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将住院待产有早产可能的孕妇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于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静脉点滴,10mg/天,连用1~2天,对照组无干预措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作头颅超声检查了解颅内出血情况。结果在胎龄小于35周的小胎龄早产儿,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2%(χ2=4.739,P=0.029);而在胎龄满35周以上的较大胎龄的早产儿,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111,P=0.740)。结论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将住院待产有早产可能的孕妇375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13例,于入院后每间隔12h给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5mg,连用3d;对照组162例,无干预措施,新生儿生后常规作头颅脑B超,了解颅内出血情况.结果:在胎龄<35w的小胎龄早产儿,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2.9%,显著低于对照组71%(P<0.05);而胎龄35w以上的较大胎龄早产儿,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有良好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5周的322例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据产前是否有效应用地塞米松分为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出生后常规作头颅超声检查。【结果】地塞米松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PVH-IVH)、重度PVH-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的患病率分别为6.1%、0.9%和4.8%,低于对照组的16.5%(χ2=8.627,P=0.03)、5.5%(χ2=6.556,P=0.01)和15.4%(χ2=10.255,P=0.001)。【结论】产前应用地塞米松能降低早产儿(≤35周)PVH-IVH和PVL的患病率,并能减轻PVH-IVH的严重程度,对早产儿脑损伤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异同及颅内出血者的预后,指导颅内出血的防治。方法按胎龄将376例早产儿分为小胎龄早产儿及大胎龄早产儿两组,生后3~6天常规头颅彩超检查,记录可能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对有颅内出血且存活者随访至6个月龄。结果两组早产儿颅内出血相关指标比较: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围生期疾病、分娩方式、围产期缺氧、机械通气、血小板计数低,产前使用地塞米松,生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两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低、血小板计数低、机械通气、胎龄小、母亲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围产期缺氧、异常分娩是小胎龄早产儿组的危险因素,产前使用地塞米松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其保护因素;大胎龄早产儿组的危险因素是机械通气、血小板计数低与异常分娩。后遗症发生率:小胎龄早产儿组42.9%,大胎龄早产儿组25%。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是不同的,在早产儿管理中,尽可能去除危险因素、提供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早产儿颅内出血有较高的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ICU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及早期临床表现特征,以便及时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2007年9月~2009年1月NICU住院的110例早产儿(胎龄<37周)于生后7天内行头颅B超检查,同时记录其临床表现,并分为颅内出血组和对照组,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63例早产儿确诊为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7.27%;胎龄<34周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与胎龄>34周早产儿、正常出生体重儿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33,P<0.05;χ2=11.181,P<0.05);存在围产期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χ2=6.277,P<0.05),但Apgar评分不同,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1,P>0.05);早产儿颅内出血早期常无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73,P>0.05)。结论:胎龄小、体重低以及存在围产期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但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Apgar评分异常与颅内出血的发生无显著相关,对所有早产儿常规行头颅B超检查,做到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和预后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肌注地塞米松在早产促胎肺成熟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胎龄为28~34周单胎早产的11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情况分为使用地塞米松组(观察组, n=59)和未使用地塞米松组(对照组, n=51)。比较两组早产儿的1 min及5 min阿氏评分(Apgar评分)、出生12 h血气分析指标、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记录两组产妇的产褥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的5 min Apgar评分均较1 min Apgar评分高(P <0.05),且观察组早产儿的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早产儿出生12 h时的血气分析指标(pH、 PaO2、PaCO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RD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产妇的产褥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使用地塞米松可缓解早产儿出生后的缺氧情况,减少RDS的发生,改善早产儿动脉血气指标,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且对产妇产褥感染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产前应用氨溴索在早产儿促胎肺成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孕28~35周早产或计划早产的孕妇120例,按用药不同分为氨溴索组和地塞米松组,每组各60例.氨溴索组:产前给予孕妇静脉滴注5%葡萄糖1000 ml加氨溴索1000 mg/d,连用3 d.地塞米松组:产前给予孕妇地塞米松5 mg每天2次肌肉注射,连用3 d.分别观察两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生率.结果 在预防32周以前出生的早产儿发生RDS方面氨溴索组(28~286周、29~296周、30~306周及31~316周RDS发生率分别为37.5%、11.1%、8.3%及0)明显优于地塞米松组(分别为71.4%、44.4%、40.0%及2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32周及以上的早产儿RDS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前应用氨溴索促胎肺成熟,在预防32周前出生的早产儿发生RDS方面明显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分为ICH组(102例)与非ICH组(498例),分析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102例ICH早产儿中,Ⅰ度占87.25%,Ⅱ度占8.82%,Ⅲ~Ⅳ度占3.92%。ICH组的产前地塞米松应用率低于非ICH组,宫内窘迫率高于非ICH组(P <0.05); ICH组的机械通气率、电解质紊乱率高于非ICH组,胎龄≥34周占比低于非ICH组(P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宫内窘迫、机械通气、胎龄<34周、电解质紊乱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1, P <0.05)。结论宫内窘迫、机械通气等均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监测,并于产前适时使用地塞米松,以尽可能降低ICH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母亲晚期早产儿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模式,及产前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母亲晚期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产科分娩的631例单胎晚期早产儿及其母亲病例资料,根据母亲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母亲组和非糖尿病母亲组,比较两组早产儿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进一步将糖尿病母亲的晚期早产儿根据产前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分为激素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631例晚期早产儿中,糖尿病母亲的早产儿有183例,非糖尿病母亲组448例。糖尿病母亲组的晚期早产儿产前激素使用率为37.2%,非糖尿病母亲组的晚期早产儿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2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龄35周的糖尿病母亲的晚期早产儿,激素组早产儿胎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6)。无论胎龄大小,与对照组相比,激素组糖尿病母亲的晚期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及呼吸支持的使用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早产儿低血糖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晚期早产儿中,糖尿病母亲的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模式与非糖尿病母亲不同。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并未减少糖尿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剂用于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28例胎龄≤35周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出生后立即给予PS预防治疗,选取同期确诊为RDS的36例早产患儿为对照组,应用呼吸机与PS,对比两组患儿的RDS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出现2例(7.1%)RDS,该院同期收治的胎龄≤35周的早产儿的RDS发生率为38.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RDS死亡率为8.3%,明显低于同期收治早产患儿RDS的死亡率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预防早产儿RDS时可以明显降低其发生率,效果显著,用于治疗早产儿RDS时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本院胎龄35周以下早产儿母亲产前糖皮质激素应用时机,并确定最佳给药时机及与早产原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分娩的胎龄35周以下的早产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早产原因下产前地塞米松应用时机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产前地塞米松最佳给药时机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院胎龄<35周的早产儿母亲产前地塞米松使用率为89.6%,其中46.4%在最佳给药时机接受产前地塞米松。不同早产原因的早产儿母亲产前地塞米松应用时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原因为胎膜早破的早产儿母亲接受最佳时机产前地塞米松的机会是非胎膜早破的2.22倍(OR=2.22,95%CI:1.19~4.14),而双胎妊娠孕妇接受最佳时机产前地塞米松的机会仅为单胎妊娠孕妇的0.24倍(OR=0.24,95%CI:0.09~0.63)。结论 本院产前地塞米松使用率较高,但大多数是在次佳给药时机给药。胎膜早破是早产儿母亲在最佳给药时机接受产前地塞米松治疗的有利因素,而双胎妊娠是最佳给药时机的不利因素。提高准确预测早产发动的能力,有助于优化产前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预防小胎龄早产儿呼吸暂停中咖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奇偶法原则将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参与收治的48例小胎龄早产儿随机分为参照组(n=24)与实验组(n=24),将不应用甲基黄嘌呤类药物早产儿作为参照组,将应用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早产儿作为实验组,对两组小胎龄早产儿预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两组小胎龄早产儿n-CPNP、住院时间、对比参照组P<0.05,统计学显示分析意义.但两组小胎龄早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体重增长速度、Apgar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分析意义存在.结论:将咖啡因应用在小胎龄早产儿预防呼吸暂停中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产前应用氨溴索在早产儿促胎肺成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孕28-35周早产或计划早产的孕妇120例,按用药不同分为氨溴索组和地塞米松组,每组各60例。氨溴索组:产前给予孕妇静脉滴注5%葡萄糖1000ml加氨溴索1000mg/d,连用3d。地塞米松组:产前给予孕妇地塞米松5mg每天2次肌肉注射,连用3d。分别观察两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生率。结果在预防32周以前出生的早产儿发生RDS方面氨溴索组(28~28^+6周、29~29^+6周、30~30^+6周及31~31^+6周RDS发生率分别为37.5%、11.1%、8.3%及0)明显优于地塞米松组(分别为71.4%、44.4%、40.0%及2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32周及以上的早产儿RDS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应用氨溴索促胎肺成熟,在预防32周前出生的早产儿发生RDS方面明显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早产儿胎龄30~31周52例和胎龄32~34周68例,分别在两个胎龄内各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2天常规给予红霉素3 mg/(kg·d),1次/d,共10 d;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3 ml/(kg·d).结果 在胎龄30~31周早产儿用药组和对照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胎龄32~34周早产儿用药组与对照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13.8±4.5)、(17.2±4.2)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分别为(10.5±1.6)、(13.8±1.5)d]、住院时间[分别为(28.5±6.8)、(35.5±7.2)d]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7.6%(6/34)、35.3%(1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胎龄32~34周的早产儿是安全有效的,但对胎龄30~31周的早产儿效果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吸入一氧化氮(iNO)防治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观察组早产儿生后1周内给予吸入一氧化氮5~20 ppm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高氧暴露时间、慢性肺疾病发生及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早产儿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高氧暴露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均无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气漏症发生,两组慢性肺疾病、颅内出血、症状性动脉导管开放(PDA)发生率及重度慢性肺疾病、重度颅内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iNO并没有减轻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发生及严重程度,但iNO可改善氧合;胎龄≤34周早产儿应用iNO并未增加颅内出血、肺出血等风险。  相似文献   

16.
翁文进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4689-4690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84例早产颅内出血的患儿,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62例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和母亲的情况,同时筛选出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与孕周有关,孕周越小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越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与体重、APGAR评分、出生后患儿发生抽搐、应用机械通气以及应用多巴胺有关,与母亲年龄及是否应用硫酸镁或糖皮质激素、感染、患儿的性别、是否有动脉导管未闭及呼吸暂停无关。结论:临床对小胎龄(孕周<35周)、低体重、宫内窘迫以及apgar评分低的早产儿应提高对其发生颅内出血可能的预见性,出生后患儿抽搐、应用机械通气、应用多巴胺也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 lar hemorrhage,PV-IVH)特点及影响因素,寻求降低早产儿PV-IVH发生率及严重度的有效方法。方法:72例胎龄28~35周早产儿于生后24 h内、满1、2、3、5、7 d,分别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①早产儿PV-IVH发生率为69.4%,重度PV-IVH发生率为31.9%;92%PV-IVH在宫内、产时或生后24 h之内发生;30%进一步发展;发生与否及严重程度除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外无其他特异性临床表现。②机械通气、胎龄和地塞米松是与早产儿PV-IVH有关的独立因素。结论:①早产儿PV-IVH发生率高,发生时间早,会进一步发展,常无典型症状及体征,应早期、续贯监测。②防治措施为积极预防早产;产前积极使用地塞米松;减少机械通气等。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综合治疗与早期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颅内出血患儿综合治疗和早期康复与功能训练对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有早产可能的孕妇在分娩前给予地塞米松注射预防颅内出血,早产儿出生后常规开展颅脑超声筛查,对发生颅内出血的患儿,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给予早期综合治疗。并在病情稳定后,无论有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均给予早期功能训练与康复训练。比较干预与未干预组患儿在生后校正胎龄12月时的体格生长与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结果:在生后校正胎龄12月时,共随访婴儿301例,包括颅内出血患儿176例(其中干预组134例,未干预组42例),无颅内出血患儿125例。结果各组早产儿的身长和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但未经干预的颅内出血患儿脑瘫的发生率(11.9%)高于干预组患儿(3.73%)(P<0.05);未干预组患儿的神经心理评分也低于干预组[分别为(91.4±11.0)分和(103.3±9.4)分,P<0.05],而干预组患儿与无颅内出血的患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综合治疗和早期干预可改善颅内出血患儿的预后,减少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分娩前使用1~2次皮质激素对婴儿在1岁时的体格生长与神经心理发育无影响。因此,产前短疗程皮质激素可安全有效地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致早产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提出合理的预防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致早产孕妇(单胎)为观察组,其中合并子痫前期者60例、未伴子痫前期者20例;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自发性早产和胎膜早破致早产孕妇80例(单胎)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围生结局(分娩方式、产前地塞米松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及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比较两组早产儿围生结局。比较观察组合并子痫前期与未合并子痫前期患者的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产前使用抗菌药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产前地塞米松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早产儿平均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胎龄2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胎龄32~34周、胎龄≥34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早产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早产儿使用呼吸机率、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7分率、肺炎、胃肠功能紊乱及高胆红素血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合并子痫前期者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未伴子痫前期者,转诊新生儿科率明显低于未伴子痫前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致早产儿发生窒息风险较高,因此要做好孕期血压监测和饮食控制等管理,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防止早产儿发生,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临汾市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45例RDS新生儿,以胎龄为依据进行分组,可分为早期早产儿(胎龄34周)、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周)、足月儿(胎龄≥37周)3组,每组各有17例、15例、13例。对3组患儿的基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入院时间、住院天数、产前激素应用频率随胎龄增长呈规律性变化(P0.05);早期早产儿多胎妊娠、不明原因早产、胎盘异常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晚期早产儿,足月儿最低;足月儿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P0.05),而胎膜早破、母亲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低于这两组(P0.05),出生窒息发生率低于早期早产儿(P0.05);早期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率最高、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时间及吸氧时间最长,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以白肺、支气管充气、肺部感染、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足月儿以气胸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愈率分别为66.67%、93.33%、92.31%,早期早产儿治愈率明显低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P0.05)。结论在围产期高危因素、产前预防、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不同胎龄RDS患儿存在明显不同,选择性剖宫产严重影响足月儿RDS的发病,因此胎龄因素的考虑对RDS的诊断、治疗十分关键,且剖宫产指征的严格掌握有利于RDS的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