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4.
明长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20(21):13-14
由于胰外分泌的处理和移植胰排斥反应难以诊断的特殊性,无论是移植总数,还是移植效果,胰腺移植曾远远落后于肾、心脏和肝脏等器官移植。直到最近十余年,随着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手术方式的日趋成熟,胰腺移植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率显著提高。胰肾联合移植已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本文概述临床胰腺与胰肾联合移植的现状与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胰腺移植是终末期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随着器官保存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的日臻完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和移植免疫学的新发现以及术后管理、监测技术的进步。目前胰腺移植物和受体生存率明显提高。并能稳定甚至改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因此,该手术已被广泛认可与开展。到2004年.国际胰腺移植登记处(International Pancreas Transplant Registryw,IPTR)报道有21000例胰腺移植.并以每年1900例左右的速度递增。同期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占绝大多数。肾移植后胰腺移植(pancreasafterkidneytransplantation,PAK)数量则稳步上升,其占所有移植的比例从2000年的9%上升至2003年的16%。施行SPK的受体和胰腺移植物一年存活率分别为92%和79%。1998~2000年PAK分别为98%和81%,单独胰腺移植(pancreas transplantation alone,PTA)分别为100%和88%。 相似文献
6.
胰脾联合移植在胰腺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腺移植后的自然过程 ,了解供脾在延长胰腺移植存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封闭群Wis tar大鼠作供体和受体 ,受体动物在移植前肌注链脲霉素诱导糖尿病发生 ,术后通过非空腹血糖监测胰腺存活 ,定期处死动物切取移植胰 ,观察组织学变化。实验分为2组 :单纯胰腺移植(A组)和胰脾联合移植(B组)。结果非空腹血糖变化 :A组术前及术后2、6、10、14d分别为(25.59±4.50)及(8.10±1.59)、(10.11±2.17)、(19.02±4.66)和(24.46±1.13)mmol/L(n=7);B组术前及术后2、6、10、14、20、28、36、44d分别为(25.30±3.57)及(8.11±1.59)、(7.95±0.99)、(8.12±1.16)和(10.01±1.51)、(11.40±2.61)、(14.26±2.92)、(18.14±6.41)和26.01mmol/L(术后36d内n=7)。胰腺存活时间 :A组为(11.71±1.80)d ,B组为(39.00±2.77)d ,两组相比P<0.01。组织学观察 ,A组第3天表现为淋巴细胞小量游出浸润 ,第7天大量淋巴细胞游出和浸润 ,第12天胰腺自身结构严重破坏 ,第20天广泛纤维化替代 ;B组淋巴细胞游出和浸润缓和 ,胰腺结构损害轻且缓慢。结论胰脾联合移植能明显延长移植胰存活。单纯胰腺移植和胰脾联合移植后 ,移植胰均受到急性排斥反应损害 ,但胰脾联合移植后移植胰的排斥性损害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骨髓细胞(BMC)移植联合短期使用环磷酰胺(CTX)对诱导糖尿病大鼠胰腺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采用链脲霉素(STZ)45 mg/kg腹腔一次性注射法诱导建立BN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以SD大鼠为供体,糖尿病BN大鼠为受体,制作异基因大鼠胰腺移植动物模型.20只BN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Ⅰ...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研究胰腺移植术后外周血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基因表达对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实验动物为杂种长白猪,分为3组(n=8):对照组,移植组.免疫抑制剂治疗组.移植手术为同种异体门静脉回流、肠内引流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在行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的同时应用环孢A 骁悉 甲强龙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5、7 d采集受者锁骨下静脉血,抽提总RNA,RT.PCR方法检测静脉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检测受者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在术后1、3、5、7d,开腹取胰腺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与血液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对照组、移植组、免疫抑制剂组之间受体的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移植组比较,免疫抑制剂组静脉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索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③胰腺移植术后静脉血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变化比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学改变早2~d.结论 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表达的变化,可以对胰腺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13.
中药复方华西I号对兔异品系甲状腺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找可用于抗移植排斥反应的新药,作者对复方华西I号中药抗兔甲状腺移植排斥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兔甲状腺全切制成的甲低模型,再于颈前肌组中移植甲状腺组织。结果发现术后第21天和28天,华西I号组和地塞米松组的T3、T4接近,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组织病理改变和功能检查结果相吻合,表明华西I号和地塞米松均可对抗甲状腺移植排斥反应,但地塞米松副作用较强,华西I号的作用机理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猪胰腺移植术后胰腺和十二指肠粘膜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变化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12头猪作同种异体胰腺十二指肠移植,分为未用药组(n=6)和治疗组(n=6);术后定期取胰腺和十二指肠粘膜作普通病理检查。结果:胰腺急性排斥反应首先并持续损伤腺泡,以后累及胰腺导管,最后为胰岛和血管。胰腺和十二指肠粘膜急性排斥反应大多同时存在;间质性排斥反应评分相同者占73%,评分不同者中,胰腺评分较高占58.3%。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最先累及胰腺外分泌系统;最终累及内分泌组织。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有助于确定有无胰腺急性排斥反应,但不能确定其严重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诊断、治疗方案及效果,对远期人/肾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4月~2003年4月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结果24例术后无尿,11例术后2~5d出现少尿、无尿。经临床、彩超、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排斥反应。所有患者接受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定期透析。治疗后平均来尿时间为25d(10~98d),6个月内32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年人存活率97.14%(34/35),移植肾存活率94.29%(33/35)。32例有功能肾患者的平均尿量为(1 986.4±869.7)ml/d,血肌酐(101.5±57.3)μmol/L,尿素氮(7.9±2.76)mmol/L。结论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应尽早采用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绝大多数都能恢复,远期人/肾存活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小型猪胰腺移植动物模型 ,探索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4 0只猪随机配对行胰腺移植 2 0次 ,将供胰所带的血管与受体髂血管吻合 ,所带小段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 ,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血气。术后测定受体的血淀粉酶、血糖 ,监测外周血免疫指标 ,彩色多普勒检测供胰血流及超声引导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移植手术成功率为 90 % ,受体平均动脉压在吻合血管开放后有明显下降 ,与血流开放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输血有助于手术成功 ,受体术后平均存活 (12 6± 2 3)d。外周血免疫学监测指标早于供胰的组织病理改变 ,两者的改变均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结论 小型猪适用于胰腺移植模型的建立 ,加强术中循环功能的管理、及时输血有利于受体成活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供胰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监测外周血免疫指标均适于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监测Th1/Th2细胞因子变化对猪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IL-4变化对胰腺移植手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杂种长白猪24只,分为对照组、移植组和免疫抑制治疗组。移植组为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组在进行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手术同时应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甲强龙三联治疗方案。术前1d和移植手术后1、3、5、7d采猪静脉血。检测血糖、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和IL-4在CD4^+细胞中的表达,并取移植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进行评分。结果①术后1~7d移植组IFN-γ表达呈进行性上调,免疫抑制组轻度上调,在术后1、3、5、7d移植组与免疫抑制组IFN-γ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移植组IL-4的表达呈进行性下调,免疫抑制组IL-4表达进行性上调,在术后3、5、7d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IL-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血糖、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与移植组相比,免疫抑制组术后5d和7d胰腺排斥反应程度较轻(P〈0.05)。结论监测Th1(IFN-γ)和Th2(IL-4)型细胞因子变化可以早期发现胰腺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治疗可以下调Th1(IFN-γ)细胞因子表达,上调Th2(IL-4)型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胰腺移植的现状刘沈骥编译外科学教研室1概况1966年明尼苏达州大学开展了世界上第一例胰腺移植手术,从1966年~1994年,全世界已开展了6000多例胰腺移植手术,其中半数以上是最近7年完成的。据1987年成立的器官分享联合网络(UNOS)登记处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combined liver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CLKT)的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方法 对我院15例CLKT患者原发病的分析及肝肾功能评估,总结肝肾联合移植的患者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应用方案.结果 15例全部存活,随访时间1.5-8(3.6±1.2)年.其中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经床旁RRT治疗2周后肾功能恢复.1例术前RRT 4周,术后2个月肾图显示原肾脏功能恢复.免疫抑制剂为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激素三联方案,肝肾联合移植应用激素和霉酚酸酯的时间与单肝脏移植相同,明显短于单肾脏移植,他克莫司在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的用量与单肝脏移植患者相似,均明显低于肾脏移植患者(P<0.05和P<0.01),其排斥反应发生率与单肝脏移植和单肾脏移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肝肾综合征患者术前RRT时间>6周,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术前患肝功能衰竭并伴有原发肾脏疾病患者,如果蛋白尿>500mg/d、GFR<30ml/min或活榆证实肾小球硬化>30%,需实施肝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参考单纯肝脏移植方法即可达到满意疗效,激素和霉酚酸酯可在6个月停,他克莫司用量可低于单肾脏移植. 相似文献
20.
自1966年12月Kelly和Lillehei实施了首例临床胰腺移植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期间胰腺移植的成功率不断提高,移植例数迅速增加。据国际胰腺移植登记处(IPTR)资料,截止2001年底,全球实施胰腺移植总数已达17895例。胰腺移植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特别是合并晚期肾病的IDDM最理想、最经济的治疗方法,已经逐步进入临床实 相似文献