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众所周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多见于高龄患者,是引起心源性脑梗塞的原因之一,作者对12年间因SSS安装起搏器(IPM)后所致的脑梗塞患者进行分析。SSS69例,平均年龄71岁,心脏植入起搏器后引起脑梗塞者20例(平均年龄74岁)占29%;其中ⅤⅥ型19例,DDD型1例。IPM后脑梗塞发生于第7天至168个月,平均49个月。发生梗塞1次16例,2次2例,3次1例,4次1例。IPM后二年内第一次发作者7例(35%),至第6年达15次(75%)。危险因素中,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者11例(55%),高血压7例(35%),糖尿  相似文献   

2.
硝苯地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苯地平(nifedipine)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21例(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46.5岁,剂量多数为60mg/d,(少数为90~120mg/d),服药4周后复查窦房结电生理参数(SNRT及CSNRT)以及基础心率等,较安慰剂对照期明显改善(P均<0.001),昏厥及黑朦发作以及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均消失,本组结果提示硝苯地平对SSS确具一定疗效(包括急及慢性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作用。方法将78例双腔起搏术后1个月仍有阵发性AF的S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顿服,对照组不予他汀药物治疗。随访1年,观察AF发作次数(次/天)、AF负荷(h/d)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起搏术后1年AF发作次数、AF负荷、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10±3.84次/天vs9.20±6.25次/天,0.484±0.288h/dvs0.791±0.326h/d,2.98±2.30mg/Lvs6.50±4.03mg/L,P均0.05),亦低于用药前(P均0.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抑制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AF的发生,降低炎症因子CRP水平。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3例在术中心电图呈现病窦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简称SSS)样改变,术后诊断为SSS的处理经验。 3例均为70岁以上高龄病人。术前心电图都有Ⅰ°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因尿道狭窄、尿道断裂及前列腺肥大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施行相应手术。在麻醉中出现心动过缓及低血压,其中2例用阿托品后无反应,用麻黄素后改善,但仍存在室上性心律不齐,另1例血压100/50mmHg,脉搏40次/min,伴室上性心律不齐,未予处理,后无恶化。 SSS以高龄者多发,作者强调在术前应注意心动过缓,SSS诊断确立后可应用改善心动过缓的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6例儿童期起病的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排除系统性疾病所致)进行较长期的随访观察,以说明该型病人的后期复发情况。患者的起病年龄在7个月~10岁(平均4.3±3.1岁)。16例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其中10例于病程的早期行肾活检证实为微小病变型。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均敏感,多于开始治疗的8周内完全缓解(尿蛋白转阴或微量),并能维持肾功能正常,但约2/3的病人在停药后复发。其中8例因对激素依赖、频频复发或出现激素毒性作用而加用环磷酰胺(4例)或氮芥(4例)治疗,长期随访观察仍可见停用药物  相似文献   

6.
病窦综合征(SSS)并发持续性心房颤动(Af)或心房扑动(AF)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时药物治疗很棘手,同时涉及到起搏治疗,起搏器的选择。本文对38例老年人SSS并发持续Af或AF合并Ⅱ°AVB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38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心先安,MAC)联合心宝丸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SSS患者停用一切影响心率、心律的药物3d。将63例SS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MAC 120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28d为一疗程,同时给予心宝丸3粒口服,3次/日。对照组31例,仅予MAC,用量、用法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总心率、平均心率、最小心率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4h总的心率、平均心率和最小心率均有所提高,但以治疗组增高较明显,临床有效率及心电图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先安联合心宝丸治疗SSS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嘌呤化合物STR(Striadyne)对病态窦房结与正常窦房结的抑制作用是否有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能否用于病窦综合征(SSS)的诊断,对55例病人进行了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窦房结功能测定,病人分成三组,第1组:正常;第2组:SSS(Za组:明确的SSS;Zb组隐性SSS);第3组: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及/或对迷走刺激反应异常。病人均经肘静脉插入6极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丹红注射液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应用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计14d,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前后对病人进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测定。结果治疗21d后,治疗组SSS由治疗前的(21.92±11.42)分下降到治疗后的(7.78±8.13)分(P<0.01);对照组SSS由治疗前的(22.53±11.28)分下降到治疗后的(13.12±7.86)分(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DL由治疗前(34.45±23.15)分上升到治疗后的(69.52±28.51)分(P<0.01);两组治疗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用异搏定(Verapamil)治疗16例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持续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异搏定每分钟递增1 mg,总剂量为3~20 mg。治疗过程中连续监测病人心电图和血压。治疗终止的指标是:恢复窦性心律;心室率小于100次/分;肺毛细血管楔状压高于15mm汞柱;出现低血压;出现不能耐受的征象。治疗结果:8例心房扑动病人中7例转复为窦性心律,另8例心房纤颤病人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16例病人经治疗后心室率均小于100次/分。无明显的副作用。作者认为异搏定能有效的降低急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左室收缩减弱和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病人入院诊断均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伴继发性房颤。随着心室率控制,全部病人的左室功能显著改善;心衰症状完全缓解。 10例的年龄22~80岁(平均57岁),伴有严重左室功能紊乱和心室率快(平均57岁),伴有严重左室功能紊乱和心室率快(平均140次/分)的房颤,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直流电转律后进行了评价。大多数病人不了解其心律失常,通常不知其持续时间。10例均有心衰症状,其中9例心功能为NYHAⅢ或Ⅳ级、1例为Ⅱ级。起初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12~30%(平均25%)。无1例有症状性冠状动脉疾病(其中4例作了冠脉造影)。对5例作了心内膜心肌活检,排除了心肌炎和心肌侵润性疾病。全部病人起  相似文献   

1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伴房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常选用奎尼丁治疗。但有关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奎尼丁对病态窦房结功能的作用的资料尚缺如。为此,本文评价 SSS 患者口服临床上常用的奎尼丁剂量及治疗浓度时对窦房结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11例病因不明的慢性窦性心动过缓伴晕厥、眩晕、昏睡、易倦或心悸的病人。男10例,女1例;年龄51至89岁(平均65岁)。不选严重病例,因其常用起搏器治疗。11例均未接受任何强心药物,病人在给奎尼丁前后均作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在作对照运动试验后、给奎尼丁前作24  相似文献   

13.
关于窦房结功能障碍时使用洋地黄是否安全的问题,目前仍有争论。作者对34例作了研究,其中11例有明确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23例只有轻度窦率缓慢。20例于静脉注射地高辛0.75毫克前后测试窦房结功能,结果示窦性周期10例延长、8例缩短、2例不变,全组平均值改变不显著。仅3例窦率改变大于5次/分,1例大于10次/分。能测定窦房传导时间(SACT)者17例,9例延长,8例缩短,平均值改变不显著。4例SSS患者则3例延长,其中2例延长<40毫秒,另1例发生文氏型窦房阻滞,说明地高辛对SSS的SACT可有不良作用。19例测定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SRT),全组平均值从602±551毫秒缩短至342±204毫秒,计15例缩短(其中2例缩短>300毫秒),3例不变,1例延长者仅延长87毫秒。9例长期服用地高辛,8例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阿托品试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分析42例SSS(A组)及50例正常人(B组)阿托品试验最大心率(HR)及心律改变,比较其对SSS的诊断价值。结果 出现交接性心律阳性变化4例,均见于器质性SSS。以HR<90次/min为阳性(假阳性2/50例),≥90次/min为阴性(假阴性14/42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82.6%、93.3%,但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低,分别为66%及77.4%;改以HR>100次/min为阴性,则可降低假阴性为4/42例,提高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与91.8%(均具有显著差异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稍降低却无显著差异性,而阳性预测值保持不变。结论 心律改变对SSS仅具阳性诊断意义,而心率参数中,以HR<90次/min为阳性(>90次/min为阴性),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但存有较高的假阴性亦见有假阳性,必须结合临床及电生理检查综合判断,改以HR>100次/min为阴性可降低假阴性,而阳性诊断价值可维持不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者就伴有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病程进行了研究。 入院时动脉血气分析(ABG)是呼吸性酸中毒(即PaCO_2≥50mmHg,pH<7.35),进入内科加强治疗病房(MICU)接受治疗的COPD患者138例次,其中接受气管插管通气治疗74(56例)例次(54%)(插管组),未插管只采用药物治疗64(47例)例次(药物组)。而同期不伴有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气管插管率为33%(40/122例次)(P<0.01)。插管组和药物组的肺功能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但插管组的急性生理和长期健康评估Ⅱ积分(APACHE Ⅱ)显著高于药物组,分别为18±5和16±4(P<0.01);插管组的血白细胞和血清尿素氮水平也显著大于药物组,分别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TedralSA治疗老年重度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 方法观察14例病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4.6岁,病人静息时心率在40~50次/分,伴头晕、胸闷、乏力。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后,口服TedralSA每日0.5~1片分2次服。服药一个月后重复Holter检查。 结果服药后病人静息时心率调整在50~70次/分。治疗前后Holter检查,最快心率为84.14±3.99次/分和116.50±10.08次/分,P<0.001;最慢心率为34.93±2.79次/分和44.21±2.91次/分,P<0.001;平均心率为51.93±1.44次/分和63.29±2.27次/分,P<0.001;病人症状消失,无明显副作用。 结论TedralSA是一种治疗老年重度窦性心动过缓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和转归的影响.方法:52例确诊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在72 h内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院时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和一般情况进行配对,随机分入法舒地尔组和丁咯地尔组.法舒地尔组予盐酸法舒地尔60 mg,静脉滴注,2次/d(年龄>70岁者30 mg,静脉滴注,3次/d);丁咯地尔组予盐酸丁咯地尔100 mg,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选择同期同龄健康体检人群2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确诊次日清晨测定空腹血清CRP含量,并在治疗结束时复查SSS评分和血清CRP含量.CRP含量应用TurboxR特定蛋白分析系统(芬兰)以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CRP含量为(13.47±4.54)mg/L,略高于正常水平.丁咯地尔组和法舒地尔组治疗前CRP含量分别为(28.24±8.83)和(31.95±12.95)m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丁咯地尔组治疗后血清CRP含量为(24.10±10.07)mg/L,较治疗前有下降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法舒地尔组治疗后为(15.10±3.92)mg/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与丁咯地尔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丁咯地尔组治疗后SSS评分为34.7±5.2,较治疗前(25.8±8.2)显著增高(P<0.05).法舒地尔组治疗后SSS评分为47.6±6.1,较治疗前(26.3±7.2)显著增高(P<0.001),与丁咯地尔组治疗后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转归,可能与其降低血清CR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43例单纯心房起搏病例的研究,探讨单纯心房起搏(AAI)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和结果选择43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其中9例是在心脏直视手术前或术中发现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所有病人均符合下列心房起搏的指征:①以前无明确的房室传导阻滞(AVB),ECG 示 PR 间期正常;②QRS 间期正常,无室内传导阻滞;③心房快速起搏时(130次/min)房室传导功能正常。随访1~71(平均27±18)个月。起搏器植入时和植入后随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连续对9例无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心室永久起搏治疗前后的窦房结功能进行系统观察和检查。1例起搏12个月后变为持续性房颤;另8例平均起搏23.0±15.1个月后在胸壁刺激(CWS)时重复食道调搏,其中1例虽已恢复正常窦性心律,但该例动态观察结果以及整个8例起搏治疗前后的窦性停搏时间,BSL、IHRo、SNRT、SNRT_c,SNRT_I及继发性停搏时间均无显著差别(P>0.05),提示心室永久起搏治疗难以使SSS患者的窦房结功能真正好转和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缬沙坦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作用。方法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术后随访时选出有阵发性AF者81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41)和对照组(n=40)。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 mg,每晚顿服,对照组不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随访1年,观察AF发作次数、AF负荷及左房内径。结果治疗组起搏术后1年AF发作次数、AF负荷、左房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4.2±1.9次/天vs 9.5±3.4次/天,0.395±0.285 h/d vs 0.860±0.316 h/d,35.9±2.7 mm vs 40.7±3.8mm,P均<0.05),亦低于用药前(P<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变化。结论缬沙坦可有效抑制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