查,计算和比较这两种影像技术的检出率。结果:CT和MR各自的初诊与复诊相比,TOBS诊断准确率CT为37.5%、MRI为100%,病灶捡出率CT为41.8%、MRI为96.7%,结论:TOBS有复杂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在早期诊断中,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9岁。以突发眩晕,左侧肢体活动不灵5小时为主诉入院。入院前5小时被人发现神志不清,倒在地上。在送往医院途中清醒,诉头晕,视物旋转,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无头痛及呕吐。查体:P88次/分,BP17/11kPa,嗜睡,言语不利,右侧眼裂变小,右眼睑下垂,右眼球向上、下、内运动受限。右瞳孔D≈5mm,对光反射消失,向左同向偏盲,右侧鼻唇沟浅,伸舌不配合,颈软。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左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腱反射亢进,左侧巴氏征阳性,头CT未见异常。入院后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示右椎动脉显影及…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ostral basilar Artery Syndrome RBAS)是因基底动脉尖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综合症,临床上较罕见,现将近年我二院收治的9例作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z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5例确诊为TOBS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主要以意识障碍、眼球活动障碍、瞳孔改变为主。MRI或CT发现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及颢叶内侧面等部位存在相应病灶。结论TOBS临床表现多样,MRI检查有特征性改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8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研究。结果临床特点多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影像学提示丘脑、中脑、桥脑、小脑、枕叶病灶多发病灶。结论 TOBS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表现;MRI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本组患者预后多较差。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部位 (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 )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 ,临床并不少见 ,但诊断困难。现将我院从1994年至今收治的16例报道如下 ,以供临床参考。1.一般资料男性10例 ,女性6例 ,年龄52~81岁 ,平均 (61.32±11.20)岁。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9例 ,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2例 ,高血压动脉硬化13例 ,糖尿病5例。2.临床表现神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