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与分析乙肝病毒在渔民中传播的危险因素,为渔民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调查舟山市渔民的生活习惯并进行血清学检测,分析渔民乙型肝炎流行因素。[结果]调查渔民总感染率为61.4%,其中HBsAg阳性率15.5%,抗-HBs阳性率32.5%,抗-HBc阳性率为45.6%。比较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者一致的危险因素共7个分别是:家族乙肝史、饮黄酒史、同船人数多少、捕鱼年限高低、每年出海时间长短、船上不分舱居住和出国劳务史为乙肝传播的主要危险因子。[结论]对渔民的健康教育,使渔民懂得乙肝病毒的感染途径,减少危险因子的发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基因(preS)变异与HBV感染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和67例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的血清HBVPreS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应用MEGA7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PreS基因热点变异与LC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V基因组PreS区T3116m(χ2=8.470,P=0.004)、A49m(χ2=4.939,P=0.026)、T53m(χ2=6.683,P=0.010)、A109m(χ2=5.868,P=0.015)及PreS缺失变异(χ2=12.154,P=0.000)与LC发生显著相关。PreS缺失变异在失代偿期LC患者中的频率(63.16%)显著高于代偿期LC患者(31.03%)(P=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OR=1.07,95%CI:1.02~1.11)、T3116m(OR=4.18,95%CI:1.39~12.61)、PreS缺失变异(OR=7.20,95%CI:2.09~24.80)是L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 PreS缺失变异与T3116m是乙型肝炎患者进展至LC的危险变异,还需要大样本人群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有超过52万人死于HBV相关的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等。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慢性HBV感染率超过8%,且主要是围产期的母婴垂直传播和/或幼龄期的水平传播。这些传播方式导致感染呈慢性持续状态,严重地影响着感染者的健康[1]。HBV可被分为A-H8个基因型。而HBV的各个基因型对肝脏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转化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却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HBV基因型与疾病及HBeAg/HBeAb状态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各学者的研究论点作一简要综述。1 HBV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赵志华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993,4(1):40-42
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由于大量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存在,使得该病得以传播。据估计世界上大约有2.8亿慢性携带者:在高发地区,大约有30~50%的携带者是在产期感染的,这些携带者在他们的家庭和社区中传播乙肝病毒,其中许多人成为自身的携带者, 相似文献
5.
6.
7.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瑞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8,25(1):24-28
乙型肝炎病毒(HBV)有较高的变异性。本文不HBV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HBV的亚型和基因型,以及HBV基因变异和临床意义的有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张晓洁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3):71-7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服用拉米夫定后HBV-DNA聚合酶活性区(P基因区)发生YM-DD(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变异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微粒酶免分析方法及速率法检测156例用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YMDD变异情况、HBV-DNA定量水平、血清学标志物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结果]156例患者中,治疗前检出5例YMDD变异(3.2%),治疗1年后YMDD变异率为30.1%(47/156)。变异组治疗前HBV-DNA含量高于未变异组,而未变异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水平高于变异组。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YMDD变异率类似。YMDD未变异组与变异组的患者性别、年龄类似。[结论]HBVYMDD变异可能与患者治疗前ALT水平和HBV-DNA含量有一定关系,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血清HBeAg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针次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方法从湘潭市妇幼保健院病案室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产科筛查出无症状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各135例。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HBIG阻断A组和HBIG阻断B组,每组各45例。检测新生儿血清中HBsAg和HBeAg水平。结果 HBIG治疗组(A和B)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4.4%,对照组为37.8%,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HBIGA组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35.7%)低于对照组(100%),HBIG B组(64.5%)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照HBV不同携带状态使用两种不同剂量的HBIG,更利于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 相似文献
10.
11.
乙肝病毒 (HBV)感染与肝细胞癌 (HCC)的关系多有报道。为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 3种不同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进行了检测 ,并对其感染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了分类比较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1)肝癌病例组 :经生化指标、CT和病理确诊的HCC患者 114例 ,其中男 82例 ,女 3 2例。年龄最小者 3 5岁 ,最大者 68岁 ,平均年龄 5 6.5岁。( 2 )非肝病患者病人组 :根据性别、年龄的均衡性 ,抽取本院内科住院病人 2 16例。( 3 )正常人群对照组 :源于本县职工年度体检 ,共 710例 ,年龄、性别与以上两组均衡可比。1.2… 相似文献
13.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ina Reaction,PCR)是近年建立的一种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其原理是:靶DNA变性解链后与特异性引物杂交,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使引物延伸,合成新的DNA。上述步骤反复进行,DNA就大量扩增,以指数递增放大。它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故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普遍重视。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的临床转归是病毒和宿主免疫反应双方斗争的结果。HBV变异与HB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有关且可影响其自然病程。本文就HBV变异的分子生物学与暴发型肝炎发生方面的近期文献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家族成员中乙肝病毒的传播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28例HBV—DNA阳性患者在家族成员中的传播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 28例HBV—DNA阳性患者均为我科住院及门诊病人,年龄10~63岁,男性22例,女性6例。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族成员46名,平均年龄31岁(7~63)岁,男性20例,女性26例。其中双亲12人,配偶18人,子女8人,兄弟姐妹2人,其他6人。22名健康 相似文献
16.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有较高的变异性。本文就HBV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HBV的亚型和基因型,以及HBV基因变异和临床意义的有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张树林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3,20(6):249-25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过去多强调与宿主免疫反应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对HBV感染的病理学有了新的认识。由高变异性HBV所引起的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是由缩主免疫系统、干扰素反应和病毒变异之间相互复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简要综述这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周艺峰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4,12(6):490-491
抗HBs独特型抗体的检测与乙肝病毒感染周艺峰(解放军第八二医院江苏淮阴)1985年Torisi等首先检测了乙肝患者血清中IgM类抗HBs独特型抗体(IgM抗HBs一抗Id)’1987年Irshad氏等进一步证实这一独特型抗体的存在。本文检测了128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治疗乙型肝炎(乙肝)病毒的相关性及疗效。方法选择病理诊断为HBV-CN,同时合并慢性乙肝或肝硬化的患者共36例。患者分成2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25例,给予拉米夫定0.1g,1次/d,或恩替卡韦0.5mg,1次/d,空腹口服;对照组11例,未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12个月时,抗病毒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血清AL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和ALB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改善。2组ALT和AST水平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但抗病毒治疗组ALT和AST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血清HBVDNA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抗病毒治疗组治疗12个月时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V-GN,可显著降低尿蛋白,使ALB升高,HBVDNA水平降低,缓解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疗效,且耐受性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