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p16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16蛋白在65例石蜡包埋的睑板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睑板腺癌之间进行比较。结果65例睑板腺癌组织中53例表达p16蛋白,30例癌旁组织中29例表达p16蛋白,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8,P=0.014);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降低,不同分化组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5.000,P=0.001)。不同生物学行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显著,无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χ2=24.890,P=0.000)。结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在睑板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失活是睑板腺癌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与睑板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能力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16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16蛋白在65例石蜡包埋的睑板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睑板腺癌之间进行比较。结果65例睑板腺癌组织中53例表达p16蛋白,30例癌旁组织中29例表达p16蛋白,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8,P=0.014);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降低,不同分化组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5.000,P=0.001)。不同生物学行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显著,无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χ2=24.890,P=0.000)。结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在睑板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失活是睑板腺癌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与睑板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能力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睑板腺癌nm23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关系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免疫组化分析nm23在正常睑板腺与睑板腺癌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临床随访,根据原始记录和随访反馈,对临床组织病理各因素统计。结果:正常组及肿瘤组均有nm23的表达且位于细胞膜上,肿瘤组nm23表达明显强于正常组(P<0.05)。且nm23表达量与睑板腺癌发病年龄、病程长短、肿瘤分化程度、转移情况明显相关(P<0.05)。睑板腺癌转移与浸润明显相关(P<0.05)。结论:高nm23表达量可能预示肿瘤低分化及低转移率。提示nm23表达与睑板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nm23有助于评估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端粒酶在眼睑皮脂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 N  Li B  Sun X  Li L  Chen C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84-687,I004
目的 探讨端粒酶与端粒酶RNA(humantelomeraseRNA ,hTR)在睑板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技术法检测 12例冰冻保存睑板腺癌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5 5例睑板腺癌石蜡切片中hTR的表达 ,并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增殖指数Ki 6 7的表达。结果  12例睑板腺癌组织标本中 ,端粒酶活性程度不同 ;hTR在睑板腺癌细胞内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为 85 5 % (47/5 5 ) ,而癌旁组织中hTR表达阴性 ;hTR的表达水平随睑板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上升的趋势 (χ2 =17 6 2 1,P <0 0 0 1) ;hTR表达与睑板腺癌肿瘤增殖指数Ki 6 7表达及睑板腺癌复发无关。结论 hTR在睑板腺癌变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 ,hTR阳性表达可作为判断睑板腺癌恶性程度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端粒酶RNA及其催化亚单位基因hTRT在睑板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端粒酶RNA(hTR)及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hTRT在睑板腺癌中的表达意义。 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TR及hTRT在55例睑板腺癌、12例霰粒肿、4例睑板腺腺瘤中的表达;用EnVision法对Ki-67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结果用计算机图像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量化,把积分光密度值作为肿瘤增殖指数;用SAS统计软件包对影响睑板腺癌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病程长短、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合增殖指数,hTR、hTRT表达的半定量结果对影响睑板腺癌预后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 hTR在睑板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4.45%,hTRT的阳性表达为51.8%,hTR及hTRT在睑板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霰粒肿、睑板腺腺瘤(P<0.01)。hTR与睑板腺癌的分化有关(r=0.455,P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抑癌基因表达产物P21waf1/cip1蛋白在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Eye-lip Primary MalignantTumor,E-LPMT)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方法:采用人P21waf1/cip1蛋白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streptavidin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SP)染色方法检测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切片。结果: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于部分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细胞核中,61例患者病理切片染色后得出不同类型的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基底细胞癌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大于鳞状上皮癌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P<0.01);鳞状上皮癌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大于睑板腺癌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P<0.05),且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化程度高的乳头状癌和囊腺癌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大于分化程度低的结节型肿瘤组织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P<0.01)。结论:抑癌基因表达产物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眼科学报2001;17:206~208。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53和rasp21蛋白的表达与眼睑肿瘤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98例眼睑恶性肿瘤组织中p53和rasp21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鳞状细胞癌旁正常及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中未见p53和rasp21蛋白表达;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p53和rasp21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其中基底细胞癌p53和rasp2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52.5%;鳞状细胞癌分别为54.3%,62.9%;睑板腺癌分别为56.5%,65.2%。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p53和rasp21蛋白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表达强度逐渐增高;SCC中p53及rasp21蛋白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与肿瘤淋巴转移有关。结论 p53和rasp2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眼睑肿瘤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眼睑基底细胞癌中p16、CD44V6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眼睑基底细胞癌中肿瘤抑制基因p16和细胞黏附分子变异体 6(CD44V6 )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SABC(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法对 48例眼睑基底细胞癌中p16、CD44V6蛋白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48例眼睑基底细胞癌中p16、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6 7% (32 /48)和 39 6% (19 /48),分化型与未分化型p16、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5),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复发有关 (P<0 05)。结论 p16、CD44V6蛋白表达与眼睑基底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CD44V6分子可能与眼睑基底细胞癌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9.
睑板腺癌中端粒酶相关基因hTR表达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李宁东  孙宪丽  史季桐  李辽青  陈长喜 《眼科》2004,13(1):7-11,I002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睑板腺癌是国内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的眼睑恶性肿瘤,对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均不敏感,容易复发和转移,有关其复发及转移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 探讨睑板腺癌多次手术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研究采用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对睑板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1年4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收治的34例睑板腺癌多次手术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评价其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中,睑板腺癌的发病左右眼概率相同;位于上睑者26例(占76.5%),位于下睑者5例(占14.7%),上下睑同时受累者3例(占8.8%);平均发病年龄为57.5岁.首诊于当地医院临床正确诊断者13例(占38.2%),误诊为睑板腺囊肿者16例(占47.1%),误诊为鳞状细胞癌2例,误诊为睑板腺炎、泪腺混合瘤、血管瘤者各1例.16例患者初次手术时采用了睑板腺囊肿刮除术,行单纯肿物切除术者16例,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者2例.首次病理诊断为睑板腺癌者26例,占76.5%,曾在当地医院误诊为鳞状细胞癌者3例,占8.8%,皮脂腺腺瘤1例,另有4例术后病理资料遗失.再发或复发病例均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病理观察58.8%有派杰样浸润.对16例睑板腺癌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后患者进行5个月~8年的随访,无1例死于睑板腺癌复发转移,此外随访的16例患者与失访的18例患者之间的临床基本特征及肿瘤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睑板腺癌误诊为睑板腺囊肿是导致多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再发病例采用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有望阻止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1.
雷海云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234-2235
目的:探讨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的手术方法。方法:将95例110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55例63眼采取逆向方法分离翼状胬肉,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及自体结膜瓣移植术,B组常规手术组40例47眼,其中男16例18眼,女24例29眼,年龄28~67(平均41.15)岁,观察两组复发率及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的情况。结果:随访6~12mo,A组复发率为3.2%;B组复发率为36.2%,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P<0.01)。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A组平均为4.6±1.2d,B组平均为8.1±0.9d,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P<0.01)。结论:逆向方法联合MMC及自体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易学,术后角膜创面恢复快、透明、光滑、结膜平复、复发率低的优点,该方法疗效确切,是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p16和bcl-2蛋白在眼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iu Y  Liu F  Meng X  Wang H  Lin H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4):259-262,I015
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16和细胞凋亡和抑制基因bcl-2与眼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常见眼睑恶性肿瘤组织中p16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在96例眼睑恶性肿瘤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均为细胞核染色,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70.0%(28/40),鳞状细胞癌(squamou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把89例106眼随机分成3组,分别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A组20例23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B组29例33眼)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C组40例50眼)。手术均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术后随访观察3~12mo,观察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A组复发率为41%,B组复发率为16%,C组复发率为4%。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iR-140-5p靶向核因子-类胡萝卜素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及对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使用5 mmol·L-1、10 mmol·L-1、20 mmol·L-1、30 mmol·L-1、50 mmol·L-1的葡萄糖分别处理ARPE-19细胞。利用CCK-8法及RT-qPCR检测各葡萄糖浓度下ARPE-19细胞的活力及miR-140-5p、Nrf2 mRNA表达情况。将miR-140-5p inhibitor、miR-140-5p-NC、miR-140-5p-mimic、si-Con或si-Nrf2转染入ARPE-19细胞,根据转染物和葡萄糖浓度不同分组,使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使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试剂盒检测SOD活性;使用RT-qPCR检测不同处理的ARPE-19细胞Nrf2 mRNA表达情况,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对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与葡萄糖浓度为5 mmol·L-1 时相比,30 mmol·L-1、50 mmol·L-1葡萄糖作用下ARPE-19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P<0.001),而miR-140-5p相对表达量则明显升高(P<0.05、P<0.001)。与50 mmol·L-1葡萄糖+miR-140-5p-NC处理组相比,50 mmol·L-1葡萄糖+miR-140-5p inhibitor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ROS含量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增加(均为P<0.01)。与葡萄糖浓度为5 mmol·L-1 时相比,30 mmol·L-1、50 mmol·L-1葡萄糖作用下ARPE-19细胞Nrf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0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转染miR-140-5p-NC组相比,转染miR-140-5p-mimic组Nrf2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转染miR-140-5p-inhibitor组Nrf2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在50 mmol·L-1葡萄糖浓度下,与转染miR-140-5p-inhibitor+si-Con的ARPE-19细胞比较,转染miR-140-5p inhibitor+si-Nrf2后ARPE-19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内ROS含量增高,SOD活性下降(均为P<0.01)。结论 miR-140-5p可能通过靶向Nrf2调节高糖诱导的RPE细胞氧化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15.
蔡玉莲  罗婧 《国际眼科杂志》2009,9(7):1411-1413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治疗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76眼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年龄、性别、翼状胬肉大小、睑球粘连程度分为A,B两组,A组30例34眼为翼状胬肉切除加生物羊膜移植组,B组38例42眼为翼状胬肉切除加生物羊膜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组。术后随访6~24mo。观察角膜透明程度,新生血管的有无,胬肉复发及睑球粘连复发情况。结果:A组有不同程度角膜云翳21眼(62%),其中9眼(26%)伴新生血管,4眼(12%)胬肉复发,1例睑球粘连复发。B组有不同程度角膜云翳9眼(21%),其中3眼(7%)伴新生血管,2眼(5%)胬肉复发,无睑球粘连复发患者。两组比较有角膜云翳及新生血管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生物羊膜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治疗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翼状胬肉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ong X  Wang Y  Huang Y  Wen L  Chen Y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5):380-2, 20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的增殖状况及用药后的变化。方法 将54 例翼状胬肉术前患者随机分为3 组:Ⅰ组18 例为未用药组,Ⅱ组16 例术前局部应用氟美松,Ⅲ组20 例术前局部应用高三尖杉酯碱加氟美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手术切除的翼状胬肉标本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nuclear antigen ,PCNA) 检测。结果 未用药组( Ⅰ组)PCNA 阳性率为(1153 ±362)% ,氟美松组( Ⅱ组) 为(1028 ±418)% ( P> 005) ,高三尖杉酯碱加氟美松组( Ⅲ组) 为(559±382) % ( P< 001) 。< 60 岁的进行型患者PCNA阳性率高于≥60 岁的静止型患者。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中存在细胞增殖及PCNA表达,术前应用高三尖杉酯碱加氟美松可抑制PCNA 表达及术后翼状胬肉的复发,而术前应用氟美松对PCNA的表达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过表达的microRNA-27b(miR-27b)对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诱导下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miR-27b在ARPE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将miR-27b过表达质粒或空载体转入ARPE-19细胞36 h后,用终浓度为20 μg·L-1的PDGF预处理ARPE-19细胞5 h。根据转染物不同,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miR-27b阴性对照组(miR-27b NC组)、miR-27b模拟物转染组(PDGF+mimics组)和空载体转染组(PDGF+NC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转染后各组ARPE-19细胞中miR-27b的表达水平;MTT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各组细胞周期的分布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的正向调控因子cyclinD1、CDK4和负向调控因子p21CIP1和p27KIP1的表达水平。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经PDGF处理5 h,与miR-27b NC组相比,PDGF+NC组miR-27b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PDGF+NC组相比,PDGF+mimics组miR-27b的表达增加(P<0.01)。MTT检测结果显示:与miR-27b NC组相比,PDGF+NC组ARPE-19细胞的光密度(D)值增加(P<0.01);而与PDGF+NC组相比,PDGF+mimics组可明显抑制ARPE-19细胞的D值(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miR-27b NC组相比,PDGF+NC组G0/G1期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S期细胞的百分比增加(P<0.05);而与PDGF+NC组相比,PDGF+mimics组miR-27b的过表达显著增加了G0/G1期细胞的百分比,并抑制了细胞增殖(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PDGF-NC组相比,PDGF+mimics组miR-27b的过表达可显著降低cyclinD1蛋白和CDK4蛋白的表达,同时增强了p21CIP1蛋白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均为P<0.05)。结论 上调miR-27b表达可抑制PDGF诱导的ARPE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