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用“下法”治疗“乙脑”的看法乙脑属于中医的暑病范畴。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多推崇叶天士引述张凤逵《伤暑全书》“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甘敛阴,不必用下”的说法。但在临床实践中,暑病多有可下之证,尤其是乙脑,用下法往往能收捷效,主要视乎各个阶段的见证不同而已。我们认为,伤寒温病,邪从火化,归于阳明,里有实热的便可用下。暑病的热,更有甚于伤寒湿病,火化更速,里结于阳明,可下的见证更多。当乙脑出现持续高热、神昏、抽搐时,从中医辨证认为“热极生风”。一般多用全蝎、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辨》桑菊饮方可以治疗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痉病,其中以风温痉、温热痉、暑痉、燥痉4种热在卫分兼有咳症的痉病为主。桑菊饮治疗风温痉、温热痉体现了温病学中"金囚木旺"的理论;治疗暑痉初起热邪不盛见咳嗽之症,注重了既病防变;治疗燥痉时体现了辛凉甘润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思想,在西药常规治疗无效的,天行赤眼外障眼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天行赤眼的特征,按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病在卫分,辛凉疏散,宣肺泄热,用辛凉平剂银翘散加减;卫气同病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病在气分,清热解毒,攻下泄热,白虎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气营(血)同病,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加减;热退津伤,邪热留恋,清热生津祛余热,沙参麦冬汤加减。[结果]辨证正确,效若桴鼓。[结论]祖国医学的温病理论,只要辨证得法,同样可以灵活施用于外障眼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从夏月伏阴这一生理现象对暑病病理及暑多挟湿、暑热耗气的角度论述了暑病发生发展之部分内外因,力图阐明湿热药在暑 的应用是较广泛的。清暑泄热固炙是暑病的主要治则,但温热药在暑病中应用也不容忽视,不可缺少在具体应用时,则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谨慎地选择药物,并注意与其它2治法配合,力求做到恰到好处毋生弊端,从而使暑病的治疗 为完善,更切合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绍兴名医陈祖皋治疗暑病经验.归纳起来,其治暑常用方法主要有七种,即:寒暑束表,用祛暑散寒法;暑热挟风,用清暑疏风法;暑伤气分,用清暑生津法;暑湿相兼,用芳香清暑法;暑热闭气,用芳香开窍法;暑湿淫肠,用芳香化浊法;暑热伤卫,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6.
感冒刍议     
感冒是临床上最常见多发的外感病证,西医认为本病大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抗菌素治疗无效,故对本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方法。中医根据本病寒热虚实之不同性质,挟湿挟暑不同兼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常获得很好效果。中医认为感冒的主要病因是六淫中的风邪,在临床上常有风寒、风热两大基本证型和挟暑挟湿等兼证。辛温以治风寒,辛凉以治风热为治感冒之大法。风寒误用辛凉,则其邪冰伏,汗不易出,每致迁延不愈或生它变;反之,风热误用辛温,则助热伤津,甚至动血伤血。辛凉辛温乃对整个方剂性质而言,非指一药一物之性耳。感冒虽以外因为主,然内有宿寒热常不容忽视,临床组方用药,应根据寒热主次及演变适当调配辛温辛凉、解表清里药的比例,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1 风热犯肺,热甚风动——宣肺泄热熄风症见身热,微恶风,有汗不多,咳嗽,咽喉疼痛,口渴,热甚时则可见惊搐,脉浮数,舌苔薄白,舌尖红。证由风热犯于肺卫,肺气失宣,热甚风动所致,常见于小儿风温初期。治以辛凉宣肺,轻透风热,用桑菊蝉蚕汤(桑叶、菊花、僵蚕、蝉蜕、银花、连翘、薄荷、牛子、荆芥、竹叶、苇根)。若见身热较甚,烦渴,汗出咳喘,咬牙(齿介)齿,时时抽搐,脉滑数,舌苔黄薄腻,舌质红。证由风热犯于肺气,肺经痰热内蕴,热甚风动所致,治以辛凉宣泄肺热,清化热痰,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  相似文献   

8.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原为治疗阳明病表里俱热及三阳合病以阳明里热炽盛为主,厥阴病热深厥深而设,后世吴瑭进一步用之治疗太阴温病,视之为辛凉重剂。由知母18g,石膏48g,炙甘草6g,粳米11g组成。其功能是辛寒清热,主治阳明热盛证。  相似文献   

9.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原为治疗阳明病表里俱热及三阳合病以阳明里热炽盛为主,噘阴病热深噘深而设.后世吴瑭进一步用之治疗太阴温病,视之为辛凉重剂。由知母18g,石膏48g,炙甘草6g,粳米11g组成。其功能是辛寒清热,主治阳明热盛证。  相似文献   

10.
1、何谓暑温病?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多见窍闭、动风的临床特点。本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溺赤、多汗、苔黄燥,舌质红、脉洪大或洪大而芤。前人所说的“夏暑发自阳明”,是有其实践意义的。结合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即可定名为暑温。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可能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的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中暑等疾患。 2、暑温病的性质是什么? 署为阳邪,其性酷烈,暑本火热之气,为无形之热,由于它的性质所决定,故本病伤人最速,发病急而重,病机传变  相似文献   

11.
分析《内经》病机十九条"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经文涵义,结合验案探讨本条经文的临证应用,提高应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辨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汪昂“暑必兼湿”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汪昂提出"暑必兼湿"的经验基础宋代以前对于"暑病"认识较为简单,暑湿关系并未明确。《素问·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但对暑病兼湿的问题未有涉及。唐·孙思邈对暑月感湿的证候始有初步记载。宋代以后"暑病"分类逐步  相似文献   

13.
<正>麻杏石甘汤方出自仲景之《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四药组成。功在辛凉宣肺、清肺平喘。方中麻黄为君,宣肺泄热;生石膏为臣,用量  相似文献   

14.
以《内经》暑病理论为基础,从暑病的概念、发病季节、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分型、防治等方面总结分析近现代医家对暑病的认识及发挥。  相似文献   

15.
从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运主病和风、寒、暑、湿、燥、火六元;精、气、津、液、血、脉六气,形成邪气脏腑病形,病理生理病机链的角度,探讨五运主病和六气为病的病机,见病知源,辨证论治,为推进微观辨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暑咳证治     
“暑咳”一病,清·雷丰在《时病论》中曾有论述,笔者学习古论,结合临证,有得于心,试图在前人基础上加以阐发,希翼揭示本病的规律。暑咳是夏至之后立秋之前的暑季中发生的咳嗽。据笔者观察,本病有每年届时复发的倾向,较之一般咳嗽,其病因病机不同,证治亦独具特点。雷氏指出暑热伤肺是本病的病因病机,笔者着眼临床,联系本病有发病率不高,有周期发作倾向等特点,认为;素体气阴不足,相火有余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时交暑月,相火用事,天暑地蒸,遇人气阴先乏,相火偏旺,内外煎迫,肺金受伐,气失清肃,  相似文献   

17.
暑温为夏季感受暑热邪毒所致 ,临床表现为初起即见壮热、烦渴、头痛 ,甚至出现昏迷、抽搐 ,直至危及生命。其特点为发病急 ,热势盛 ,变化速 ,易伤津气 ,为小儿夏季常见证候之一。暑为夏季之主气 ,乃火热所成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 :“其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 ,其性为暑。”所以暑温有明显的季节性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暑》言 :“暑自口鼻而入 ,”故暑当外邪 ,独见夏令 ,王孟英言 :“是暑即热也 ,寒即冷也。暑为阳气 ,寒为阴气 ,乃天地间显然易知之事 ,并无深微难测之理。”“设云暑有阴阳 ,则寒亦有阴阳矣。不知寒者水之气也 ,热者火之气…  相似文献   

18.
暑热汤加减治疗夏季热21例葛来安指导:龚琼模(江西中医学院94级研究生南昌330006)关键词暑热汤夏季热辨证论治夏季热是婴幼儿独有的病证,根据此病病机,常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治之,有一定效果。笔者在祖传暑热汤基础上,对本病辨证治疗,效果突出。自19...  相似文献   

19.
吐酸治用酸药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酸为胃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是指酸水从胃中上泛而吐出的表现 ,若上泛不外吐而反下咽者名为吞酸 ,吐酸病重而吞酸病轻 ,两者合称为泛酸、噫醋[1] ,常与脘痛、嘈气、嗳气并见 ,一般多责之于脾胃虚寒、宿食化热、肝胃失和 ,分别治从健脾温胃、消食导滞、泻肝扶胃 ;据法组方 ,或主用左金丸 ,或配用乌贝散及煅瓦楞子、煅牡蛎、焙鸡蛋壳等 ,总以制酸为要旨 ,惟独慎涉酸性方药 ,然执其常又需达其变 ,即酸性方药非但未必列为禁忌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反而需要遣用之 ,现从其病因、病性、转归三方面析其应用机理 ,并各举例说明之。1 从病因治用酸性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以下称外感卷)药物的应用与配伍规律,探求温病的辨治规律。[方法]对外感卷203则医案190味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频次统计与分层聚类法进行分析。[结果]外感卷药物中茯苓、杏仁、滑石与连翘配伍最广,应用频次最高,体现叶氏宣达芳化、渗利祛湿配伍辛凉清解之特色。风温、温热篇以清热生津为主;暑、湿篇以清热祛湿为主,在卫以辛凉清解,气分证以白虎汤为主,夹湿治以三焦渗利;伤阴则取麦门冬、增液汤类;湿热以中焦脾胃为主,重视宣展气机,治从三焦,即宣上、畅中、渗下。叶氏清热(含清卫分热、清气分热与清营血分热)、养阴(卫分、气分至营血分)、祛湿(以气分证为主,重在中焦)的用方多为自创,或化裁伤寒方,体现出卫气营血证的层层变化。[结论]外感卷是叶氏《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具体体现,其中的辨治思想与方药多被《温病条辨》收录,并演绎出三焦辨证体系,对于当下辨治外感病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