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尤其是发热的特点,做好预见性护理,提高抗病毒治疗患儿的依从性。方法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167例患儿治疗后4周内进行观察,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特点。结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头晕、关节肌肉酸痛等.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多集中在37.3~38.9℃,第1次注射后9~12h发热者最多(占39.8%),体温升高多持续3~4h;大多数患儿只发热1次,在处理发热时,第1周有53.4%的患儿未进行任何处理,但第2~4周有67.1%的患儿使用了对乙酰氨基酚进行药物降温。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时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其所致的发热多为一过性,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降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发热的特点及原因.方法 对1036例5岁以下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术后体温观测和分析.结果 术后出现发热582例(56.18%).最高体温37.5℃~39.5℃,体温波动在0.8℃~1.5℃.开始发热时间平均术后9.7 h,发热持续时间平均4.3 h.结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发热多不符合典型吸收热的特点,其发生几率高、开始早、持续短、多呈中度不规则发热.其原因除考虑吸收热和感染性发热外,更要考虑麻醉药物引起发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发热特点及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3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注射胶原酶溶解术的治疗情况 ,按时间先后分为A、B两组 ,A组 2 50例 ,B组 1 2 8例。结果 A组仅有 2例轻微发热 (37 3℃ ) ;B组有 2 4例发热 (37 4~ 40 5℃ ) ,占同期病例的 1 8 75 %。发热间隔时间短 (3~ 32h) ,发热程度与时间间隔呈反比 ,伴随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对症处理迅速降温。结论 注射胶原酶溶盘术后可发生程度不等的发热 ,预后较好。发热与胶原酶批号有关 ,原因可能为药物热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乙型脑炎(下称乙脑)是由流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重症乙脑的三大主要症状,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高热是乙脑的首发症状,患儿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7~10 d,重者可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1],预后越差.所以,降温是对症治疗的关键,尤其是降低脑温保护脑组织更为重要.笔者于2005年7~11月采用纸尿片(或纸尿裤)用于54例乙脑患儿头部降温,配合全身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收到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普萘洛尔治疗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9月~2012年9月,笔者科室对34例严重婴幼儿血管瘤患儿进行口服普萘洛治疗,服药剂量为第1天1.0mg/kg,第2天1.5mg/kg,第3天2mg/kg,12h 1次、分2次服用。服药后1周、1个月和停药时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在口服普萘洛尔1周后瘤体得到控制,服药1月和停药时,97.1%(33/34)的患儿表现为促进消退。3例伴发溃疡的血管瘤患儿,溃疡在服药后1个月内均愈合。8.8%(3/34)患儿有腹泻、食欲减退的不良反应。26.5%(9/34)患儿停药后有复发倾向。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7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胀痛伴发热,体温39℃~40℃,在当地诊所接受抗感染、降温治疗,症状未缓解。为求明确诊断及治疗,本院门诊以“肛周脓肿”收入院。患者饮食、睡眠差,排尿正常,常腹泻,平均每天排便3~4次,大便不成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冰袋、药物联合冰袋3种降温方式对发热大鼠的降温效果。方法采用20%干酵母溶液在64只SD大鼠背部皮下注射建立发热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发热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药物组、冰袋组、冰袋联合药物组(联合组)各16只并予以相应的降温处理,干预结束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取血检测血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其余大鼠分别在干预后即刻、15、30、45、60、75、90、120、180、240、300、360min监测肛温值。结果干预后各组大鼠平均温差值曲线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与对照组、冰袋组相比,药物组和联合组干预后6h体温反应指数显著降低(均P0.05);但各组血清CK、LDH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药物降温法能有效降低发热大鼠体温且作用持久,单纯物理降温法可迅速降低大鼠体温,但作用时间较短。物理降温适用于需快速降温的高热,辅予药物降温可延长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水痘治疗中干扰素α1b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饲水痘患儿,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饲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10ug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联合阿昔洛韦20 mg·kg-1·d-1;对照组20例给予阿昔洛韦200mg·kg-1·d-1,均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5~7d.2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就临床症状夏血常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发热、皮疹结痴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未见.结论:干扰素α1b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水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乙型脑炎(下称乙脑)是由流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重症乙脑的三大主要症状,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高热是乙脑的首发症状,患儿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7~10d.重者可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所以.降温是对症治疗的关键,尤其是降低脑温保护脑组织更为重要。笔者于2005年7~11月采用纸尿片(或纸尿裤)用于54例乙脑患儿头部降温,配合全身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收到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新入院非发热患者不同体温测量频率的结果进行比较,为制订合适的体温测量频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计量统计法,对100份非发热入院患者入院第1~3天体温记录完整的病历进行逐份统计,比较连续3d每天测量3次体温和测量1次体温发热栓出率.结果 每天测量3次体温和测量1次体温发热检出率分别为7.0%和4.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非发热患者入院第1~3天测1次体温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