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后出血是产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直接关系到孕产妇生命安全,是我国孕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产后出血病因进存分析,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产后出血采取积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发生失血性休克者进行认真评估,配合抢救,预防感染.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指导,从而保证母耍安全,促进康复.及时予以恰当的预防治疗,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2.
产后出血是产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直接关系到孕产妇生命安全,是我国孕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产后出血采取积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发生失血性休克者进行认真评估,配合抢救,预防感染。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指导,从而保证母婴安全,促进康复。及时予以恰当的预防治疗,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有着很大地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畅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670-4671
总结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挽救产妇生命。产后出血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预防措施不完善,抢救不及时将会造成产后大出血。产后出血起病急、进展快、来势凶猛。开展对产后出血常见病因的预防性护理、诊断、抢救以及全程护理措施的研究,对降低产妇产后大出血死亡率、确保母婴健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的体会.方法:对22例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首要因素,其次为胎盘、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通过实施有效的抢救及护理,减轻了产妇的痛苦,使产妇能够快速的康复,降低了由于大出血而引起的产妇死亡率.结论:做好产后出血预防监测和对产妇实施正确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才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张新霞  马功霞 《中国保健》2007,15(14):122-123
总结我院对产后出血病人的诊疗、预防、监测、护理的对策、方法、和体会,并对我院40例产后出血达600ml以上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存在的孕产妇易出现产后出血,出血量达1500ml以上者严重危及生命.提示产后出血仍然是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首要原因,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急救工作,才能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产妇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产后出血迄今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拟就产后出血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以及对《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2009)及《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年版)》进行详细解读,旨在指导妇产科临床医师对产后出血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及积极处理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周萍 《工企医刊》2007,20(5):18-21
总结作者对产后大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的对策、方法和体会。并对在我院住院的32例产后出血达800ml以上产妇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存在的孕产妇易出现产后出血,出血量超过1700ml以上严重危及生命。提示:产科出血仍然是危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首要原因。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急救、护理工作,才能降低其发病率,进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产后出血的护理预防及减少对策,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本文的研究方法选择产后出血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加强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与护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孕产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产后出血的预测与预防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刘玉珍产后出血是分娩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如通过孕期、产时及产后对产后出血进行预测,筛出易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并及早进行预防,有可能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孕产妇死亡率。下面介绍的是通...  相似文献   

10.
产后出血是产科危急病症,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期内大量出血,发生失血性休克,导致循环衰竭而危及产妇生命.目前仍在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原因中居首位.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助产技术,对预防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我院住院的35例产后出血达800mL以上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是目前产科主要的并发症及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多见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对产后出血也有一定的影响[2].根据病因积极抗休克治疗和有效止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另外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孕期健康教育、产时、产后的观察护理对保障产妇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卞君玲 《工企医刊》2010,23(6):40-41
目的:研究和探讨孕产妇产前各种病征的检查及预防办法及产时、产后的护理措施。方法:提高产前应诊意识,健全三级保健网络,做好产前检测,加强产时护理,根据孕产妇产后24h,尤其是产后2h内出血情况,做好产后护理,及时、规范、合理用药。结论:做好产前、产时检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加强对产后出血情况的护理与治疗,可防止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慈溪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危重孕产妇发生情况,为提高预防保健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慈溪市2012年度孕中晚期危重孕产妇抢救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在慈溪市各医疗保健机构中孕中晚期危重孕产妇37例,其中流动人口27例。危重病因主要为产后出血和重度子痫前期,分别占54.06%和24.32%。经处置,所有危重孕产妇均未发生死亡,围产儿结局良好。结论危重孕产妇主要表现为产后出血和重度子痫,要注重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管理。  相似文献   

14.
胡惠荣 《现代保健》2010,(16):92-93
总结笔者所在科室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监测对策以及方法和体会,并对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20例产后出血达500ml以上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存在的孕产妇易出现产后出血,出血量超过1500ml以上严重危及生命。提示产科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边远农村交通不便的地方,产妇不能及时被转运就诊而造成死亡,因此积极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护理工作,才能降低发病率、病死率,进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甚至死亡,至今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1],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产后出血仍是目前产科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通过对近年在我院住院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阐述了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及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及护理,以供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产后出血是分娩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但通过孕期.产时、产后对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筛查出高危人群并进行预防,可降低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和预防产后出血,使其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产后出血在我国的孕产妇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产后出血的正确处理和早期诊断对于保证孕产妇的生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产后出血症状以及产后出血护理进行了探讨. 一、产后出血是怎么回事? 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顺产之后24小时内生殖道出血超过500ml,或是剖宫产手术后失血量超过1000ml,在我国孕产妇死亡中,产后出血作为...  相似文献   

18.
产后出血(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超过500ml,是产科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产后出血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产后出血在产前、产时、产后如何预防和护理尤其重要.在抢救产后出血时,护理人员要镇定,做到有条不紊,切忌手忙脚乱,一边采取止血措施,如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等,一边要迅速通知医生,现将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对子宫收缩乏力引起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抢救、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32例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无一例子宫切除及产妇死亡,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剖宫产产后出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加强术前、术中、术后观察及护理,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产妇围产期保健与产后出血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制定措施。方法:对孕产妇进行孕期、分娩期、产褥期系列监护。结果:2003年9月1日~2004年8月31日分娩产妇4 707例,发生产后出血116例,产后出血发病率平均为2.46%。其中围产期保健组3 275例,发生产后出血64例,产后出血发病率为1.95%;围产期非保健组1 432例,发生产后出血1 432例,产后出血发病率为3.63%。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经2χ检验,P<0.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做好围产期保健,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