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 (IRMA)对 85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进行了血清中NSE含量测定 ,并与 2 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组间均数用t检验 ,同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 glasgow评分。 结果 外伤组血清中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病脑组和化脑组血清中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不论哪一组 ,血清中NSE含量与glasgow分值均呈现负相关 (r =-0 .62 ,P <0 .0 1)。结论 检测血清中NSE含量 ,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轻重 ,并可用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价和估计愈后 ,还可指导个体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清电解质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 9例窒息新生儿和 3 9例正常新生儿采用同一仪器测定其血清电解质。结果 窒息儿血清Na+ 、Cl-、Ca2 + 较正常儿明显降低 (P <0 .0 5 ) ;其变化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性 ,重度与轻度窒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血K+ 的变化与窒息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窒息时血清K+ 、Na+ 、Cl-、Ca2 + 的测定结果可作为分析病情及评价窒息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窒息脐血中内源性阿片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时脐血中内源性阿片肽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 4 0例正常妊娠妇女 (对照组 )、33例新生儿窒息孕妇 (窒息组 )静脉血及脐动脉血中 β -内啡肽、强啡肽A1-13 和亮脑啡肽的含量。结果 ①窒息组脐血中 β -内啡肽、强啡肽A1-13 和亮脑啡肽的含量分别为 (5 6 9 5 6± 79 4 6 )ng/L、(2 98 6 3± 36 18)ng/L及 (4 98 37± 71 5 2 )ng/L ,对照组分别为 (2 5 0 90± 39 4 0 )ng/L、(10 2 5 0± 2 1 6 3)ng/L及 (32 1 5 2± 39 90 )ng/L ;与对照组相比 ,窒息组脐血中 3种阿片肽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1及P <0 0 5 ) ,而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间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②脐动脉血血气分析 :pH为 7 0± 0 1,PaO2 为 (9 0 0± 3 0 0 )mmHg ,PaCO2 为 (6 6 75± 5 2 3)mmHg ;其中 β -内啡肽含量与脐血pH、PaO2呈显著负相关 (r为 - 0 5 6 3及 - 0 6 81,P <0 0 1) ,与PaCO2 呈显著正相关 (r =0 5 2 4 ,P <0 0 1) ;强啡肽A1-13 含量与脐血pH及PaO2 呈负相关 (r为 - 0 398及 - 0 4 32 ,P <0 0 5 ) ,与PaCO2 呈正相关 (r=0 4 2 6 ,P <0 0 5 ) ;亮脑啡肽含量与脐血pH及PaO2 呈负相关 (r为 - 0 347及 - 0 383,P <0 0 5 ) ,与PaCO2 呈正相关 (r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1)将 5 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型 3组 ,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及纤维蛋白原 (FBG)值 ,并与 3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 (2 )治疗 10d后 ,将 5 1例分为GOS5~ 4分和 3~ 1分两组 ,比较两组入院时血PT、APTT、FBG值。结果 :(1)各型颅脑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血PT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PTT显著降低 (P <0 .0 5 ) ,且随伤情加重而下降 ,FBG值显著升高 (P <0 .0 5 ) ,且随伤情加重而升高。 (2 )治疗 10d后 3~ 1分组较 5~ 4分组入院时FBG值显著升高 (P <0 .0 5 ) ,PT、APTT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FBG值与伤情轻重呈正相关 ,与预后呈负相关 ,对早期判断伤情及评估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窒息新生儿早期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虹 《临床医学》2003,23(6):18-19
目的 :观察窒息新生儿电解质及肾功能的变化 ,探讨其变化和疾病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出生的窒息新生儿 ,按其窒息的程度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 ,于生后 2 4小时内采取静脉血 3ml,查电解质K、Na、Cl、Ca及BUN、Cr ,并与同胎龄组、同体重组的新生儿的电解质和BUN、Cr进行对比。结果 :窒息新生儿电解质改变有统计学意义的是血钠、血钙的变化 ,足月儿表现为随窒息程度的加重 ,肾功能损伤有加重的趋势 ,P <0 .0 1。早产儿则无明显加重趋势P >0 .0 5。结论 :新生儿窒息程度越重 ,越容易出现电解质的紊乱 ,且肾功能损伤越严重。临床上应严密监测及早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癫痫大鼠脑组织中NO2-与MDA含量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NO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选用SD大鼠 5 6只 ,采用硫代氨基脲腹腔注射制作癫痫模型 ,分别取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三个脑区的脑组织制成 1:10 (重量体积比 )的组织匀浆。采用比色法及硫代巴比妥法检测上述各脑组织匀浆不同时点的亚硝酸根 (NO2 )及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癫痫初发、再发组中各脑区组织匀浆NO2 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癫痫致死组中NO2 含量降至正常水平 (P >0 .0 5 ) ;在癫痫初发组中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而癫痫再发、致死组中MDA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5 ,P <0 .0 1) ;NG位硝基左旋精氨酸 (L NNA)干预组NO2 及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 (P <0 .0 5 ) ,与相对应时点比较含量显著下降 (P <0 .0 1)结论 NO参与了癫痫发作的起动、传播和继发性脑损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新生儿窒息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变化 ,探讨其在新生儿窒息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检测 5 4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血清sICAM 1和sFas水平 ,其中重度窒息 34例 ,轻度窒息 2 0例 ,并与 16例正常新生儿对照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窒息新生儿血清sICAM 1和sFas增高 ,3组新生儿血清sICAM 1和sFas均数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 9.6 5 ,31.10 ,P均 <0 .0 5 )。重度窒息新生儿的sICAM 1和sFas较轻度窒息和对照组均明显增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结论 新生儿窒息患儿sICAM 1和sFas水平增高 ,提示ICAM 1和Fas可能通过缺氧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参与新生儿窒息的病理过程 ,血清sICAM 1和sFas含量可能作为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的早期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挤压脐带(UCM)对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 000名剖宫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是否利用UCM方式将脐血输给新生儿分为实验组(n=428,含124名早产儿与304名足月新生儿)与对照组(n=572,含136名早产儿与436名足月新生儿),比较两组中足月与早产新生儿窒息情况、出生后3 d血红蛋白(HGB)水平、红细胞压积(PCV)、胆红素水平。结果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 0. 05);实验组HGB、PCV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和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P <0. 05);实验组中足月与早产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贫血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均> 0. 05);对照组中早产新生儿窒息和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P均<0. 01),足月与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相近(P> 0. 05)。结论剖宫产术中实施UCM给新生儿输血,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和贫血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其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尤其对早产儿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96例HIE患儿于急性期进行PAF及血小板数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其分布宽度(PDW)测定,恢复期进行复查,了解其动态变化.结果 ①HIE患儿急性期血PA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血PAF含量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恢复期中重度HIE患儿PAF仍高于对照组.②HIE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总数较正常儿明显降低(P<0.01),MPV和PDW较正常儿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BPC、MPV和PDW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E患儿PLT随HIE病情加重而降低(P<0.01),而MPV和PDW则随病情加重而增大(P<0.01).结论 动态观察HIE惠儿PAF及血小板参数,可判断HIE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次声作用后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含量的改变(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次声作用大鼠后 ,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含量的变化。方法 用 16Hz ,13 0dB次声 ,作用 1、7、14、2 1d ,2h/次·d-1。分别于作用后 0 .5、6、12、18、2 4h观察大鼠血浆内AⅡ含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血浆内AⅡ含量在次声作用 1d后 ,在 2 4h内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性增高 (P <0 .0 1)。次声作用 7d ,与对照组相比 0 .5h已开始增高 (P <0 .0 1) ,12h达高峰 ,而后下降 ,至 2 4h低于对照组 (P <0 .0 5 )。次声作用 14d ,与对照组相比 0 .5h已显著增高 ( P <0 .0 1) ,6h、12h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18、2 4h复呈显著增高 (P <0 .0 1)。次声作用 2 1d ,与对照组相比 0 .5h已开始增高 (P <0 .0 5 ) ,12h达高峰 ,而后下降 ,至 2 4h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次声作用后 ,大鼠血浆内AⅡ含量随次声作用时间的不同而呈不同的规律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