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29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高血压26例(89.7%),血浆游离肾上腺素类物质(MNs)和24h尿儿茶酚胺(CA)升高者分别为92.3%(24/26)和86.2%(25/29)。B超、CT、MRI和^131I-间碘苄胍扫描(^131I-MIBG)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6.2%(25/29)、96.6%(28/29)、88.9%(8/9)和81.2%(18/22),拟诊恶性者分别为24.1%(7/29)、55.2%(16/29)、44.4%(4/9)和40.9%(9/22)。1例行放射治疗,27例行开放手术,1例行后腹腔镜手术。结果29例患者位于肾上腺17例(58.6%),肾上腺外12例(41.4%)。首次手术根据肿瘤结构破坏、浸润生长及淋巴结转移确诊恶性13例(44.8%)。病理检查28例,确诊恶性23例(82.1%)。术后随访24例,时间4个月~8年,肿瘤复发11例,其中9例行2次或多次手术。肺转移4例,肝转移4例,骨转移3例,局部淋巴结转移4例,广泛淋巴结转移2例,2个或多个脏器同时发生转移3例。死亡4例:其余存活至今。结论病理难以区分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及术中所见。根治性肿瘤切除是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方法,肿瘤复发时再次手术仍然有效。长期随访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对最终确诊疑似病例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肿瘤和脾转移癌(metastatic carcinoma of the spleen, MC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5例经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脾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增强CT检查对术前良恶性肿瘤鉴别准确率为85.7%,B超误诊率达20%。34例行手术探查,33例行脾切除或部分脾切除。术后病理显示,21例属原发性恶性肿瘤,其中以恶性淋巴瘤最常见,占80.9%;恶性淋巴瘤术后化疗,1年存活率为90.5%(19/21),3年存活率52.4%(11/21),1例术后9年仍存活。原发性血管内皮肉瘤和脾纤维肉瘤合并肝转移者各1例,手术介入治疗术后分别存活13个月和18个月。11例原发性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为多见,分别占45.5%和27.3%,本组脾转移癌3例占8.5%(3/35),分别为胃癌脾转移、结肠癌脾转移和卵巢癌脾转移;2例于术后半年内死亡,1例术后14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恶性淋巴瘤常需辅助性化疗。良性肿瘤术后无须特殊处理,瘤体小者行部分脾切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能提高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肿瘤的生存率,对于MCS采取加强临床探查、结合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可望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29例(60.4%),小肠11例(22.9%),结肠3例(6.3%),直肠4例(8.3%),肛管1例(2.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1%)和腹部肿块(35.4%),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3.3%(40/48),CD34阳性率为77.1%(37/48),SMA阳性率为27.1%(13/48),S-100阳性率为22.9%(11/48)。48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12-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率为100%。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13例恶性者中6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GIST在中老年人中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27例空回肠出血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力  田伏洲等 《消化外科》2002,1(6):421-422
目的:对经手术证实的27例空回肠出血患进行分析,探讨空回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27例空回肠出血患分别进行B超、小肠气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术中肠镜等检查,最后均以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出血原因中,肿瘤14例(51.9%),血管发育不良5例(18.5%),Meckel憩室4例(14.8%),Crohn's病3例(11.1%)空肠非特异性溃疡1例(3.7%),术中肠镜检查6例,阳性诊断率为83.3%(5/6),阳性符合率为100%,选择性动脉造影12例,阳性诊断率为66.7%(8/12),阳性符合率为87.5%;气钡双重造影17例,阳性诊断率为23.5%(4/17),阳性符合率为100%;B超检查27例,阳性率为25.9%(7/27),阳性符合率为85.7%,结论:肿瘤为空回肠出血的主要原因,除传统的诊断方法外,B超在空回肠出血的诊断中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68例闭合性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诊治闭合性肝外伤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90-2000年收治的168例闭合性肝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均行腹腔穿刺,阳性率为94.6%(159/168),B超检查92例,阳性率为95.7%(88/92),CT检查33例,阳性率为93.9%(31/33),术前确诊率为98.2%,168例中,行非手术治疗37例(22.0%),手术治疗131例(78.0%),治愈161例(95.8%),其中非手术治疗37例均痊愈,手术治疗131例中痊愈124例,死亡7例(4.2%),结论:外伤史,体征,腹腔穿刺,B超和CT检查是诊断肝外伤的重要依据,及时手术治疗是降低严重肝外伤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Wang FL  Pan ZZ  Wan D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994-99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SLN)体外定位技术方法及其可行性、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3年3月至2003年10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腹科住院行根治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62个肿瘤(2例患者为多原发),进行体外SLN定位。标本离体后尽早进行异硫蓝SLN定位,传统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进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查。结果62例肿瘤成功检出SLN的59例,检出率95.2%。59例患者总共获得并检测1114枚淋巴结,平均每人18.9(4~46)枚。其中SLN157枚(14.9%),平均每人2.7(1~9)枚。SLN敏感性39.1%(9/23),假阴性率23.7%(14/59),准确率76.3%(45/59)。50例SLN阴性的中有12例(24%)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阳性。36例HE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查全阴性者中4例(11.1%)SLN发现微转移灶。14例仅非SLN阳性中8例SLN发现微转移灶。结论结直肠癌异硫蓝SLN体外定位活检技术是可行的,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微转移可以提高术后分期,可以提高送检淋巴结个数,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减少淋巴结转移漏诊发生率。但该方法假阴性率较高,不能完全取代常规淋巴结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分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指导各型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28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iewert分型标准,Ⅰ型9例(3.9%),均采用上腹、左胸两切口入路;Ⅱ型121例(53.1%),其中经左胸入路12例,经上腹、左胸两切口人路48例.经腹入路61例;Ⅲ型98例(43%),其中经上腹、左胸两切口入路22例,经腹入路76例。分析各型淋巴结转移分布规律,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对手术根治性的影响。结果228例AEG手术患者中有20例(8.8%)切缘阳性.其中Ⅱ型10例(8.3%),Ⅲ型10例(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手术入路。经腹组切缘阳性率为12.4%(17/137),经左胸组胃切缘阳性率16.7%(2/12),均高于经上腹、左胸两切口组的1.1%(1/88)(均P〈0.05)。159例患者(69.7%)发现有淋巴结转移:I型淋巴结转移率4/9.其中胸腔转移2例,上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Ⅱ型淋巴结转移率66.9%(81/121),其中胸腔转移32例(26.4%),腹腔转移81例(66.9%)。IU型淋巴结转移率70.4%(69/98)。其中胸腔转移15例(15.3%).腹腔转移69例(70.4%)。结论对于Ⅰ型AEG患者,由于其淋巴结转移规律符合食管下段癌,可选用经上腹、左胸两切口以方便清扫胸腔及腹腔淋巴结;对于Ⅱ型患者,由于其较高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应行上腹、左胸两切口以保证肿瘤切除范围及下段食管旁、膈上淋巴结清扫:对于Ⅲ型患者,经腹单一切口可因减少对呼吸功能影响而更具优势.但对于肿瘤病灶较大、外侵明显的病例,可加做开胸手术以保证手术根治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恶性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11例恶性直肠间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显示,恶性直肠间质瘤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下段,且病灶常常较大。本组1例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5例行Miles术,4例行Parks术,1例行姑息性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11例(100%),CD34阳性9例(81.8%)。结果表明,恶性直肠间质瘤的最后诊断需依靠病理检查,CD117和CD34是其最有价值的确诊指标;其治疗仍应以外科手术为主,对位于低位直肠且病灶较大的恶性直肠间质瘤,宜行腹会阴部联合切口将肿瘤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刮吸解剖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采用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实施刮吸法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胃上部1/3者10例,胃中部1/3者15例,胃下部1/3者30例。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35例,ⅢA期4例。采用门诊复诊、电话或信件等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0月。结果5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9例行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6例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手术时间为(2414-42)min,术中出血量为(273±115)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2±9)枚,手术切除标本近、远切缘距肿瘤边缘距离分别为(5.8±1.4)cm和(5.14±1.7)CITI。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784±24)h,术后进流质饮食时间为(95±17)h,术后住院时间为(12±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3%(4/55),其中肺部感染2例、吻合口漏1例、切口感染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5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5.9个月(12.0~55.0个月)。术后48个月累积生存率为54.8%。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为10.9%(6/55),其中腹膜转移2例、肝脏转移1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例、残胃转移1例、骨转移1例。结论刮吸解剖法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胸腔镜诊治肺部微小结节2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肺微小结节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5月~2005年6月对29例肺微小结节行VATS,术中明确结节所在位置、大小、性状以及与胸膜关系;对于肺实质内微小结节的探查全部依赖于手指的触诊定位,一般用食指即可,若定位有困难,可将切口适当延长至4cm左右,以2根手指协助定位。根据探查结果行结节所在肺组织的楔形切除,术中切除标本送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如为良性,则术毕;如为恶性,进一步行VATS辅助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食指触诊定位微小结节,无一例延长切口。恶性病变11例(11/29,37.9%),良性病变18例(18/29,62.1%)。8例(57.1%)术前拟诊为恶性病变及3例术前拟诊为良性病变最终确诊为恶性病变。11例具有分叶、毛刺及胸膜皱缩等“恶性”影像学表现中仅6例(54.5%)确诊为恶性病变。21例单发结节恶性7例;8例多发结节良性和恶性各4例。18例良性行VATS肺楔形切除;11例肺癌中6例行根治性肺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姑息性肺楔形切除术。结论肺部微小结节诊断困难;VATS手术诊治肺部微小结节,技术成熟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至2012年收治的3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以腹部隐痛不适表现者7例,肠梗阻表现者8例,腹部包块表现着3例,消化道出血者11例,2例表现为纳差乏力等全身症状;术前行CT检查20例,11例诊断间质瘤,B超诊断9例,未能作出间质瘤诊断,上消化道造影3例,1例做出间质瘤诊断,内镜检查8例,4例做出间质瘤诊断;术后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按照NIH分级:低风险度9例,中风险度5例,高风险度17例.结果 术后随访,复发10例,复发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3年,中位时间18个月,复发后出现肝转移及网膜转移患者7例.结论 小肠间质瘤起病隐匿,缺乏临床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术后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尿管癌腔内治疗(endoscopic resection,ER)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输尿管癌患者的腔内治疗过程:19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其中输尿管上段肿瘤4例,中段2例,下段13例;肿瘤平均直径0.9cm,基底平均宽度0.5cm。19例患者中。13例行输尿管镜下电切除术,深达输尿管深肌层;6例位于输尿管膀胱壁段肿瘤患者行经尿道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TUR),切除肿瘤及输尿管开口周围1.0~1.5cm正常膀胱黏膜,深达膀胱深肌层。均烧灼肿瘤基底,其中17例术后放置双J管4~8周。结果:手术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22.9min,平均出血量18ml,术后3天内拔除尿管出院。肿瘤分期分级:1例为TaG1,8例为T1G1,4例为T1G2,4例为T2aG2,2例为T2bG3。术后1周血Cr平均降低10.22mmol/L,BUN平均降低1.37mmol/L。随访4~67个月,无膀胱输尿管反流与肾积水,2例T2bG3患者分别于术后26个月、55个月输尿管局部肿瘤复发,再次行输尿管镜下肿物电切除术,2例于术后3年继发同侧输尿管开口附近膀胱癌。结论:低级别、窄基底的输尿管癌可选择性的行ER,手术微创、安全有效,患者恢复快,预后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肾癌(Bilateral renal cell carcinoma,BRCC)患者的诊治与预后。方法:1999年1月~2006年1月我院共诊治BRCC患者6例,平均发病年龄53(35~74)岁。其中双侧同时性肾癌3例,异时性肾癌3例。肿瘤位于肾上极6枚,中极7枚,下极1枚;左肾6枚,右肾8枚;肿瘤平均直径4.6(3~7)cm。3例同时性肾癌患者,2例行双侧同期手术,1例行分期手术。其中2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术,对侧保留肾单位手术(NSS);1例一侧先行NSS,2周后再行对侧肾癌根治术。3例异时性肾癌患者均行分期手术治疗,均行一侧肾癌根治术,对侧NSS术。结果:6例随访12~156个月,平均84.5个月。肿瘤转移2例,分别死于肺转移和骨转移;肿瘤局部复发2例;无瘤生存2例。结论:NSS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双侧肾癌治疗方法。治疗双侧肾癌的原则为尽可能切除肿瘤和最大限度保存。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睾丸原发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运用光镜、免疫组化对8例睾丸原发性卵黄囊瘤进行检测。结果:8例睾丸原发性卵黄囊瘤来自我院1998~2013年诊治的病例(2例为外院会诊病例),占我院同期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0.7%(8/75),患者年龄7~43岁,平均23.9岁,8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患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均发生于单侧睾丸。组织学:全部病例肿瘤组织均见微囊或网状结构和嗜酸性透明滴,而作为本瘤结构的S-D小体有5例。8例中仅1例为单纯性卵黄囊瘤,其余7例均为混合性卵黄囊瘤。免疫表型:AFP为其特征性标记物。结论:原发于睾丸的卵黄囊瘤是罕见的恶性肿瘤,术前AFP检测有助诊断,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以手术加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性胰岛β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98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2例功能性胰岛β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检查手段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均有Whipple三联征,IRI/G〉0.3有39例。术前行B超和CT检查,分别发现16例(38%),32例(76%),术前B超联合CT检查发现34例(81%),术中B超联合扪诊发现40例(95%)。肿瘤位于胰头15例,胰体12例,胰尾15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肿瘤40例,胰岛细胞增生1例,恶性1例。单纯肿瘤切除25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6例;单纯胰体尾切除9例,1例联合左肾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术后胰漏5例,4例为肿瘤摘除者,1例为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功能性胰岛β细胞瘤定位诊断尤其重要,术中B超是发现肿瘤较好的手段。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大小和位置,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乳腺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良性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2月对查体和超声体检发现的205例乳腺肿物(单发肿瘤142例,多发肿瘤63例,其中58例为超声发现的不可触及病灶)行乳腺微创旋切术,应用Mammotome乳房活检系统及11G/8G穿刺针(美国强生公司),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205例共切除356个肿瘤,直径0.3~3.5cm。手术时间1~50min,平均10.2min。术后局部瘀斑22例,血肿19例(3例行血肿穿刺)。术后病理:纤维腺瘤98个,乳腺增生246个,其中154个伴纤维腺瘤样结构,导管内乳头状瘤7个,管状腺瘤1个,囊肿4个。132例随访2~36个月,肿瘤残余4例(3.0%),肿瘤局部及切口美容效果满意。结论体检及超声发现的乳房内良性肿瘤(尤其是同一乳房内多发肿瘤)及超声发现的乳房内不可触及病灶,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术可以准确可靠切除,明确诊断,减少漏诊或避免过度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常规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或可疑肾脏占位的患者应用超声造影、螺旋CT检查,并将结果与术后病理对比。结果:超声造影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6.7%(29/30)。螺旋CT准确率是90%(27/30)。结论:超声造影能明确显示肾脏肿瘤的存在,对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86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14例卵巢类固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卵巢类固醇细胞瘤占协和医院同期收治全部卵巢肿瘤的0.19%(14/7301)。13例患者主要表现为男性化,1例4岁女童表现为同性性早熟。术前血性激素测定:13例血睾酮水平为(20.64±12.07)(范围6.9~43.1)nmol/L;9例血雌二醇水平为(208.55±80.02)(范围100.8~341.0)pmol/L。肿瘤均为单侧发生,发生于右卵巢者9例,左卵巢者5例。14例患者肿瘤的病理特征及临床生物学行为均良性。所有14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6例行患侧附件切除及对侧卵巢剖探术,5例行患侧附件切除术,1例行双侧附件切除术,2例行全面确定分期手术。1例术后接受了1个疗程噻替哌+顺铂化疗,其余患者均未接受任何辅助治疗。12例患者随访时间2个月至8年,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均无瘤生存;2例失访。结论卵巢类固醇细胞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雄激素显著升高造成的男性化。部分肿瘤体积小,影像学检查可能漏诊。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化疗的意义不明。该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壶腹部肿瘤术前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1月本院收治的53例壶腹部肿瘤患者的十二指肠镜检及活检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十二指肠镜检查并活检。术前活检病理结果 :腺癌20例(37.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例(35.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3例(24.5%),炎性息肉1例(1.9%)。53例患者中47例(88.7%)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11.3%)行肿瘤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癌46例(86.8%),类癌1例(1.9%),腺瘤恶变3例(5.7%),腺瘤伴上皮内瘤变3例(5.7%)。结论多数壶腹部癌分化程度高,肿瘤表层活检难以做出正确诊断,肿瘤定性需结合病变形态、大小,必要时行切除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