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吸虫病快速早期诊断试纸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一种血吸虫病快速早期诊断的试纸条检测方法.方法用标记胶体染料的可溶性尾蚴抗原(SCA)作为检测抗原,建立用于血吸虫病早期诊断的简便快速的可溶性尾蚴抗原胶体染料试纸条法(SCA-DDIA),并与可溶性虫卵抗原胶体染料试纸条法(SEA-DDIA)比较,检测感染家兔早期血清和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中抗血吸虫抗体,并检测卫氏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姜片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结果早期感染血吸虫家兔感染后首次检出阳性的平均时间为22 d,全部家兔检出阳性为30 d,均早于SEA-DDIA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93.3%,检测非血吸虫病流行区健康人的特异性为99.0%,与卫氏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姜片虫病人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6.3%、0、0.其敏感性、特异性和交叉反应率与SEA-DDIA法相似.结论 SC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血吸虫病早期诊断方法,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和虫卵抗原检测日本血吸虫先天性感染仔兔攻击感染后的血清特异性IgG、IgM抗体并观察其动态变化,探讨仔兔先天性感染后的体液免疫应答.方法10只怀孕晚期母兔分为三组:4只孕兔人工感染7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只,所产仔兔为先天性感染组(G1);3只孕兔人工感染7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只,所产仔兔于出生后第55天攻击感染20条尾蚴/只,该组仔兔为先天性感染且攻击感染组(G2);3只孕兔不感染,正常分娩的健康同龄仔兔感染20条尾蚴/只作对照C组.三组仔兔分别于出生后第53、67、81、95天采血收集血清,分别运用AWA-ELISA及SEA-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IgM抗体,观察动态变化.结果仔兔先天性感染率为66.7%(10/15);G2组和G1组10只先天性感染仔兔相比较,血清特异性IgG、IgM抗体动态规律均比较接近,无论是AWA-ELISA还是SEA-ELISA检测,出生后第95天仔兔IgG、IgM抗体0D均值在两组间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仔兔血清IgG、IgM出生后第95天检测几乎全部呈阳性,抗体阳性仔兔数明显多于同期G1、G2组,且0D均值也显著高于同期G1、G2组(P<0.05).结论先天性感染日本血吸虫的仔兔血清抗体呈低免疫反应状态(hypo-responsiveness),可能存在免疫耐受,攻击性感染不能诱导仔兔免疫系统产生明显的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3.
重组 GST-HD融合蛋白的血吸虫病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kDa膜蛋白大亲水性肽段与谷胱苷肽的融合表达蛋白(GST-HD)用于血吸虫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家兔,收集感染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家兔血清。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家兔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间的血清中抗GST-HD融合蛋白及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抗体IgG水平,观察不同感染时间点家兔对GST-HD、SEA的反应状况。用GST-HD检测90份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清及30份健康人血清,评估其对血吸虫急性感染诊断的价值。结果在感染后的第17、21、24天,抗GST-HD的阳性率分别是42.85%、92.80%和100.00%,而抗SEA的阳性率分别为14.28%、50.00%和84.60%,GST-HD融合蛋白检测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敏感性明显高于SEA。GST-HD融合蛋白检测急性血吸虫病人的阳性预告值及阴性预告值分别为98.89%和96.67%,诊断效率为98.33%。结论日本血吸虫23kDa膜蛋白分子的大亲水肽段融合蛋白具较好的血吸虫病早期诊断潜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宿主的血清免疫反应。 方法  5只怀孕晚期母兔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 0 0条 /只 ,仔兔出生后 4 3d起 ,每隔 2周采集血清 1次 ,至仔兔发育到成兔 (出生后 113d) ,然后以 EL ISA检测仔兔日本血吸虫特异性 Ig G、Ig M抗体。 结果  6 0 % (12 / 2 0 )仔兔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 ,其中双性感染 5只 ,肝脏均见虫卵结节 ;单性感染 7只。仔兔血清 Ig M抗体均为阴性 (A值为 0 .0 2~ 0 .2 8,阳性对照为 0 .4 0~ 0 .5 7) ;仔兔血清 Ig G抗体 ,肝脏有虫卵结节的 5只双性感染仔兔中 ,1只出生后 5 7d起、2只出生后 71d起、1只出生后 85 d起呈阳性。其余仔兔 Ig G抗体均为阴性。 结论 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 ,其所产仔兔在短期内可产生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评估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的早期诊断效果。 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模型,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及基于该试剂盒所使用的血吸虫天然蛋白抗原X的ELISA法 (抗原X-ELISA法) 检测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2、3、4、5、6周兔血清,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早期诊断效果。 结果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检测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2周兔血清的阳性率均为0,从感染后第3w开始阳性率均达到100%;抗原X-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前正常兔血清的假阳性率为30.77%,检测感染后第1、2周兔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16.67%,从感染第3周开始阳性率也达到100%。两种方法检测同一时间点兔血清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在早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进一步探讨抗重组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rSjCTPI)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对血吸虫病疗效考核的价值。方法 建立以纯化的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多克隆抗体(IgG)为捕捉系统,以酶标抗rSjCTPI为检测系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M-ELISA)法,分别对同批治疗前及治疗后2、4、6、12个月的血吸虫病人进行检测,并与常规检测抗体的SEA-ELISA法比较。结果 P-M-ELISA法对治疗前血吸虫病人检测阳性率为96.6%,而检测抗体的SEA-ELISA为98.3%,P-M-ELISA法对治愈后2、4、6、12个月血清循环抗原检测阴转率分别为15.3%、37.3%、52.0%、83.3%,而检测抗体的SEA-ELISA法分别为3.4%、6.8%、12.0%、16.7%。结论 表明该法既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又有较好的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宿主的血清免疫反应。方法 5只怀孕晚期母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00条/只,仔兔出生后43d起,每隔2周采集血清1次,至仔兔发育到成兔(出生后13d),然后以ELISA检测仔兔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G,IgM抗体。结果 60%(12/20)仔兔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其中双性感染4只,肝脏均见虫卵结节;单性感染7只,仔兔血清IgM抗体均为阴性(A值为0.02-0.28,阳性对照为0.40-0.57);仔兔血清IgG抗体,肝脏有虫卵结节的5只双性感染仔兔中,1只出生后57d起,2只出生后71d起,1只出生后85d起呈阳性,其余仔兔IgG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其所产仔兔在短期内可产生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尿液中血吸虫循环抗原和抗体检测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夹心 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中循环抗原 ,间接ELISA检测尿液中特异性抗体。 [结果 ]10例急性血吸虫病和 6 1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中循环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 6 0 %和 40 % ,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 80 %和 6 1 7%。两者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分别为 10 0 %和 71 7%。 10 0例健康对照者尿液中仅 3%出现假阳性。 [结论 ]检测尿液中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简便、实用 ,为一种非损伤性的血吸虫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虫卵分泌排泄物(ESA)中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蛋白分子,为建立新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奠定基础。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家兔后42d,解剖家兔,取肝脏,匀浆后收集虫卵,置于PBS中,4℃过夜,收集上清,制备虫卵排泄分泌物。以虫卵排泄分泌物包被酶标板,采用ELISA检测不同感染度、不同感染时间小鼠血清抗体滴度。同时以虫卵ESA ELISA分别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健康人血清和弓形虫病患者血清,观察虫卵ESA用于血吸虫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交叉反应性。通过一维电泳免疫印迹、二维电泳免疫印迹和飞行质谱分析,鉴定虫卵ESA中具有诊断潜能的蛋白分子。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中抗虫卵ESA抗体IgG水平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与血吸虫感染度呈正相关,在感染早期即检出相应抗体。虫卵ESA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97.2%,检测健康人血清的特异性为95.2%,与弓形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性为25.0%。一维电泳免疫印迹试验显示血吸虫感染兔血清可识别170×10~3、150×10~3、130×10~3、100×10~3、72×10~3、70×10~3、30×10~3 ku左右的ESA蛋白;二维电泳免疫印迹试验显示血吸虫感染兔血清可识别8个蛋白斑点,质谱分析其中1个蛋白斑点为日本血吸虫主要的虫卵蛋白P40。结论日本血吸虫虫卵排泄分泌抗原具有一定的血吸虫病诊断与早期诊断价值,虫卵的主要蛋白P40可能是一个具有诊断潜能的抗原分子。  相似文献   

10.
我们试用放射对流免疫电泳自显影法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病家兔和感染猫泡带链尾蚴大白鼠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抗原用日本血吸虫成虫冻干粉冷浸液及猫泡带链尾蚴囊液,分别经葡聚糖凝胶G-200及G-105层析柱分离。取~(131)碘化钠标记初步纯化的抗原,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9.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20.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